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作文指导课
朱煜
【备课历程】
在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课时,我认为,对于小学生应该用形象说话,创设情境,提供范文,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依,这样才能使其获得良好的作文心理机制,锻炼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我提出以《生活中的小镜头》为题,指导学生习作。先复习课文的表达特点,再引导学生自行观察生活中的小镜头,并记录下来。
我上作文课,向来注重范文。《海上日出》和《夕阳醉了》在过去就用过多次,效果很好,但只有写景的范例,总嫌单薄。于是我又找到《黑面条》和周作人的文言日记。四篇范文,篇幅虽小,但信息量极大,很适合教学之用。
上课前,我在校园中拍摄了一些学生活动、学习、用餐的情景,以及校园环境、校内后勤人员为师生服务的照片。特别是后勤人员的照片,是学生从未关注过的。这些照片在学生动笔之前出示给他们看,对于一时找不到合适材料的学生将是重要的帮助。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作文课。(板书:生活中的小镜头。学生自发轻读。)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图书馆里的小镜头》,课文是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的。一开始是一个远镜头,写大家刚刚走进图书馆,所以作者只看到了别人的头和脚。随后,镜头渐渐推近,作者看到了别人的手,看到了别人的眼神。最后,镜头再次推近,拍到具体的四个人,男女老少都有。透过这些小镜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许多人都很喜欢看书,不管男女老少。
生:读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都十分热爱读书。
师:很好。
生:因为人们爱读书,所以图书馆成了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地方。
师:是啊。
生: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有时候,还会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词句。
师:大家的这些感受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看到一个词——“顾不得”,女青年顾不得整理她那散乱的长发,说明她完全沉浸在阅读里面了。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谈感受。
生:我觉得书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因为有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看得虽很吃力却很专注。还有前面那个老人,书读得很费力,但仍舍不得把书放下。
师:刚才你说到了一个词语叫专注(板书:神态),它非常好地反映出当时那些渴求知识的人们的神情。
生:那个老人虽然十分吃力地看书,但他很高兴。尽管年纪很大了,但他也想再学一点新的东西。
生:第二自然段中说各种各样的人争先恐后地涌进图书馆。我从“争先恐后”这个词感受到人们迫切地想到图书馆里读书。
师:涌进(板书:动作),是一个动词。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人们渴求知识的样子。
生:课文里说一个女青年拿着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孩子光滑的脸蛋。这很可爱,把书当成一个小孩了。(板书:想象)还有,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就是说她好像觉得图书馆里的空气很清新似的,我觉得她不止闻到了空气,还闻到了书香。
师:你说得真好。
生:那个留披肩发的姑娘,不停地甩头发,这个“甩”字写出这个姑娘因为读书入迷连头发乱了都不去整理的样子。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好。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想象把一个个小镜头写清楚了。小镜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场景。接下来,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讲义上的《海上日出》和《夕阳醉了》。
(生自由轻声读)
师:请比较这两段话,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日出的时候,太阳红得很刺眼,甚至让人眼睛发痛。日落的时候,太阳却宛如一位佳人绯红的面庞,让作者长长舒了一口气。
师:你发现两篇文章的写作题材是相似的。
生:两篇文章里都有作者的想象。第一篇,作者想象太阳是很努力地往上升,他觉得那个太阳似乎很累。第二篇,作者觉得太阳像一个醉汉,脸红红的。
师:都写到了想象,它们在写法上是相同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从巴金的《海上日出》中节选出来的。第二篇《夕阳醉了》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写的,是她读了巴金的《海上日出》以后写的。大家还能从这两段话里发现什么?
生:写太阳下山的时候,作者说地平线上只剩下太阳的一小块脸了。而写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作者也写了太阳露出了一小块脸。
师:这就说明两篇文章中的句子也是差不多的。
生:有些词语也用得差不多。
师:是啊。因为这是那个五年级同学读了巴金的文章之后的一次仿写。仿写可以从句子、题材、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仿写和自己写都是我们写生活中的小镜头可以使用的好方法。当然,自己写的时候,内容还可以更多。不仅仅是动作、神态,还有其他,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看了《海上日出》《夕阳醉了》这两小段话之后,你再和课文里的那四个小镜头做一次比较,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日出和日落都是景色,小镜头是写入的。
师:是的,如果我们要去观察生活中的小镜头,视角可以放宽些,景物、人物都可以。
生:我发现日出日落是按时间变化顺序写的,小镜头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师:因为写的内容不同,所以写作顺序也就不一样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三和第四篇文章。
(生轻声朗读)
师:这两篇文章都是写吃的,一篇是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白话文。文言日记,也是一个小学生写的。不过,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小学生。我们一起来读,我读一句,请同学们跟读一句。
(师领读,生跟读。)
师:现在完整地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有看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想问“天色蔚蓝可玩”,是什么意思?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这篇日记中最难的地方。谁能够解释?
生:我觉得是天气很好,可以出去游玩。
师:还有其他解释吗?
生:我觉得是说天空中的景色很有意思。
师:你不认为是可以出去玩,而是说它很美,是吗?恭喜你,答对了。(生笑)来,握握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可玩”,不是可以出去玩,而是指天空很美,值得玩味。
生:“形如撑鱼,背青色,长约一尺,味似勒鱼,细骨皆作入字形”,“人字形”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鱼骨像“入”字一样。
生:“每尾二十余文”的“文”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古代人们用的钱。
师:“文”是古代的货币单位,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元、角、分”。
生:什么叫“食莴苣笋”?
生:就是吃莴苣。
师:感谢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们帮助大家读懂了这篇文言日记。两篇文章,一长一短,都是写吃的。你喜欢哪一篇?告诉我原因。
生:我喜欢白话文。因为我觉得它描写得非常具体。文言文不是很具体。
生:我也喜欢白话文,因为它写得比较生动,介绍得很清晰。
生:我也喜欢白话文,我感觉它的动作描写很到位,把那个人吃面的动作都描写出来了,而文言文却写得很简单。
师:你把文章具体在哪里都告诉我们了。
生:我喜欢文言文,因为它用简洁的语言把食物的样子描绘出来了。
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这条鱼的?
生:从产地、价钱、样子、味道、骨头形状、长度、颜色这些方面来说的。
师:同学们,文言日记中,作者用三十三个字从七个方面把一条鱼介绍清楚了。这就是文言文的力量。我也喜欢文言日记。
生:我觉得两篇文章是各有千秋的。白话文用很多形容词把那个卖烟老汉的孙子吃东西时那种津津有味的样子给描写出来了;而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把食物介绍得很清楚。
生:白话文写得十分幽默。但我认为文言文比白话文写得更好,因为它是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描写的。
师:不管语句是长还是短,只要写出特点,就是好的,就能吸引读者。(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照片)
师:接下来,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写一个你所记得的生活中的小镜头。这个小镜头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教室里的,也可以是走廊里的,还可以是操场上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可以是今天早上我们在家里看到的,也可以是你在上学路上看到的。
(生开始习作练习,师巡回观察。)
(请生交流习作)
生:马路边的早晨是十分忙碌的。马路边停着各种各样的小汽车,孩子们背着书包从车上下来,匆忙跑向学校。校门口的义工家长,一边用袖子擦头上的汗,一边提醒小朋友过马路要小心。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手拉着手一起向前走。马路上的交警叔叔要求过往车辆让小朋友先行。
师:你观察到的是每天早晨发生在学校旁边的小镜头。写了动作和神情,家长义工在擦汗,交警叔叔在维持秩序。写得很好。
生: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到操场开始运动。瞧那两个人,她们正在对踢毽子。一个人掂了掂手里的毽子,随手一抛,奋力一踢,毽子便飞向了对方。对方看准了毽子,用手一抓,可惜她没抓到。毽子高高地飞过她的头顶,落在了很远的地方。
师:我们一边听,一边就好像看到了这个场面。这就是你的成功。
生:在马路边,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双手抓着一根铁棍,使劲儿踢腿,锻炼身体。她头发花白,口袋中装着老花镜,脸上带着微笑,看着我们上学。
师:这个老太太,我昨天也看到了。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练习写生活中的小镜头,小镜头就是生活当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场景。我们为什么要写小镜头呢?
生:写这些小镜头,可以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
生:写小镜头不像写作文那么累,而且可以为写作文积累很多的材料。
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夕阳醉了》的作者,她在1994年就小学毕业了,现在是一位医生。她是我的学生。每当她来看我时,我总会把她小时候写的日记、习作本子给她看,她很惊讶。连她自己都忘记了曾经写过什么。看着日记,她能找回童年。写文言日记的那位小学生,他小学毕业的时间大概在1898年,后来他成了著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他已在1967年去世了。我们读他小时候的日记,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一百多年前小朋友的生活。同学们,写小镜头,不是为老师而写,而是为自己留一份纪念。等你长大了,再读读这些小镜头,那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那就从今天开始,每天记录一个小镜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