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解读小设计
《寻隐者不遇》解读小设计
朱煜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解读分析】
《寻隐者不遇》全诗由对话组成,是作者精巧构思、仔细推敲的杰作。隐者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山野的人。这些人大多非常自负,满腹才华,但往往认为世道不好,或者国君的做法不对自己的胃口,因此独善其身而不兼济天下。诗人慕名去寻访隐者,无缘得见,于是“松下问童子”。清幽的“松下”是隐者离群索居的避世之所,四季常青、挺拔高耸的松树衬托出隐者卓尔不群的形象。后面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但不是那看家的童子饶舌,问一答三,连珠炮似的进出那么多的话,而是在来人的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诗歌的篇幅省略了问题而已。童子首先告诉来人师父“采药”去了。隐者一般都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每天除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的读书修身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的参禅论道外,“采药”也是他们常做的事,至于采的是治病和保健的中草药,还是据说服用后能够得道升天的长生不老药,都符合隐者的身份。毕竟来一趟不容易,到哪里采药呀?“只在此山中”交代了师父的大致去向,究竟在这座山的什么地方?来人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童子答道“云深不知处”,山中云雾弥漫,影影绰绰。既然是去采药,哪里生长着所需的药就往哪里去,上山爬坡,行踪不定,也不知他现在到了哪里。
诗人所要寻访的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无不透过对话传递给了读者。记住这首诗只需牢记每一句的意象“松”、“药”、“山”和“云”四个字即可。“松”寓意他高洁的风骨,“药”隐含他行止的超凡脱俗,“山”揭示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云”写意他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显然,这位隐者是一个道家。记住这四个字,隐者高山仰止的形象和风度就鲜活地显现出来了。而这四个字同样也是教学的重点、切人点。古诗中常会隐含一些民俗知识、传统文化常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读诗、体味情感、发展想象力的同时,还应该适时地发掘文化层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由了解、接受到浸润其中。当民族文化逐步渗透到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观中后,学生就能成为真正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片段设计】
一、分组自学
1.事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一人为组长,组织自学活动,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交流,一人负责管理资料。
2.每个小组分得若干资料。
(1)一份标有平仄记号的古诗文本。
(2)一份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河北范阳(今北京)人。他的经历比较曲折,早年曾做过和尚,法名无本。大约在811年,贾岛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并在他的劝说下还俗参加科举考试。是否考中,史书上记载不详,但他确实不走运,直到年近半百才担任了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等小官。贾岛是唐代苦吟派诗人的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刻意求工,不惜耗神费时,在炼字、炼句等方面下苦功夫。
(3)一张高土山居题材的水墨画。
(4)一份关于隐士文化的资料。
平时,隐者们读书、写字、静坐,修炼身心。他们也会耕种、垂钓、上山采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古人认为竹子、松柏是风格高雅的植物,所以常常会在自己的住处旁栽种它们。有些隐者还会收一些小孩子当徒弟,也可以帮着料理家务。
3.用学习单布置自学任务。
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检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古诗,辅以个人读和全班齐读。
2.检查理解诗歌大意。以小组为单位,由负责交流的学生回答,其他组员补充。
3.检查找关键词。每个小组交流找出的关键词,并结合各种材料来说明原因。
归纳:
“松”代表隐者高洁的风骨。
“药”隐含着隐者行为超凡脱俗。(隐者采药不只为治病,更是为了养生修炼。)
“山”揭示隐者居住的环境。
“云”象征隐者悠闲自在的生活。
4.交流小组学习的心得。
(传递文化信息,一种是直接说教,一种是让学生自行体验。不必在意学得多深入,只求留下印象,能成为今后学习的兴趣源泉。上述环节,采用了第二种办法。从不同角度提供学习资料,从不同层次设计少而精的学习任务,并且安排好小组分工,以保障学生顺利合作完成自学任务。再通过对应的检查反馈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帮助学生巩固自学到的知识,教师也能有效传授新知,并使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加深认同。)
【知识链接】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范阳(今北京市)人。初为僧,韩愈劝之还俗。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为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世称贾长江。
贾岛是所谓苦吟诗人,以清奇幽峭见称,颇为韩愈赏识,韩有《赠贾岛》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其对贾岛的推崇可想而知。由于贾岛求奇僻求瘦硬,诗的情调也多阴沉峭冽,缺少强烈的感染力。但他的影响却极深远,晚唐五代、南宋的永嘉四灵和江湖派、晚明的竟陵派都受其影响。
贾岛的有些诗却也朴素自然。他的《送无可上人》中有“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其下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也许诗人在构思过程中确实经过苦心冥索,但就诗论诗,也还平易明白。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就曾说:“不知此二句有何难道,至于三年始成而一吟泪下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4336.html
朱煜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解读分析】
《寻隐者不遇》全诗由对话组成,是作者精巧构思、仔细推敲的杰作。隐者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山野的人。这些人大多非常自负,满腹才华,但往往认为世道不好,或者国君的做法不对自己的胃口,因此独善其身而不兼济天下。诗人慕名去寻访隐者,无缘得见,于是“松下问童子”。清幽的“松下”是隐者离群索居的避世之所,四季常青、挺拔高耸的松树衬托出隐者卓尔不群的形象。后面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但不是那看家的童子饶舌,问一答三,连珠炮似的进出那么多的话,而是在来人的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诗歌的篇幅省略了问题而已。童子首先告诉来人师父“采药”去了。隐者一般都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每天除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的读书修身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的参禅论道外,“采药”也是他们常做的事,至于采的是治病和保健的中草药,还是据说服用后能够得道升天的长生不老药,都符合隐者的身份。毕竟来一趟不容易,到哪里采药呀?“只在此山中”交代了师父的大致去向,究竟在这座山的什么地方?来人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童子答道“云深不知处”,山中云雾弥漫,影影绰绰。既然是去采药,哪里生长着所需的药就往哪里去,上山爬坡,行踪不定,也不知他现在到了哪里。
诗人所要寻访的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无不透过对话传递给了读者。记住这首诗只需牢记每一句的意象“松”、“药”、“山”和“云”四个字即可。“松”寓意他高洁的风骨,“药”隐含他行止的超凡脱俗,“山”揭示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云”写意他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显然,这位隐者是一个道家。记住这四个字,隐者高山仰止的形象和风度就鲜活地显现出来了。而这四个字同样也是教学的重点、切人点。古诗中常会隐含一些民俗知识、传统文化常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读诗、体味情感、发展想象力的同时,还应该适时地发掘文化层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由了解、接受到浸润其中。当民族文化逐步渗透到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观中后,学生就能成为真正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片段设计】
一、分组自学
1.事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一人为组长,组织自学活动,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交流,一人负责管理资料。
2.每个小组分得若干资料。
(1)一份标有平仄记号的古诗文本。
(2)一份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河北范阳(今北京)人。他的经历比较曲折,早年曾做过和尚,法名无本。大约在811年,贾岛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并在他的劝说下还俗参加科举考试。是否考中,史书上记载不详,但他确实不走运,直到年近半百才担任了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等小官。贾岛是唐代苦吟派诗人的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刻意求工,不惜耗神费时,在炼字、炼句等方面下苦功夫。
(3)一张高土山居题材的水墨画。
(4)一份关于隐士文化的资料。
平时,隐者们读书、写字、静坐,修炼身心。他们也会耕种、垂钓、上山采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古人认为竹子、松柏是风格高雅的植物,所以常常会在自己的住处旁栽种它们。有些隐者还会收一些小孩子当徒弟,也可以帮着料理家务。
3.用学习单布置自学任务。
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检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古诗,辅以个人读和全班齐读。
2.检查理解诗歌大意。以小组为单位,由负责交流的学生回答,其他组员补充。
3.检查找关键词。每个小组交流找出的关键词,并结合各种材料来说明原因。
归纳:
“松”代表隐者高洁的风骨。
“药”隐含着隐者行为超凡脱俗。(隐者采药不只为治病,更是为了养生修炼。)
“山”揭示隐者居住的环境。
“云”象征隐者悠闲自在的生活。
4.交流小组学习的心得。
(传递文化信息,一种是直接说教,一种是让学生自行体验。不必在意学得多深入,只求留下印象,能成为今后学习的兴趣源泉。上述环节,采用了第二种办法。从不同角度提供学习资料,从不同层次设计少而精的学习任务,并且安排好小组分工,以保障学生顺利合作完成自学任务。再通过对应的检查反馈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帮助学生巩固自学到的知识,教师也能有效传授新知,并使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加深认同。)
【知识链接】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范阳(今北京市)人。初为僧,韩愈劝之还俗。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为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世称贾长江。
贾岛是所谓苦吟诗人,以清奇幽峭见称,颇为韩愈赏识,韩有《赠贾岛》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其对贾岛的推崇可想而知。由于贾岛求奇僻求瘦硬,诗的情调也多阴沉峭冽,缺少强烈的感染力。但他的影响却极深远,晚唐五代、南宋的永嘉四灵和江湖派、晚明的竟陵派都受其影响。
贾岛的有些诗却也朴素自然。他的《送无可上人》中有“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其下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也许诗人在构思过程中确实经过苦心冥索,但就诗论诗,也还平易明白。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就曾说:“不知此二句有何难道,至于三年始成而一吟泪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