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
浅谈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22-02
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规律。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初期——小学阶段。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每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挫败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
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发呆,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平等对待,正确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精神胜利法。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4379.html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22-02
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规律。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初期——小学阶段。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每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挫败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
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发呆,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平等对待,正确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精神胜利法。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