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10-02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它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既造成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气”,同时也导致中学生普遍的家乡观念淡薄,缺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此,笔者在调查了解厦门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现状的对策。
一、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包括本州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内容的乡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身边的乡土文化,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战场、古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文化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2.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乡土文化资源仍存在着被严重的边缘化的倾向。我们曾把厦门市同安区六所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初试对象,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教师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很少在教学中融入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即使有关的课文可以很好地结合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加以拓宽和加深,教师也由于时间的限制或者应试的心态而舍弃。67%的学生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54%的学生的知识只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们对麦当劳、肯德基越来越喜欢,对粽子、年糕越来越陌生;对情人节、愚人节很推崇,对七巧节、端午节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
二、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主要成因
1.应试教育是其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的狭隘化。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习题训练,轻生活实践;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这样,学习范围局限在课本的框架内,孤立于自然生活和生活之外,学生所学知识普遍脱离生活实际。其次,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为按固定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封闭禁锢的、狭窄高压的“牢笼”,这样培养的结果,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2.教学评价体制的导向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还是以分数的衡量作为主要标准,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学校和老师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只是强调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很少或者根本不教授课本以外的知识,即使它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1.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应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
目前,发掘乡土文化的语文资源,重视把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重要性在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林成德在十一届市政协三次会议上的建议对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闽南文化和闽南语培训。他认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闽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和闽南语的兴趣,对闽南文化的传播和闽南语的保护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闽南方言,用它来辅助教学,往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校训、标语、文化墙、知识走廊都可以和闽南文化相结合。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并帮助外来学生学习闽南语;可以邀请专家或退休老教师开设闽南语讲座,营造浓郁的学习闽南文化氛围。笔者所在的厦门同安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少敏牵头利用同安丰富多彩的教育字眼开发了以同安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同安风情丛书(全六册):同安儿戏童玩、同安儿歌童谣、名胜古迹、方言典故、传统饮食、民间故事》,旨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厦门市五显中学也开设了《答嘴鼓》校本课程。
2.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上课前可以利用三分钟时间开展语文小活动,例如:讲述家乡的名人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朱熹、苏颂、林巧稚轶事,介绍日光岩、胡里山炮台、万石植物园、梵天寺、北辰山等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闽南语或表演一段歌仔戏等。每个传统佳节可以让学生谈谈节日的来源,谈谈地方小吃蚵仔煎、芋包、土笋冻、五香卷、烧肉粽、同安封肉……一个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利用自己积累和了解的闽南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
3.在课外教育活动中运用闽南乡土文化
开展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闽南方言中的谚语、俗语、民谣等。再如,组织学生考察闽南人的饮食文化,调查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探索南音的过去与未来,研究闽南中秋博饼文化……在挖掘闽南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用心去亲近闽南,解读闽南人文精神的精美;在对话沟通中,扩大了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也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闽南文化在新一代闽南人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4357.html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10-02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它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既造成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气”,同时也导致中学生普遍的家乡观念淡薄,缺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此,笔者在调查了解厦门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现状的对策。
一、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包括本州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内容的乡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身边的乡土文化,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战场、古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文化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2.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乡土文化资源仍存在着被严重的边缘化的倾向。我们曾把厦门市同安区六所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初试对象,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教师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很少在教学中融入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即使有关的课文可以很好地结合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加以拓宽和加深,教师也由于时间的限制或者应试的心态而舍弃。67%的学生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54%的学生的知识只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们对麦当劳、肯德基越来越喜欢,对粽子、年糕越来越陌生;对情人节、愚人节很推崇,对七巧节、端午节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
二、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主要成因
1.应试教育是其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的狭隘化。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习题训练,轻生活实践;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这样,学习范围局限在课本的框架内,孤立于自然生活和生活之外,学生所学知识普遍脱离生活实际。其次,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为按固定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封闭禁锢的、狭窄高压的“牢笼”,这样培养的结果,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2.教学评价体制的导向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还是以分数的衡量作为主要标准,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学校和老师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只是强调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很少或者根本不教授课本以外的知识,即使它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1.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应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
目前,发掘乡土文化的语文资源,重视把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重要性在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林成德在十一届市政协三次会议上的建议对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闽南文化和闽南语培训。他认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闽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和闽南语的兴趣,对闽南文化的传播和闽南语的保护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闽南方言,用它来辅助教学,往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校训、标语、文化墙、知识走廊都可以和闽南文化相结合。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并帮助外来学生学习闽南语;可以邀请专家或退休老教师开设闽南语讲座,营造浓郁的学习闽南文化氛围。笔者所在的厦门同安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少敏牵头利用同安丰富多彩的教育字眼开发了以同安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同安风情丛书(全六册):同安儿戏童玩、同安儿歌童谣、名胜古迹、方言典故、传统饮食、民间故事》,旨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厦门市五显中学也开设了《答嘴鼓》校本课程。
2.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上课前可以利用三分钟时间开展语文小活动,例如:讲述家乡的名人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朱熹、苏颂、林巧稚轶事,介绍日光岩、胡里山炮台、万石植物园、梵天寺、北辰山等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闽南语或表演一段歌仔戏等。每个传统佳节可以让学生谈谈节日的来源,谈谈地方小吃蚵仔煎、芋包、土笋冻、五香卷、烧肉粽、同安封肉……一个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利用自己积累和了解的闽南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
3.在课外教育活动中运用闽南乡土文化
开展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闽南方言中的谚语、俗语、民谣等。再如,组织学生考察闽南人的饮食文化,调查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探索南音的过去与未来,研究闽南中秋博饼文化……在挖掘闽南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用心去亲近闽南,解读闽南人文精神的精美;在对话沟通中,扩大了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也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闽南文化在新一代闽南人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