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赴上海名师培训感想
人在旅途
--2013赴上海名师培训感受
缘
时隔一年,再一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九天的名师培养工程。踏入校园的一刻,看到熟悉的风景,心里油然而升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虽然知道接下来会有一段很紧张的学习生活,但是却充满了期待和热望。
开班典礼如期举行,班主任言简意赅却语重心长的话,让我明白了本次研修的目的和意义。我也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次“充电”的机会,学到上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来提高、丰富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研修分为两部分,一是聆听专家的精彩报告,一是走进上海市名校挂职学习。
11月23--24日 ,在华东师大聆听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飞所做的关于《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设计》报告,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西校科研室主任黄劲松所做的《名课锤炼与名师成长》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玉东所做的《如何评课--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诊断》报告,上海市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所做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
四位专家,从课堂教学设计、名师锤炼、评课标准以及课堂教学反思等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和独到的评析。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不仅给自己如坐春风的感觉,让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豁然开朗;同时也引起了自己深刻的反思--自己与名家的差距太大,只有在教学中反复的锤炼,在教学之余认真的反思总结,才能缩短与名师的差距。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渊博的学识和教师的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职业的那份敬重与激情。四位大师幽默的谈吐、高亢的声音,浑身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其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这也让我想了很多很多: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敬重自己从事的工作,才可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书写出绚丽的华章。
25日上午,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上海市光明中学,开始了五天的挂职培训,接待我们的是光明中学的朱校长--一位53岁却依旧充满活力的女校长。通过和朱校长的交谈,我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该校的前身是由法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已经被列为上海市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这所学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了一批有个性特长的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学校先后获得中法两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中学法语教学执行单位之一、上海市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基地等各项荣誉称号。该校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大使何振梁的母校。
在此期间,我陆续走访了该校主管教学的朱校长,教导主任徐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于老师和语文组的其他老师。在与相关领导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该校一些办学理念和特色化教学模式,比如他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研发工作就做的细致到位,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贴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是教学很好的辅助手段,他们学校研发了一套校本教材是《中国汉字与文化》通过解读中国汉字,既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汉字,同时也更好的传承母语,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意识,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起了促进作用。该校还在上海市首先推出特色化教学,比如他们首先引进了两个法语班,由法国籍教师上课,该班的学生可以参加法语高考(这是我国第一次承认的法语高考),而且该班考入大学的学生全部是在法国名校就读,只要达到高考二本线,学校就负责联系推荐法国的一些名校,据说这个举措在上海市反响很大,很多外区的学生也纷纷来到这个班级学习(收费也比较高)。另外我也与该校高三、高二级部的学生进行了谈话,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切情况,感慨最深的是学生的幸福指数很高,纷纷表示压力不是很大。而且我走进高二和高三的语文课堂,先后共听了六次课,感慨颇多。该校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是讲的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且他们教学不是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性,常常是下课铃声响起,就算讲不完,也一定停下来,下节课接着讲。我听的几节语文课几乎每一节都不是完完全全的一堂整课。这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教学的差异性。
在培训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高二-7班的主题班会,一次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一次黄浦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展览。这三次活动给我触动很大。首先主题班会的模式,给我很大的启迪,整堂班会全部是由学生组织的,围绕“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要不要去扶?”的主题展开,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发言,表达本组的观点,最后班长总结归纳,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我私下也和学生交谈,他们的班会模式基本是这样的--就某一个话题,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从而达到深层次教育学生的目的。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是大教研,三个级部的语文教师全部参加,这样的教研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是一条主线,不会导致级部与级部之间的脱节;而且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发言积极踊跃,纷纷就一些教学现象和教学安排出谋划策。26号下午,朱校长带着我们五人去参加了黄浦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展,感触最深的是,上海市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从小学开始不是过多的关注书本知识,而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孩子们的才艺表演、绘画功底、手工编织、茶艺展示、航模制作等等,都非常的娴熟和独特,让人看到的是一帮活泼、快乐、有个性和特长的孩子,而这种做法是我们远远比不上的。总之一句话,上海市的孩子童年是快乐的,有创造性的。
九天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静坐在虹桥机场候机时,我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去年来此培训的场景,人生的每一个经历,每一个驿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行走在人生的轨迹上,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用心去品味每一个际遇,慢慢去体会每一处风景,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有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5441.html
--2013赴上海名师培训感受
缘
时隔一年,再一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九天的名师培养工程。踏入校园的一刻,看到熟悉的风景,心里油然而升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虽然知道接下来会有一段很紧张的学习生活,但是却充满了期待和热望。
开班典礼如期举行,班主任言简意赅却语重心长的话,让我明白了本次研修的目的和意义。我也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次“充电”的机会,学到上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来提高、丰富自己的教学。我们的研修分为两部分,一是聆听专家的精彩报告,一是走进上海市名校挂职学习。
11月23--24日 ,在华东师大聆听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飞所做的关于《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设计》报告,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西校科研室主任黄劲松所做的《名课锤炼与名师成长》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玉东所做的《如何评课--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诊断》报告,上海市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所做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
四位专家,从课堂教学设计、名师锤炼、评课标准以及课堂教学反思等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和独到的评析。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不仅给自己如坐春风的感觉,让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豁然开朗;同时也引起了自己深刻的反思--自己与名家的差距太大,只有在教学中反复的锤炼,在教学之余认真的反思总结,才能缩短与名师的差距。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渊博的学识和教师的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职业的那份敬重与激情。四位大师幽默的谈吐、高亢的声音,浑身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其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这也让我想了很多很多: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敬重自己从事的工作,才可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书写出绚丽的华章。
25日上午,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上海市光明中学,开始了五天的挂职培训,接待我们的是光明中学的朱校长--一位53岁却依旧充满活力的女校长。通过和朱校长的交谈,我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该校的前身是由法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已经被列为上海市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这所学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了一批有个性特长的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学校先后获得中法两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中学法语教学执行单位之一、上海市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基地等各项荣誉称号。该校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大使何振梁的母校。
在此期间,我陆续走访了该校主管教学的朱校长,教导主任徐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于老师和语文组的其他老师。在与相关领导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该校一些办学理念和特色化教学模式,比如他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研发工作就做的细致到位,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贴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是教学很好的辅助手段,他们学校研发了一套校本教材是《中国汉字与文化》通过解读中国汉字,既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汉字,同时也更好的传承母语,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意识,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起了促进作用。该校还在上海市首先推出特色化教学,比如他们首先引进了两个法语班,由法国籍教师上课,该班的学生可以参加法语高考(这是我国第一次承认的法语高考),而且该班考入大学的学生全部是在法国名校就读,只要达到高考二本线,学校就负责联系推荐法国的一些名校,据说这个举措在上海市反响很大,很多外区的学生也纷纷来到这个班级学习(收费也比较高)。另外我也与该校高三、高二级部的学生进行了谈话,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切情况,感慨最深的是学生的幸福指数很高,纷纷表示压力不是很大。而且我走进高二和高三的语文课堂,先后共听了六次课,感慨颇多。该校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是讲的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且他们教学不是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性,常常是下课铃声响起,就算讲不完,也一定停下来,下节课接着讲。我听的几节语文课几乎每一节都不是完完全全的一堂整课。这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教学的差异性。
在培训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高二-7班的主题班会,一次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一次黄浦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展览。这三次活动给我触动很大。首先主题班会的模式,给我很大的启迪,整堂班会全部是由学生组织的,围绕“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要不要去扶?”的主题展开,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发言,表达本组的观点,最后班长总结归纳,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我私下也和学生交谈,他们的班会模式基本是这样的--就某一个话题,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从而达到深层次教育学生的目的。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是大教研,三个级部的语文教师全部参加,这样的教研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是一条主线,不会导致级部与级部之间的脱节;而且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发言积极踊跃,纷纷就一些教学现象和教学安排出谋划策。26号下午,朱校长带着我们五人去参加了黄浦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展,感触最深的是,上海市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从小学开始不是过多的关注书本知识,而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孩子们的才艺表演、绘画功底、手工编织、茶艺展示、航模制作等等,都非常的娴熟和独特,让人看到的是一帮活泼、快乐、有个性和特长的孩子,而这种做法是我们远远比不上的。总之一句话,上海市的孩子童年是快乐的,有创造性的。
九天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静坐在虹桥机场候机时,我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去年来此培训的场景,人生的每一个经历,每一个驿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行走在人生的轨迹上,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用心去品味每一个际遇,慢慢去体会每一处风景,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有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