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学“忽视”,提高教学质量
警惕教学“忽视”,提高教学质量
文/王孝芳
摘 要:鉴于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课堂效果甚微的现象,教师认为,根源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上的“忽视”,需要教师警惕这些“忽视”,从而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活动;直觉思维;生活经验;教材阅读;循序渐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作为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呢?这与课程改革有关,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了,动起来了,但实际效果并不都十分理想。我也看到不少课堂教学追求独特新颖的教学特色,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效果不佳。我也曾试图在课堂教学中改革过,但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概念、公式、定理等,讲了许多遍,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正确地应用,甚至也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你一讲我就懂,可自己做题时又什么都不会。”为此,我深入调查,究其原因发现根源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上的“忽视”,需要我们警惕这些“忽视”,从而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警惕忽视学生的数学活动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个数学活动,它通常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而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种是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只想结束新授知识,忽视教材中的数学活动,或视而不见,或粗略带过,认为搞不搞对学生的学业没有什么影响,题海战术、丰富训练才是数学教学的法宝;另一种是数学活动课内容虽然存在,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活动方案,不知道如何科学设计,逮到什么搞什么,脱离了课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增加了这些数学活动课内容,是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是很喜欢这些数学活动的。比如,在第二章《有理数》中,发现让学生一味去做有理数混合运算题,学生感到乏味又疲惫,突然最后来一个“算24”的活动,课堂上可采取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甚至争论激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巩固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可喜的是,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后还玩起了“算24”游戏,由此可见,这个活动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之大。
因此,教师不能忽视数学活动,要透彻地分析活动中的问题,合理设计这节活动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耐心辅助,让学生的思维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教师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警惕忽视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天真活泼,对新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强,表现欲强,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时就要靠学生的直觉思维。这在几何证明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在初中一年级开始接触几何时,学生往往凭自己的直觉去发现几何图形的特点,这就要鼓励学生凭直觉勇敢地去探索,然后将思考结果过程化,即得出证明。如果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把证明过程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笛卡儿曾说过:“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可见,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离不开直觉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跟着感觉走”这句话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也对渗透直觉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警惕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我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有了自我的基础、经验后,才能激起学习兴趣,继而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运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去思考,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
有一些应用题中,经常会碰到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例如“用方程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例题:一件夹克衫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衫的成本是多少元?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下子摆在学生面前,学生肯定无从着手,正确率很低,即使老师列出方程,学生还是难于接受。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生活经验。弄清成本、利润、售价、折扣率等经济方面概念的含义是正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因此,课堂上先要给学生灌输这些知识。不妨在此之前先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这样一问:如果一件衣服的进价(即成本)为100元,然后你把它以120元的价格售给别人,那么你能获得多少利润呢?同学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20元。”借此,继续问:“这20元是怎么算得的呢?”大家的回答:“120-100=20元。”由此,学生就能得出:利润=售价-进价(即成本)。关于问题中还出现“标价”两字,可以向学生这样解释:定价就是商品的标价,如果一件衣服成本为100元,现要以20%的利润标价,然后再打九折出售,那么它的标价就是100×(1+20%)=120元,售价就是120×0.9=108元,最后获得利润108-100=8元。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成本、定价、售价及利润这些名词含义后,再让学生去列出上述问题的方程,正确率肯定提高许多。
类似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数学问题还有许多,如,银行利率问题、工程问题等。在这类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是否有这些生活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深入问题、解决问题。
四、警惕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
初中数学教材的阅读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基本功,这些数学阅读过程能帮助学生对数学语言符号(文字、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形成灵活的语言转化能力,进一步使学生适应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抽象化等特点。
根据我平时的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导致学生解题格式不规范,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式也没掌握。如还有学生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与钻研,讲清它在提高学习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一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甚至钻研教材,最好还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教师提问疑难,再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必要时还可让学生当堂朗读有关定义、定理及重要语句,同时应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情况,最后教师再总结概括。此外,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前,更应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这时对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对有关联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这一节内容时,课堂上先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同时思考这样问题:(1)整式的加减实质是哪两个知识的应用?(2)认真钻研教材上的例题,它们给我们计算整式的加减时提出了哪些注意点。如果学生能够靠自己去发现新授知识的重难点,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必定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五、警惕忽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要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就是先要把概念掌握好。教师如果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这就形成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教师要了解一下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这些基本知识慢慢推导出相近似的知识点,使知识和知识之间能很好地衔接和过渡,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基本知识,解答万变不离其宗的试题,从而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循序地、阶段性地进行概念教学,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的过程中,先从最特殊的正三角形讲起,推导出解题方法,然后到等腰三角形,最后推出一般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如果一开始就从一般三角形讲起,学生肯定会不好理解,但是从特殊的正三角形开始,可以运用的特殊量比较多,就比较容易理解,再一步一步由特殊推导出一般,整个过程就特别明了、易懂。
教学中的“忽视”是教学过程中频频发生的现象,以上只是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几个“忽视”的一些看法,当然可能还存在其他许多“忽视”,但只要我们能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去发现“忽视”,然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警惕“忽视”,这在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5744.html
文/王孝芳
摘 要:鉴于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课堂效果甚微的现象,教师认为,根源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上的“忽视”,需要教师警惕这些“忽视”,从而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活动;直觉思维;生活经验;教材阅读;循序渐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作为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呢?这与课程改革有关,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了,动起来了,但实际效果并不都十分理想。我也看到不少课堂教学追求独特新颖的教学特色,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效果不佳。我也曾试图在课堂教学中改革过,但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概念、公式、定理等,讲了许多遍,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正确地应用,甚至也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你一讲我就懂,可自己做题时又什么都不会。”为此,我深入调查,究其原因发现根源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上的“忽视”,需要我们警惕这些“忽视”,从而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警惕忽视学生的数学活动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个数学活动,它通常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而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种是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只想结束新授知识,忽视教材中的数学活动,或视而不见,或粗略带过,认为搞不搞对学生的学业没有什么影响,题海战术、丰富训练才是数学教学的法宝;另一种是数学活动课内容虽然存在,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活动方案,不知道如何科学设计,逮到什么搞什么,脱离了课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增加了这些数学活动课内容,是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是很喜欢这些数学活动的。比如,在第二章《有理数》中,发现让学生一味去做有理数混合运算题,学生感到乏味又疲惫,突然最后来一个“算24”的活动,课堂上可采取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甚至争论激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巩固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可喜的是,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后还玩起了“算24”游戏,由此可见,这个活动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之大。
因此,教师不能忽视数学活动,要透彻地分析活动中的问题,合理设计这节活动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耐心辅助,让学生的思维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教师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警惕忽视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天真活泼,对新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强,表现欲强,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时就要靠学生的直觉思维。这在几何证明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在初中一年级开始接触几何时,学生往往凭自己的直觉去发现几何图形的特点,这就要鼓励学生凭直觉勇敢地去探索,然后将思考结果过程化,即得出证明。如果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把证明过程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笛卡儿曾说过:“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可见,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离不开直觉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跟着感觉走”这句话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也对渗透直觉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警惕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我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有了自我的基础、经验后,才能激起学习兴趣,继而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运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去思考,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
有一些应用题中,经常会碰到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例如“用方程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例题:一件夹克衫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衫的成本是多少元?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下子摆在学生面前,学生肯定无从着手,正确率很低,即使老师列出方程,学生还是难于接受。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生活经验。弄清成本、利润、售价、折扣率等经济方面概念的含义是正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因此,课堂上先要给学生灌输这些知识。不妨在此之前先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这样一问:如果一件衣服的进价(即成本)为100元,然后你把它以120元的价格售给别人,那么你能获得多少利润呢?同学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20元。”借此,继续问:“这20元是怎么算得的呢?”大家的回答:“120-100=20元。”由此,学生就能得出:利润=售价-进价(即成本)。关于问题中还出现“标价”两字,可以向学生这样解释:定价就是商品的标价,如果一件衣服成本为100元,现要以20%的利润标价,然后再打九折出售,那么它的标价就是100×(1+20%)=120元,售价就是120×0.9=108元,最后获得利润108-100=8元。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成本、定价、售价及利润这些名词含义后,再让学生去列出上述问题的方程,正确率肯定提高许多。
类似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数学问题还有许多,如,银行利率问题、工程问题等。在这类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是否有这些生活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深入问题、解决问题。
四、警惕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
初中数学教材的阅读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基本功,这些数学阅读过程能帮助学生对数学语言符号(文字、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形成灵活的语言转化能力,进一步使学生适应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抽象化等特点。
根据我平时的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导致学生解题格式不规范,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式也没掌握。如还有学生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与钻研,讲清它在提高学习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一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甚至钻研教材,最好还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教师提问疑难,再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必要时还可让学生当堂朗读有关定义、定理及重要语句,同时应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情况,最后教师再总结概括。此外,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前,更应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这时对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对有关联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这一节内容时,课堂上先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同时思考这样问题:(1)整式的加减实质是哪两个知识的应用?(2)认真钻研教材上的例题,它们给我们计算整式的加减时提出了哪些注意点。如果学生能够靠自己去发现新授知识的重难点,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必定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五、警惕忽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要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就是先要把概念掌握好。教师如果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这就形成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教师要了解一下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这些基本知识慢慢推导出相近似的知识点,使知识和知识之间能很好地衔接和过渡,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基本知识,解答万变不离其宗的试题,从而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循序地、阶段性地进行概念教学,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的过程中,先从最特殊的正三角形讲起,推导出解题方法,然后到等腰三角形,最后推出一般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如果一开始就从一般三角形讲起,学生肯定会不好理解,但是从特殊的正三角形开始,可以运用的特殊量比较多,就比较容易理解,再一步一步由特殊推导出一般,整个过程就特别明了、易懂。
教学中的“忽视”是教学过程中频频发生的现象,以上只是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几个“忽视”的一些看法,当然可能还存在其他许多“忽视”,但只要我们能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去发现“忽视”,然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警惕“忽视”,这在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