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课题研究小结
在困难中前行,在前行中思考——国家级课题研究小结
2013年1月,在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城北区山川学校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校本课程研究。》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国家级专项课题。一路走来,我们磕磕绊绊。三月份我们邀请了省电教馆的陈芙萍老师、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朝阳片区各校的教研主任、教学骨干们参加了此项课题的开题活动。并按要求给中央电教馆上传了所有开题前所做的工作资料。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人员内部的思路就统一不起来了,王校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落脚点应在校本德育课程上,应该先建立个课程框架,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我们开展研究活动。而我和胡校则认为德育课程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申请的课题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研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校本德育课程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网络环境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的交流,向各级专家请教,课题组成员互相讨论。意见基本达成一致:我们研究的成果载体是德育课程,核心是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极品德的养成。渠道多种多样,这一课题的研究途径就是在搞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的大环境,利用各种现有的网络环境,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研究,并形成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思路统一之后,课题组的成员就积极行动起来。德育处李主任在实验班级内进行了学生上网条件,上网情况,上网习惯,家长监管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在这一调查的基础上,和信息老师赵盛英同志联手,利用市教育局的支持开通了全校包括三个实验班级的文明小博客。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明小博客上发表短文,留言,浏览和创建。少先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王海英、李生杰同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各种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同时对我校的升国旗仪式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实践、表现的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能力。同时小赵把升国旗仪式用录像机拍摄下来,有时通过班班通与全校同学分享。那么如何更好地从身边做起,怎样发现我们周围美好的事物,并再次还原这些催人向上、向善的美好情景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后,课题组的周老师积极承担了山川学校中小学生文学社团团长一职,及时开展工作。首先与各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认真协商,选拔了文学社的小成员,把那些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勤于动笔的孩子聚集到社团之中,对这些孩子从兴趣、责任、技能等方面进行了3次培训。有心的赵盛英老师把学校两个月来师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录像剪辑成片段,并与周老师合作,发动孩子们给图配上文字解说,制成电视节目的形式,在全校学生的班会课上给孩子们播放。那天我们巡视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看的兴味盎然。短片播放结束后,班主任老师们还组织学生就短片内容反映的一些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引导他们发现真善美,崇尚真善美,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这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短片的播放,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尤其是对课题组的其他同志的研究思路很有启发。少先队辅导员李老师就如何开展校园广播,让校园广播充分发挥作用有了自己的思路,表示要克服困难,和赵老师多沟通,多交流,在与赵老师、周老师的合作交流中,活跃校园广播这一块阵地,充分发挥这一阵地在学生德育教育中优势作用。王海英主任在网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这一块工作中,首先和师大学心理学的实习教师邹鑫娟老师多次沟通协商,征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发放了分诸如恐惧、依赖、诚信、毅力等内容心理调查问卷,试卷收齐后由心理老师王蜀鸣同志和邹鑫娟老师进行了问卷情况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今后由王老师在网上心理咨询室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调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促进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周艳萍老师及时召开了文学社社员会议,再次观看反映我们自己生活的校园电视节目,并和社员们一起边观看边指导边反思,从播音技巧到采访技能,写作方法等多方面与社员们探讨交流,小社员们表示在今后的活动中注意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扩大观察和采访的范围,努力做好山川学校的眼睛和喉舌,为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努力。
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思我们的工作。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心中首先明确的任务是通过网络环境下具有山川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各种优秀品质。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即将结束,我们在不断地思辨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素材,但这离我们课题研究的目标还又很远的距离,在环境建设方面,硬环境上,我们的很多设施还跟不上课题研究的需要,例如班级博客圈建立的后台技术支持问题还不能得到解决,对学生、老师圈内开展讨论研究有较大的制约问题。新改建后的北楼中学部的班班通也还未调试启用,校园电视节目的观看受到较大的限制,班级交流圈的建设只是停留在qq群的建设上,一些有价值的讨论活动,不能有更多的,不同层次的人参与讨论。校园电子屏幕还未装好,对孩子们发现的身边的事物不能做及时的报道。在软环境建设上,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老师们工作比较繁忙,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投入度不够,想法多实践活动却未必与想法成正比。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与我们目前的学生养成教育、品德教育如何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寻求切实解决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学校主要研究人员就在现今的财务制度下,如何解决课题研究经费问题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激励老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上级部门组织的这一方面的培训活动也比较少,研究人员包括课题负责人见识也少,思路不宽。在课题研究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课、品德课等资源开展活动等等问题,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依然困难重重。如何形成一支不怕困难,乐于钻研,勇于行动,敢于奉献的研究团队,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过程中,关注城乡结合部学生特点,建设一套有利于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面前的艰巨任务。
我们任重而道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5276.html
2013年1月,在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城北区山川学校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校本课程研究。》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国家级专项课题。一路走来,我们磕磕绊绊。三月份我们邀请了省电教馆的陈芙萍老师、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朝阳片区各校的教研主任、教学骨干们参加了此项课题的开题活动。并按要求给中央电教馆上传了所有开题前所做的工作资料。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人员内部的思路就统一不起来了,王校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落脚点应在校本德育课程上,应该先建立个课程框架,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我们开展研究活动。而我和胡校则认为德育课程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申请的课题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研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校本德育课程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网络环境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的交流,向各级专家请教,课题组成员互相讨论。意见基本达成一致:我们研究的成果载体是德育课程,核心是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极品德的养成。渠道多种多样,这一课题的研究途径就是在搞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的大环境,利用各种现有的网络环境,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研究,并形成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思路统一之后,课题组的成员就积极行动起来。德育处李主任在实验班级内进行了学生上网条件,上网情况,上网习惯,家长监管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在这一调查的基础上,和信息老师赵盛英同志联手,利用市教育局的支持开通了全校包括三个实验班级的文明小博客。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明小博客上发表短文,留言,浏览和创建。少先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王海英、李生杰同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各种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同时对我校的升国旗仪式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实践、表现的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能力。同时小赵把升国旗仪式用录像机拍摄下来,有时通过班班通与全校同学分享。那么如何更好地从身边做起,怎样发现我们周围美好的事物,并再次还原这些催人向上、向善的美好情景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后,课题组的周老师积极承担了山川学校中小学生文学社团团长一职,及时开展工作。首先与各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认真协商,选拔了文学社的小成员,把那些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勤于动笔的孩子聚集到社团之中,对这些孩子从兴趣、责任、技能等方面进行了3次培训。有心的赵盛英老师把学校两个月来师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录像剪辑成片段,并与周老师合作,发动孩子们给图配上文字解说,制成电视节目的形式,在全校学生的班会课上给孩子们播放。那天我们巡视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看的兴味盎然。短片播放结束后,班主任老师们还组织学生就短片内容反映的一些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引导他们发现真善美,崇尚真善美,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这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短片的播放,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尤其是对课题组的其他同志的研究思路很有启发。少先队辅导员李老师就如何开展校园广播,让校园广播充分发挥作用有了自己的思路,表示要克服困难,和赵老师多沟通,多交流,在与赵老师、周老师的合作交流中,活跃校园广播这一块阵地,充分发挥这一阵地在学生德育教育中优势作用。王海英主任在网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这一块工作中,首先和师大学心理学的实习教师邹鑫娟老师多次沟通协商,征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发放了分诸如恐惧、依赖、诚信、毅力等内容心理调查问卷,试卷收齐后由心理老师王蜀鸣同志和邹鑫娟老师进行了问卷情况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今后由王老师在网上心理咨询室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调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促进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周艳萍老师及时召开了文学社社员会议,再次观看反映我们自己生活的校园电视节目,并和社员们一起边观看边指导边反思,从播音技巧到采访技能,写作方法等多方面与社员们探讨交流,小社员们表示在今后的活动中注意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扩大观察和采访的范围,努力做好山川学校的眼睛和喉舌,为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努力。
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思我们的工作。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心中首先明确的任务是通过网络环境下具有山川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各种优秀品质。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即将结束,我们在不断地思辨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素材,但这离我们课题研究的目标还又很远的距离,在环境建设方面,硬环境上,我们的很多设施还跟不上课题研究的需要,例如班级博客圈建立的后台技术支持问题还不能得到解决,对学生、老师圈内开展讨论研究有较大的制约问题。新改建后的北楼中学部的班班通也还未调试启用,校园电视节目的观看受到较大的限制,班级交流圈的建设只是停留在qq群的建设上,一些有价值的讨论活动,不能有更多的,不同层次的人参与讨论。校园电子屏幕还未装好,对孩子们发现的身边的事物不能做及时的报道。在软环境建设上,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老师们工作比较繁忙,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投入度不够,想法多实践活动却未必与想法成正比。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与我们目前的学生养成教育、品德教育如何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寻求切实解决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学校主要研究人员就在现今的财务制度下,如何解决课题研究经费问题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激励老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上级部门组织的这一方面的培训活动也比较少,研究人员包括课题负责人见识也少,思路不宽。在课题研究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课、品德课等资源开展活动等等问题,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依然困难重重。如何形成一支不怕困难,乐于钻研,勇于行动,敢于奉献的研究团队,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过程中,关注城乡结合部学生特点,建设一套有利于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面前的艰巨任务。
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