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找回语文教学中的原始精神浅谈


找回语文教学中的原始精神浅谈
  
  福建省漳州市桥东中学 郑惠坤
  
  记起先前就学时,语文课上教师一贯强调须志识好基本的语言因素。除字音、字形、字义外,连它们的构就依据、组合特点、实用运作都精辟、透彻地点解清楚,以至如今靠原有的积淀,尚能印象深刻,使用自然且游刃有余。这就是说,基本的、原始的语言常识,抑或基础语言常识教学,对语言的掌握,熟练又生动巧妙地运用,积蓄了扎实的底蕴。如此武断,的确也是无奈之举。
  
  如今,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原始的语言基础、语法基础教学相对淡化,一直倡导多读、多看、多想、增进语感。这种观点本身没错,先前的教育理念也容括此种精神,也很具功效。问题所在是因为缺乏常规语言、语法的理论指导,缺乏其具体剖解的实际操作经验,对其中的构建特点不能体会,正确或错误不明就理、多了、习惯了,也就鹦鹉学舌。语言构就正确,那是模仿,如果是错误,那就以讹传讹,与文言文中所谓的“通假”有何区别?谈何创新,个性化语言?
  
  找回语文教学中的原始精神,势在必行。
  
  一、从语素回归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种现象印象颇深:大多数学生到了高三阶段尚不能清晰分辨“的、地、得、了”几个语素的使用,往往出现类似“高兴的走了”、“妈妈地手提包丢得”、“我了情况你不了解”的情形。为了克服这种弊病,我做了一个实验,用方言习惯,引导其识别、牢记、强志,20名学生,10多名学生能够得以纠正,另10名学生冥顽不化。其根源在于他们所接受的体系教育中缺乏基础语基、语法启蒙、引导,及其所接触的一些经典著作或名家名作,也很不讲究“的、地”的根本医辨,在动词性短语中是将“地”用“的”字替代。虽然这种现象已是约定俗成,但学生在理解时尚不能清楚其中个由,以为其它的组合也类似这样通用,因此,将名词性短语中的助词“的”用“地”来替代,在补充式短语中用“地、了、的”来替换“得”。最基本的组合尚且如此,何况大的语言组合结构呢!
  
  二、从句子回归
  
  一个句子的基本组合“主、谓、宾、定、状、补”都不清楚明了,怎么分辨好一个句子的组合正确与否,怎么能够将其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让人明白。
  
  句子中的主语部分应该是想要表述出来的意思的主体对象,谓语部分是你要表述的对象怎么样了,明白了这一规律,那么,具体施用时就不会把此误为彼,也不会制造出主谓搭配不当或是逻辑错误等情况来。这还是最简单的直接构合句例,遇到更为复杂的组合,如“使”字句、双宾句、连谓句、复句等那就是“雪上加霜”了,学生更倍感棘手。
  
  我们应该知道,常规性的或是理论的东西是在个性的基础上,整合提炼出来的共性、规律,它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掌握了我们也就可以少走弯路,少浪费精力,这绝对不是教条主义。
  
  三、从作文回归
  
  像近多年的高考,灵活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中文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根据个性,特长择选体裁、题材,也很受考生欢迎。这一举措,本意是好的,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扬长避短,但具体操作时,有些学校有些老师,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因此淡化作文体裁的要求,追求自由洒脱,无拘无束或叙或议,旁征博引,迂回往返,一蹴而就的杂文,或追求分节押韵、整划,意象生动,情深意切,行云流水一挥到底的诗歌或追求标新立异,形式怪异,无中生有的新概念作文。尺度把握好了,真正地理会其形式精髓,无异是件好事,快事,一旦失去分寸,弄巧成拙。
  
  在我们接受学校教育时,我们应该知道记叙文章必须省得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正是这些基本要素,让我们清楚了叙述的事情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怎么发生,具体过程如何,结果怎么样,明白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生动地知道事情中我们应该褒扬什么,肯定什么,学习什么,发扬什么,主旨因此鲜明而突出。同时也懂得平铺直叙中感染力不够的不妥,适当地细致传神的描写会让我们对叙述的内容印象入木三分。至于议论文我们应对的是其严谨的逻辑演绎,生动透彻的道理分析及巧妙多变的论述手段,做到言之有理,有理有据、析理深刻,说服力强。
  
  四、从素材回归
  
  文体弄清楚后,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根本不足,那就是缺乏素材。自从倡导了素质教育后,在诸层的教育机构里有着偏离对此概念理解的现象(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探讨)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依纲扣本,从书本中学或是关闭在校园里的实验室中学,却未能让学生走近和贴近生活,闭门造车。广袤的原野,优美的山川,咆哮的海浪,璀璨的星辰等等自然物象,大多只能在书本中的文字、图像或影视、网络窗口感受到。物与物间的区别,细腻的变化,很多学生不能分辨,颇有“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不幸。如此,文章哪有“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的敏感与触动呢?“浩瀚、广袤无边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不仅以无穷的物质滋养我们;而且,从精神上熏陶、感染我们。”
  
  所以,诸多区域在短缺原始基础常识积累的情形下,语文教学质量日益减弱,真让人生忧虑之心。
  
  当然,在文化艺术氛围较为浓郁的城市,或许不用如此担扰,只是另一种现象确也令人不解。文化窗口多了,输送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一些“毒”也随之下载到我们的语言体系中来。电视中的综艺频道、港台澳演艺家参与多的节目频道,他们常常会亮出具有品牌特色的口头禅或言辞,如“好阳光”、“非常青春”等言辞,按传统的语法规则来说,根本无法产生这种“创新”的个性化语言。这样的语言在校园中传播开了,不单在日常交际中的口语中出现,就连习作课上学生的书面语也乐此不疲,当语文教员如果缺乏与时共进的意识,其根本不知其时尚的词汇语言之所云,茫然而不知所措。
  
  本人想来,口语上来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何偿不可,方言吗,也是千资百态,丰厚博大,但方言毕竟是方言,它已经给予定性,所以这种澳、港、台化的语言应在“海关”的把持下再进入内陆市场,以免混乱常规语言构合体系结构。难怪乎,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就《拿来主义》以警示后人。
  
  以上的“谬论”决不与现行的新课标思想相冲突、抗争,只是强调对原始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视,充实。在具体的教育程序中,根据对象,紧贴具体情景,在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下生动灵活掌握。
  
  如此说来,加强语感教育切忌忘了语文原始基础教学,做到有“法”可依,
  
  有本可循,扎实根基,以求创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556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