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
设、生活物质、生产资料等成本剧增。以农网改造为例,由于山高岭陡,林农居住分散,林农实施农网改造户均造价高达===-====元,每千瓦时供电成本高达=.==元。由于交通不便,林农每年木材陆运费、交通费达===多万元,人均增支===多元。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调整完善林业经营方式,解放林区生产力。
只有从解决了林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放了林区的生产力,林农的积极性才会充分的调动起来,发展多种生产,形成火热的建设场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林权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分权到户,而是精细考虑,分中有统。首先是“分”:先组成具有相当资格的评估小组,对待分林地按立地、交通、林种、林龄、林权、面积等内容逐一进行细致评估。最后刨掉生态公益林、自留山、经济林、集体保留林等等,确定适合林改的林地面积。在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后,将林地好差平衡后划成若干大片,以抽签的形式先分配至村民小组;各村民小组再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将林地好差平衡,再分给下辖的小组,小组内部通过小组集体经营的方式或者分到个人单干的方式进行经营。林权到户后,立即通过颁发证书及地图予以确认,使林地权属真正落入林农手中。其次是“统”:考虑到林木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单家独户很难独立完成造、伐、管等作业,以及难以大面积推广科技兴林,可按照“分山到组,分股到人”的方式,而在小组内则是“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发挥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如果对经营林业不感兴趣,也可将自己独立拥有的那份林地经营权自由转让给其他人。明晰了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林区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二)制定完善涉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林区发展注入活力。
(=)增加对林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林农因取消平价定销粮和造林补助而增加的支出转为由财政转移支付负担,或恢复对林农发放平价定销粮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等林业优惠政策。这对调动林农营林积极性,保障林农基本口粮,维护林区林政和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对林农实行“一取消、一补偿、一补贴”政策。一是取消育林基金,让林农直接在林木交易中增加收入。二是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现有公益林的林木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分期补偿。对绝大部分山林划为公益林、耕地严重不足、生存条件特别困难的林农,实行生态移民,将公益林木补偿费和林地征用费一次性补偿到位。公益林林地的补偿标准应基本上按照市场机制确定,以不低于每亩林地每年能为林农产生的经济收入为参照进行补偿。三是建立对林农实行生态直接补贴机制。参照种粮补贴政策,可根据木材采伐指标或造林抚育面积对林农进行粮食补助。
(=)配套完善有关林业政策。建议从水能发电、森林旅游、消耗森林资源的企业、排放污废物破坏生态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收取生态资源税,作为对生态营造、管理、保护的经济补偿,使生态资源补偿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建议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植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对被划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贷款实行减免或挂帐停息政策;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林木、林地资产抵押的金融扶持林业政策;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对林区的倾斜力度,将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扶贫开发、某省省湘西开发和其他开发项目的的重点工程,把林区因基础设施落后而增加的负担减少到最低点;加大对林区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林区健康稳步发展。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为林区发展增添后劲。
(=)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实际上,调整林种结构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宏观面上的效果却始终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客观上制约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林农生活长期在温饱线上下徘徊,林农在维持简单再生产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难以筹集林种结构调整的启动资金,更没有结构调整的风险承担能力。如营造一亩杉木林投入不到===元,而新造一亩楠竹则需投入===元以上,种植一亩生姜投入在====元以上。三是调整林种结构需要一定的科技水平,而林业一线科技人员为数甚少且知识老化,林农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风险承受能力脆弱,致使结构调整的推进步履艰难。四是市场波动的负面效应使林农对结构调整望而却步。如杜仲价格从每公斤==元回落到=—=元,生姜价格曾一度跌至每公斤=.=元以下。从全县的实际来看,在经营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条件得以改善的条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海拔===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发展厚朴等木本药材。海拨===米以下的山地发展楠竹、山苍籽等经济林。
(=)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土地、林木资源和小水电资源,并且结合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方面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林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新的空气和独特迷人的民族风情,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为林业开发和林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四)以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林农素质,为林区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素质偏低,是困扰林区经济发展,影响林农增收最内在的根源因素。目前林农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要改 《关于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647.html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调整完善林业经营方式,解放林区生产力。
只有从解决了林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放了林区的生产力,林农的积极性才会充分的调动起来,发展多种生产,形成火热的建设场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林权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分权到户,而是精细考虑,分中有统。首先是“分”:先组成具有相当资格的评估小组,对待分林地按立地、交通、林种、林龄、林权、面积等内容逐一进行细致评估。最后刨掉生态公益林、自留山、经济林、集体保留林等等,确定适合林改的林地面积。在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后,将林地好差平衡后划成若干大片,以抽签的形式先分配至村民小组;各村民小组再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将林地好差平衡,再分给下辖的小组,小组内部通过小组集体经营的方式或者分到个人单干的方式进行经营。林权到户后,立即通过颁发证书及地图予以确认,使林地权属真正落入林农手中。其次是“统”:考虑到林木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单家独户很难独立完成造、伐、管等作业,以及难以大面积推广科技兴林,可按照“分山到组,分股到人”的方式,而在小组内则是“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发挥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如果对经营林业不感兴趣,也可将自己独立拥有的那份林地经营权自由转让给其他人。明晰了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林区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二)制定完善涉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林区发展注入活力。
(=)增加对林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林农因取消平价定销粮和造林补助而增加的支出转为由财政转移支付负担,或恢复对林农发放平价定销粮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等林业优惠政策。这对调动林农营林积极性,保障林农基本口粮,维护林区林政和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对林农实行“一取消、一补偿、一补贴”政策。一是取消育林基金,让林农直接在林木交易中增加收入。二是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现有公益林的林木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分期补偿。对绝大部分山林划为公益林、耕地严重不足、生存条件特别困难的林农,实行生态移民,将公益林木补偿费和林地征用费一次性补偿到位。公益林林地的补偿标准应基本上按照市场机制确定,以不低于每亩林地每年能为林农产生的经济收入为参照进行补偿。三是建立对林农实行生态直接补贴机制。参照种粮补贴政策,可根据木材采伐指标或造林抚育面积对林农进行粮食补助。
(=)配套完善有关林业政策。建议从水能发电、森林旅游、消耗森林资源的企业、排放污废物破坏生态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收取生态资源税,作为对生态营造、管理、保护的经济补偿,使生态资源补偿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建议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植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对被划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贷款实行减免或挂帐停息政策;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林木、林地资产抵押的金融扶持林业政策;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对林区的倾斜力度,将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扶贫开发、某省省湘西开发和其他开发项目的的重点工程,把林区因基础设施落后而增加的负担减少到最低点;加大对林区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林区健康稳步发展。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为林区发展增添后劲。
(=)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实际上,调整林种结构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宏观面上的效果却始终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客观上制约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林农生活长期在温饱线上下徘徊,林农在维持简单再生产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难以筹集林种结构调整的启动资金,更没有结构调整的风险承担能力。如营造一亩杉木林投入不到===元,而新造一亩楠竹则需投入===元以上,种植一亩生姜投入在====元以上。三是调整林种结构需要一定的科技水平,而林业一线科技人员为数甚少且知识老化,林农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风险承受能力脆弱,致使结构调整的推进步履艰难。四是市场波动的负面效应使林农对结构调整望而却步。如杜仲价格从每公斤==元回落到=—=元,生姜价格曾一度跌至每公斤=.=元以下。从全县的实际来看,在经营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条件得以改善的条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海拔===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发展厚朴等木本药材。海拨===米以下的山地发展楠竹、山苍籽等经济林。
(=)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土地、林木资源和小水电资源,并且结合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方面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林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新的空气和独特迷人的民族风情,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为林业开发和林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四)以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林农素质,为林区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素质偏低,是困扰林区经济发展,影响林农增收最内在的根源因素。目前林农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要改 《关于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