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极始知花更艳
淡极始知花更艳
杨逸舟
“淡极始知花更艳”原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咏白海棠》一诗中的句子。依红学家的观点,此诗颇符合宝钗娴静稳重、喜好淡雅的性格特点。而我,更愿意把这一句单独拿出来品味。在我看来,这句诗不但富含哲理,而且提出了一个新颖又不令人陌生的审美命题,那就是“素淡之美”。
提到“素淡”,你也许会联想到“清静”、“闲逸”、“典雅”等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 “素淡之美”往往与“繁华之美”相对。这两者并无高低之分,有些人生来偏爱“素淡之美”,比如我——我并不反感玫瑰,它们颜色缤纷、姿容艳丽,给人热情奔放之感,但我更爱茉莉、栀子、白莲,爱它们那沁人心脾的缕缕花香。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加渲染、烘托。这种表现手法正如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写意画,用寥寥几笔勾画出景物的神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将白描用得极好: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细品读,你便会发现它们的妙处,那是一种朦胧的哀思与情韵,更是一种纯粹、不含杂质的美感。我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虽亦偶有惊叹处,但总党那通篇运用大量艺术手法的描写反而体现不出白雪的静穆。
与东方相比,西文艺术里的“素淡之美”则显然不同。你也许会问:欧洲人普遍喜欢富丽精致的艺术样式,何来“素淡”之谈?其实,整体虽如此,局部却有例外。我曾在书中看过一尊产自古希腊锡克底拉斯岛的小雕像,那是一个坐着的手抱竖琴的小人儿。让我惊讶的是,他没有五官,通体雪白,四肢完全是平滑的、抽象的,活脱脱就是从几千年后毕加索的画中走出来的人物!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睡莲》中,他笔下的花儿虽是红莲,却非大红大紫,而是由一点点儿浅粉、一点点儿柔红和一点点儿亮白凝聚而成,卧在满池绿荷中,望去宛如隔雾,使观者对颜色、光影的感知都沉浸在祥和之中,难怪连席慕容看后都感动得落泪。欧洲艺术也因有了这些素淡宁静的小角落,愈显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 “淡极始知花更艳”是一种审美角度,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素淡之花每人心中都开着一朵,须用纯真来浇灌、滋养,方能吐蕾绽放。
指导老师:郑裕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4950.html
杨逸舟
“淡极始知花更艳”原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咏白海棠》一诗中的句子。依红学家的观点,此诗颇符合宝钗娴静稳重、喜好淡雅的性格特点。而我,更愿意把这一句单独拿出来品味。在我看来,这句诗不但富含哲理,而且提出了一个新颖又不令人陌生的审美命题,那就是“素淡之美”。
提到“素淡”,你也许会联想到“清静”、“闲逸”、“典雅”等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 “素淡之美”往往与“繁华之美”相对。这两者并无高低之分,有些人生来偏爱“素淡之美”,比如我——我并不反感玫瑰,它们颜色缤纷、姿容艳丽,给人热情奔放之感,但我更爱茉莉、栀子、白莲,爱它们那沁人心脾的缕缕花香。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加渲染、烘托。这种表现手法正如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写意画,用寥寥几笔勾画出景物的神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将白描用得极好: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细品读,你便会发现它们的妙处,那是一种朦胧的哀思与情韵,更是一种纯粹、不含杂质的美感。我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虽亦偶有惊叹处,但总党那通篇运用大量艺术手法的描写反而体现不出白雪的静穆。
与东方相比,西文艺术里的“素淡之美”则显然不同。你也许会问:欧洲人普遍喜欢富丽精致的艺术样式,何来“素淡”之谈?其实,整体虽如此,局部却有例外。我曾在书中看过一尊产自古希腊锡克底拉斯岛的小雕像,那是一个坐着的手抱竖琴的小人儿。让我惊讶的是,他没有五官,通体雪白,四肢完全是平滑的、抽象的,活脱脱就是从几千年后毕加索的画中走出来的人物!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睡莲》中,他笔下的花儿虽是红莲,却非大红大紫,而是由一点点儿浅粉、一点点儿柔红和一点点儿亮白凝聚而成,卧在满池绿荷中,望去宛如隔雾,使观者对颜色、光影的感知都沉浸在祥和之中,难怪连席慕容看后都感动得落泪。欧洲艺术也因有了这些素淡宁静的小角落,愈显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 “淡极始知花更艳”是一种审美角度,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素淡之花每人心中都开着一朵,须用纯真来浇灌、滋养,方能吐蕾绽放。
指导老师:郑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