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
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在龙文工作的时间越长,我越发坚信这一点。
我接触过的家长中很多人在谈到没有时间照顾、陪伴小孩这一话题时都说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没有办法如何如何。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就像“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样,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缺席了,当父母想陪伴孩子时,是否还来得及。
能够来我们龙文教育辅导的孩子,绝大部分家庭条件都是很好的,他们不缺钱,有着非常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不少孩子在心理上都存在着非常难以改善的心理问题。随着在龙文工作的时间的越长,与在心理上存在或小或大问题的学生家长的交流的增多和深入,我日渐明显地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或多或少缺乏父母的陪伴!
一个学生,二年级,男,8岁,学习习惯很不好,不懂得尊重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可以说是无所畏惧。妈妈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了,讲道理,根本不理;哄,满足他的要求就乖一会儿,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发脾气,软磨硬泡要求妈妈买玩具,但是到手也管不了多久,甚至故意弄坏,完全不珍惜,过后再要求买,然后再弄坏,周而复始;骂、打、饿饭这些极端法的惩罚只能起到非常短暂的作用,认错很快,过后就忘;在跟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欺负比他弱小的孩子,被比他强大的孩子欺负又不敢反抗。课堂上,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高兴就配合一点点,持续时间很短,不高兴就完全不配合,对老师口出恶言。这一系列的表现已经不是习惯不好可以归咎的了。在与孩子妈妈的交流当中得知,孩子爸爸在船上工作,妈妈以前也是,孩子3岁以前和爷爷奶奶生活,和爸爸妈妈几乎没怎么接触,后来妈妈回家专职带孩子发现孩子有很多问题,但纠正起来已经很困难。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代表性。是的,但是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就陪伴在孩子身边,我想这个孩子现在的情况会好很多。幼年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陪伴不是爷爷奶奶的爱与陪伴可以替代的。
我曾在幼儿园工作过一段时间,园里有一个小男孩,4岁,非常调皮,喜欢欺负小朋友,非常不喜欢午睡,在别的小朋友午睡的时候,满睡房跑,被老师制止躺在床上后乱动,摇床,撕扯凉席,或是不停地踢临床小朋友的睡床,时不时大声吼叫,看见睡着的小朋友被吵醒后高兴地大笑,让老师很头疼。但是有一天中午,所有的老师都很惊讶,因为这个孩子非常乖巧的午睡。原来是这个孩子的爸爸下午会来接他放学,孩子一整天都非常的高兴,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不停地告诉身边的老师或是小朋友他爸爸下午会来接他放学。这个幼小的孩子的表现让在场的老师觉得既惊讶又很心酸。
还有一个初中的孩子,初二,女孩子发育得很好,接近1米7的身高,胖胖的,给人的感觉很成熟,性格活泼开朗,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偏科,不喜欢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老师在给他做思想工作时无意间提到跟父母的相处,这个孩子当即泪下,很伤心的跟老师讲述她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很少见到工作很忙的爸爸妈妈。在跟妈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妈妈什么都随孩子,因为平时接触太少,跟孩子很生疏,也感觉对孩子很亏欠,不敢管孩子。父母和孩子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亲人,却因为父母太少陪伴自己的孩子而使最亲密的关系变得如此尴尬,让一个活泼开朗的看起来很成熟的孩子在陌生的老师面前伤心得哭泣不止!不知她的父母知道后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滋味。
世间的钱是赚不完的,看到那些平时为了赚钱而不管孩子,到孩子习惯不好或是没有办法管教致使成绩不好而头疼万分或是哭泣的家长,我很想问,你们后悔吗?
幼小的孩子是必须要有父母的爱与亲情的滋润的,只有在父母的爱和亲情的滋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有健康良好的心理,也只有在父母的爱与亲情的滋润下,孩子才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影响,逐渐懂得爱与被爱,学会友善、珍惜、规矩、尊重人,养成良好的学习、认知和行为习惯!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
作者: 唐庭燕
城市: 重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6211.html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在龙文工作的时间越长,我越发坚信这一点。
我接触过的家长中很多人在谈到没有时间照顾、陪伴小孩这一话题时都说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没有办法如何如何。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就像“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样,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缺席了,当父母想陪伴孩子时,是否还来得及。
能够来我们龙文教育辅导的孩子,绝大部分家庭条件都是很好的,他们不缺钱,有着非常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不少孩子在心理上都存在着非常难以改善的心理问题。随着在龙文工作的时间的越长,与在心理上存在或小或大问题的学生家长的交流的增多和深入,我日渐明显地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或多或少缺乏父母的陪伴!
一个学生,二年级,男,8岁,学习习惯很不好,不懂得尊重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可以说是无所畏惧。妈妈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了,讲道理,根本不理;哄,满足他的要求就乖一会儿,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发脾气,软磨硬泡要求妈妈买玩具,但是到手也管不了多久,甚至故意弄坏,完全不珍惜,过后再要求买,然后再弄坏,周而复始;骂、打、饿饭这些极端法的惩罚只能起到非常短暂的作用,认错很快,过后就忘;在跟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欺负比他弱小的孩子,被比他强大的孩子欺负又不敢反抗。课堂上,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高兴就配合一点点,持续时间很短,不高兴就完全不配合,对老师口出恶言。这一系列的表现已经不是习惯不好可以归咎的了。在与孩子妈妈的交流当中得知,孩子爸爸在船上工作,妈妈以前也是,孩子3岁以前和爷爷奶奶生活,和爸爸妈妈几乎没怎么接触,后来妈妈回家专职带孩子发现孩子有很多问题,但纠正起来已经很困难。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代表性。是的,但是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就陪伴在孩子身边,我想这个孩子现在的情况会好很多。幼年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陪伴不是爷爷奶奶的爱与陪伴可以替代的。
我曾在幼儿园工作过一段时间,园里有一个小男孩,4岁,非常调皮,喜欢欺负小朋友,非常不喜欢午睡,在别的小朋友午睡的时候,满睡房跑,被老师制止躺在床上后乱动,摇床,撕扯凉席,或是不停地踢临床小朋友的睡床,时不时大声吼叫,看见睡着的小朋友被吵醒后高兴地大笑,让老师很头疼。但是有一天中午,所有的老师都很惊讶,因为这个孩子非常乖巧的午睡。原来是这个孩子的爸爸下午会来接他放学,孩子一整天都非常的高兴,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不停地告诉身边的老师或是小朋友他爸爸下午会来接他放学。这个幼小的孩子的表现让在场的老师觉得既惊讶又很心酸。
还有一个初中的孩子,初二,女孩子发育得很好,接近1米7的身高,胖胖的,给人的感觉很成熟,性格活泼开朗,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偏科,不喜欢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老师在给他做思想工作时无意间提到跟父母的相处,这个孩子当即泪下,很伤心的跟老师讲述她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很少见到工作很忙的爸爸妈妈。在跟妈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妈妈什么都随孩子,因为平时接触太少,跟孩子很生疏,也感觉对孩子很亏欠,不敢管孩子。父母和孩子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亲人,却因为父母太少陪伴自己的孩子而使最亲密的关系变得如此尴尬,让一个活泼开朗的看起来很成熟的孩子在陌生的老师面前伤心得哭泣不止!不知她的父母知道后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滋味。
世间的钱是赚不完的,看到那些平时为了赚钱而不管孩子,到孩子习惯不好或是没有办法管教致使成绩不好而头疼万分或是哭泣的家长,我很想问,你们后悔吗?
幼小的孩子是必须要有父母的爱与亲情的滋润的,只有在父母的爱和亲情的滋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有健康良好的心理,也只有在父母的爱与亲情的滋润下,孩子才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影响,逐渐懂得爱与被爱,学会友善、珍惜、规矩、尊重人,养成良好的学习、认知和行为习惯!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
作者: 唐庭燕
城市: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