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语文教案 >> 正文

《回乡偶书》解读小设计


《回乡偶书》解读小设计
  
  小引
  
  学习古诗有什么用?习得语言,感悟情感,享受审美,体验文化等等,最高境界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强大、丰满。
  
  小学语文课上怎么教古诗?不是深刻透彻的鉴赏,不是给学生灌输教师个人的文学体验。而是先要关联生活,激发兴趣,在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其次,依照文体,指导学生诵读涵泳,体验声律之美。再次,引导学生理解背诵,适当运用。最后,使学生走近古人,迁移情感,学会“同情之理解”。
  
  古诗有很多要素特征,它们是古诗课的课程目标,也是教学资源。我选了一些要素,以几首古诗为载体,设计了相关的教学片段。里面有我的学生观和语文教学观。它们只是片段,只是例子,不求全,只求说清一个方面的情况,仅供参考。它们也是一些方法,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的方法,是让学生今后能自己读懂古诗、喜欢古诗的手段。教方法是教师的核心工作。
  
  如此,就是为让学生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尽到自己的心力了。
  
  朱煜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读分析】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五岁时辞官返乡后所作,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古代,高寿是不多见的,更何况贺知章一直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是皇帝的高参和智囊,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里,能够平安退休得终天年,更是非常不容易。这首诗完全用写实的手法,把一个宦游他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游子回到故乡的第一感觉细致人微地描绘出来。古人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这么多年来诗人一直在异乡做官,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故乡。而今,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少小离家老大回”,一“离”一“回”,时间的年轮已经悄悄滑过了漫长的几十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故乡是那么的熟悉,有记忆中温馨的缕缕炊烟,有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土话乡音,有村人闲散自在的欢声笑语。故乡又是那么陌生,山河依旧,一草一木也似曾相识。而当年的发小、朋友、熟人怎么都不见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非常准确地刻画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染白了鬓发,压弯了曾经挺拔的脊梁,变化的是外貌,始终未改的是那一口原汁原味的乡音。乡音根植于千百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明之中,传承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是祖先宗族的符号和根本所在。因此“乡音”才能永远超越时空之上,哪怕离家千里万里之遥,哪怕离家几十年之久,“乡音无改”就意味着烙上了家乡特有的印记,就意味着游子没有忘记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好像说的是废话,此时的儿童算起来应该是当年发小的孙辈了,他们怎么会认识一个远方来的陌生的耄耋老人呢?不认识本来也不要紧,但他们淡淡地一问“笑问客从何处来”,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本来这就是自己的故乡,此时此刻却被当作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欲说还休。全诗在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想。
  
  《回乡偶书》的“偶”从字面上看似乎得之偶然,但这种偶然不是灵机一动随意写下就成,而是回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全诗虽然都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议论,没有抒情,但谁又能够否定这首诗没有“不着一字(议论),尽得风流”的奇妙效果呢?
  
  讲古诗,尤其是格律诗,平仄问题是否要讲,怎么讲,是一大难题。我觉得,诗歌的学习和赏析一定要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人手,缺一不可。形式美、声韵美是诗歌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学一点诗词格律的知识,在上课时为学生做一些浅显的介绍,将为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平仄有规律,但依照规律为小学生详细讲解,则无必要,毕竟平仄对学生而言不是轻易可以弄懂的。特别是小学生在学校里都说普通话,不少字音已不是古音,有了这个变化,了解平仄就又多了一层难度。一方面是要讲,另一方面又不能讲得太深,如何把握好分寸呢?简便的做法是只讲到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平声长,仄声短。个别人声字或特殊情况,遇到时重点提一下。并且告诉学生读诗时把诗句中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因此五言诗的停顿是二二一,七言诗的停顿是二二二一。第二、四、六个字就是节奏点,他们如果是平声就读得长些,如果是仄声就读得短些。(当然有时也可以结合内容按二一二、二二一二停顿。但是初学时,我以为还是选择前一种方式停顿为好。那样更能体现格律诗的音律特点。)然后再组织学生反复练习,在诵读时辅以想象,将抽象的字音和形象的画面组合起来,使平仄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理解。
  
  指导学生学习正确诵读古诗,最好要选择耳熟能详、词义清浅的。《回乡偶书》就是一个好素材。
  
  【片段设计】
  
  一、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回乡偶书》,一边读一边猜测诗句的意思。(学生自读)
  
  二、教师范读
  
  1.邀请学生个别读或者集体读。评价时,给予积极的鼓励,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隋绪铺垫。
  
  2.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为大家读一读。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比较一下,老师的读法与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按照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可以多示范几次,便于学生辨别。每个停顿处,根据平仄,或长或短,须明显一些。)
  
  三、辨析异同
  
  1.指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适时归纳,并板书要点。在讨论中,尤其要关注理解不当的发言。应基于不当之处引导,使学生互相指正,最后得出答案。
  
  2.小结:
  
  朗读古诗,通常是两个字一个停顿。这首诗我们用二二一这样的方式来停顿。
  
  如果第二、第四个字是平声(即第一声和第二声),可以读得长一些,舒缓一点。
  
  如果第二、第四个字是仄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可以读得短一些,急促一点。
  
  四、逐句指导
  
  1.出示标有停顿记号、平仄符号的古诗文本(PPT课件)。
  
  2.谁能看着课件,用老师讲的办法来尝试朗读第一句?(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反馈,尽可能组织较多的学生参与。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悟诗意。比如,“家”字要读得长一些,边读边体会对故乡的念念不忘之情。)
  
  3.刚才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谁愿意读第二句?(学生练习时,除了给予鼓励纠正之外,还应发现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让其示范,并组织学生点评。同时也要将朗读形式与体会诗意结合起来指导。)
  
  4.接下来,我们增加一些难度,谁能试着把第三、第四句连在一起读?愿意读的,请站起来。
  
  五、巩固练习
  
  1.教师再次示范朗读。
  
  2.配上音乐,全体学生齐读。可以练习多次,以帮助学生体会音律特点。
  
  3.组织讨论,按照二二一的停顿方式来读,你能感受到什么吗?
  
  (第四个环节组织学生通过模仿,改变之前不正确的读诗方法。第五个环节则是通过讨论,对读诗方法有一些理性的认识。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以后读诗时,有意识地用正确的方法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4323.html

  • 上一篇范文: 识字教学有妙招
  • 下一篇范文: 浅谈小学创新写话教学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二年级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