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刘如月 (淮北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能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及时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它是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讲座或选修课,部分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一些研究者结合工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心理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萌芽。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他们正处在青年期,心理素质的水平还不高。当他们面临学习压力及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这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和长期性的教育过程,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注,及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对于其实施的成果如何、对学生的具体案例却没有提到,这正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进行测量。所以,在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1 政策的落实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对高校提出了对大学生经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然而,并没有相关配套的保障监督机制落实。刘聪谈到“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具体有效的落实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衔接存在问题。”钱焕琦也谈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认识不足或者不清,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就是由于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有力的支持,因而工作开展状况容易因校而异,多数学校尚处于自发状态。
2 师资队伍不完善,素质不高
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始终被很多研究者所提到。他们认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十分薄弱,一是在数量上人才匮乏,二是在质量上,缺乏“质”的保证。在师资水平上,王小康谈到:“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3 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当属起步阶段,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魏晓娟谈到:“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普遍开展起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突出表现在微观性研究、超前性研究不够,对影响机制、解决措施探讨较少,过分强调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理论深度不足。”王小康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性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这些也都必然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4 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所采取或运用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许多完全照搬欧美国家,可信度低,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李英姬谈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评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无评估。许多学校由于不懂得怎样评估,或者也没有什么部门要求进行评估,所以,只做不估。其二,简单化甚至单一化的评估。评估的方式、手段及内容均趋于简单化,评估指标单一。其三,错位的或片面的评估。”
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小康提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只有学校领导真正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建设,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要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结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不断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要抓紧培养专业师资,并加强对现有师资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简华、胡韬提到“我们应该加强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保证培养与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规范培养内容,逐渐全面实行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要对已经在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继续培训。”陈浩也提到“当前高校一是要积极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给教学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要对在职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实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以便于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对于那些并不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予以清退,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都是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是一种形式,老师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许志红、郝丽萍提到:“在积极编写和引进优秀教材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防止教学内容的同质性,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进去,切身领悟和体会其主体性,转变其自身的认知和态度、完善和优化他们的心理表征、促进其心理的反恩与建构。同时实行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堂知识及时用到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各种真实的社会状态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以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措施方面的角度去探析,都是从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师资力量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去解决问题,但是缺乏对科学的评估机制的研究和制定,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对学生自身这一主体方面的研究也相对缺乏,忽视了学生的内省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以后的研究中要多关注这两方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5809.html
刘如月 (淮北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能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及时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它是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讲座或选修课,部分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一些研究者结合工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心理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萌芽。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他们正处在青年期,心理素质的水平还不高。当他们面临学习压力及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这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和长期性的教育过程,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注,及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对于其实施的成果如何、对学生的具体案例却没有提到,这正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进行测量。所以,在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1 政策的落实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对高校提出了对大学生经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然而,并没有相关配套的保障监督机制落实。刘聪谈到“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具体有效的落实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衔接存在问题。”钱焕琦也谈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认识不足或者不清,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就是由于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有力的支持,因而工作开展状况容易因校而异,多数学校尚处于自发状态。
2 师资队伍不完善,素质不高
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始终被很多研究者所提到。他们认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十分薄弱,一是在数量上人才匮乏,二是在质量上,缺乏“质”的保证。在师资水平上,王小康谈到:“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3 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当属起步阶段,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魏晓娟谈到:“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普遍开展起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突出表现在微观性研究、超前性研究不够,对影响机制、解决措施探讨较少,过分强调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理论深度不足。”王小康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性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这些也都必然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4 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所采取或运用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许多完全照搬欧美国家,可信度低,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李英姬谈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评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无评估。许多学校由于不懂得怎样评估,或者也没有什么部门要求进行评估,所以,只做不估。其二,简单化甚至单一化的评估。评估的方式、手段及内容均趋于简单化,评估指标单一。其三,错位的或片面的评估。”
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小康提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只有学校领导真正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建设,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要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结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不断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要抓紧培养专业师资,并加强对现有师资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简华、胡韬提到“我们应该加强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保证培养与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规范培养内容,逐渐全面实行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要对已经在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继续培训。”陈浩也提到“当前高校一是要积极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给教学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要对在职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实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以便于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对于那些并不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予以清退,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都是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是一种形式,老师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许志红、郝丽萍提到:“在积极编写和引进优秀教材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防止教学内容的同质性,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进去,切身领悟和体会其主体性,转变其自身的认知和态度、完善和优化他们的心理表征、促进其心理的反恩与建构。同时实行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堂知识及时用到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各种真实的社会状态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以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措施方面的角度去探析,都是从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师资力量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去解决问题,但是缺乏对科学的评估机制的研究和制定,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对学生自身这一主体方面的研究也相对缺乏,忽视了学生的内省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以后的研究中要多关注这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