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探究
高效语文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探究
文/姚品同
摘 要: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找准文本中的动情点,找准文本的延伸点去设计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学习;高效;问题设计;探究
要在课堂学习中组织开展充分有效的生生或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必须要将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即将课程中的文字教学内容、图片等变成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讨论、合作等激起问题意识,并从中探索求解。那么语文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来创设有序的课堂活动呢?为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以此创设课堂活动
课堂问题的设计尽可能地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连接,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
在学习《阿Q正传》时,笔者组织的课堂活动之一是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切入,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可以从这样的话题中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接受语文的历练。
总之,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找准文本的动情点,以此创设课堂活动
以情动人是许多文章的亮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围绕课文的动情点设计问题。
在学习王充闾的《碗花糕》时,笔者把教学重点定在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性美。
高中生学过不少表达亲情的经典课文,有歌颂母爱的,有赞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发夫妻深情的。但本文这种写叔嫂情的文章,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尤其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来说,嫂嫂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称呼,也很难理解这种“亦嫂亦母”的亲情形式。所以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回顾学过的有关亲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关这种情感的资料,包括王充闾的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资料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平凡亲情“不敏感”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先播放电视连续剧《赵尚志》主题曲《嫂子颂》,营造气氛。在具体落实这一教学重点时,教师率先品读了“回忆儿时的除夕的和谐快乐”这一片断,并且还回忆了自己幼时过年的趣事以及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教师动情的讲述打开了学生情感和记忆的闸门,学生不仅积极发言,连平时几个内向的学生都发了言,而且对情感的体会很到位。这一目标的落实还帮助学生学会了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感受亲情、友情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体验是可以由多方面构成的,音乐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在理解时如用语言解读语言,一般会因过于理性而显得苍白,而曲词本身又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用音乐演绎抽象的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音乐与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动情点,教师必须有激情,教师的投入程度决定学生的投入程度。教师只要把握好课文的动情点,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课堂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三、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找准文本的延伸点,以此创设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对课文进行延伸,创设课堂活动,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笔者先提问导入,说:岁月已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完课文后,笔者呼应开头又一次提问: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此问题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当然,拓展也可以把课内和课外连接,形成大语文学习观。比如,在学习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一文时,笔者布置了一道课后拓展作业:请你选一位忠义人物,古今中外皆可,搜集他的生平事迹,选取其中的典型事例,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一则评传。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进行延伸拓展,教师备课时应针对学生的生活特点,抓住课文的延伸点设计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活跃,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会更高,课堂学习才会高效。
总之,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设计问题要找准课文与生活的连接点,捕捉课文的动情点,抓住课文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组织语文课堂的有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5587.html
文/姚品同
摘 要: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找准文本中的动情点,找准文本的延伸点去设计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学习;高效;问题设计;探究
要在课堂学习中组织开展充分有效的生生或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必须要将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即将课程中的文字教学内容、图片等变成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讨论、合作等激起问题意识,并从中探索求解。那么语文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来创设有序的课堂活动呢?为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以此创设课堂活动
课堂问题的设计尽可能地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连接,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
在学习《阿Q正传》时,笔者组织的课堂活动之一是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切入,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可以从这样的话题中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接受语文的历练。
总之,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找准文本的动情点,以此创设课堂活动
以情动人是许多文章的亮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围绕课文的动情点设计问题。
在学习王充闾的《碗花糕》时,笔者把教学重点定在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性美。
高中生学过不少表达亲情的经典课文,有歌颂母爱的,有赞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发夫妻深情的。但本文这种写叔嫂情的文章,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尤其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来说,嫂嫂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称呼,也很难理解这种“亦嫂亦母”的亲情形式。所以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回顾学过的有关亲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关这种情感的资料,包括王充闾的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资料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平凡亲情“不敏感”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先播放电视连续剧《赵尚志》主题曲《嫂子颂》,营造气氛。在具体落实这一教学重点时,教师率先品读了“回忆儿时的除夕的和谐快乐”这一片断,并且还回忆了自己幼时过年的趣事以及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教师动情的讲述打开了学生情感和记忆的闸门,学生不仅积极发言,连平时几个内向的学生都发了言,而且对情感的体会很到位。这一目标的落实还帮助学生学会了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感受亲情、友情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体验是可以由多方面构成的,音乐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在理解时如用语言解读语言,一般会因过于理性而显得苍白,而曲词本身又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用音乐演绎抽象的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音乐与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动情点,教师必须有激情,教师的投入程度决定学生的投入程度。教师只要把握好课文的动情点,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课堂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三、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找准文本的延伸点,以此创设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对课文进行延伸,创设课堂活动,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笔者先提问导入,说:岁月已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完课文后,笔者呼应开头又一次提问: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此问题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当然,拓展也可以把课内和课外连接,形成大语文学习观。比如,在学习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一文时,笔者布置了一道课后拓展作业:请你选一位忠义人物,古今中外皆可,搜集他的生平事迹,选取其中的典型事例,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一则评传。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进行延伸拓展,教师备课时应针对学生的生活特点,抓住课文的延伸点设计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活跃,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会更高,课堂学习才会高效。
总之,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设计问题要找准课文与生活的连接点,捕捉课文的动情点,抓住课文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组织语文课堂的有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