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批判性思维走向智性写作
由批判性思维走向智性写作
浙江省温州中学 郑可菜
议论文写作中,若只讲求行文的技巧、素材的累积,缺失必要的思维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产生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的“套作”或生搬硬套的模式化“新八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议论文写作不是死板地编论点、找论据,不是形而下的反复体认,而是思维的烛照。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它是基于独立、理性的思考和客观事实来进行论述与评价,体现写作主体的清醒的认知和睿智的评判,包括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要求我们对社会万象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批判,把自己从儒化的思想、固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批判思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客观事物充分认识上的独立思考,另一是对问题能提供更多解释的创新能力 在平时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批判思维首先要对一则材料穷根究底、寻幽探微,多角度地理性思考,提高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体现“真我”之思:比如,对近日颇受媒体关注的美途女孩王月的“树洞画”事件,在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均转载报道、被赞为“用小爱感动冬天”“为城市装点了一道充满创意的风景线”的一致褒扬中,我们运用批判思维的方法——由此至彼、由表及深,由点到面来多向式思考:“树洞画”为何如此受人青睐?温暖了一座城真的“感动了中国”?万千绘画设计专业的人为何只有王月想到巧动心思用自己的画笔掩盖瑕疵?是城市建设之殇?是不为功利的公益美?还是,创意改变人生?
这种破除已有的思维定势乃至权威言论的思维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任何一则材料,都不宜静止地孤立地去看待,而应从其前因后果的联结机制上去查找症结所在。
当然,如果只提出问题,讲不出道理来,自然不能令人心服口服。批判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的第二步是分析透彻、举证周全、逻辑严密。鼓励大胆怀疑而提出问题是发散思维,驳斥有据、自圆其说则是严谨的聚合思维,应就某一点纵深开掘。再拿“树洞画”来说,若立意为创意改变人生,在行文中至少要对以下问题有所阐述:“什么是创意”“为什么王月能有这样的创意”“这样的创意为何被广大群众接受”“这样的创意可‘复制’的地方在哪里”。举证时不妨用王月本人的话语“我的创作就是公众形象艺术,让公众满意是我的初衷”,还有王月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她多次获得奖学金,已保研等,分析论述其创意并非灵感乍现,而是个人素养的薄发、是美好的初衷指引下的“有爱的”创作等。
批判思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容易简单地理解为对一切说“不”。实际上,它绝不是极端的、激烈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是发一些愤世嫉俗的牢骚,而是要以一种善于探索、乐于质疑、敢于批判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加之逻辑清晰、顺理成章的行文。以使自己的写作趋向“智性”。这种思维品质在当下“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信息泛滥的舆论生态里,是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是独立人格的基础。
对于批判思维的践行也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逐渐展开。在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命题者对考生批判思维的考查便可见一斑。广东省的题目是“你愿意生话在哪个时代”,安徽省的题目是“梯子不用时横着放”,吉林省的题目是“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这些题目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旨归,那就是给考生留下一个阔大的思辨空间,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套用苏格拉底的“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未经过批判质疑的议论文也是不值得写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怀疑精神和分析,是作文走向高度和深度的一个关键。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构思立意,也是一种写作成熟的表现。
我们再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首次收录了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汇,数量达239个,如NBA,CPI,GDP等等,这类词汇其实在报刊以及媒体写作中比比皆是,但收录进词典还是引起了文化界的轩然大波,一百多名学者联名举报至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称英文代替汉字就是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要求保护汉字的纯洁,反对文化入侵。
针对这一现状,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是一个以现代汉语录入西文字母为人口来论中国文化如何保护、传承的话题。要求我们就此深入探求根由,深入思考:强势英语来袭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融合?我们要怎么捍卫汉字的纯洁性,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的根?应该如何应对,是欢迎还是抗拒?可以立意为我们大可以对西文字母实行“拿来主义”。或者,立意为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因为《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是为方便人们使用,只是一种形式的呈现,但汉字不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结”,国人大可不必为此大呼小叫,认为汉字已经岌岌可危。再者,可论及“文化入侵”是一个伪命题,弱的文化必然吸收先进文化,如果强势,自然能够抵制不良文化。只有让自己成为文化强国才是捍卫汉语纯正的前提,而前提的前提是让民众“有文化”。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立意。其中最需要强调的是开放、多元、理性的思维,没有非此即彼,也不存在观点正误,关键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无论确立什么样的论点,都必须在尊重自我感性的基础上,观察世界、判断是非、探究问题,加以理性的分析、思辨。
去芜存菁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三(6)班 王凌天
耳畔蓦地又响起了大声疾呼,定睛一看,原来是几百学者在为西文缩写入现汉大叹礼崩乐坏,甚至怒发冲冠,目眦欲裂,直指此乃违法之举。于是一时间又是口诛笔伐,狼烟四起,只留下了无辜的GDP、CPI等一千缩写在一旁瑟瑟发抖。
然而在生活中,这些缩写早已融人了人们的习惯用语。打开报纸,也许头版就有好消息:CPI指数下降xx百分比;转至体育版,大篇幅的文章正在描写昨日NBA的最新战况……人们会因为这几个缩写而大惊小怪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人们甚至已经爱上了这种简洁的表达形式——记得中央台曾意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英文缩写一概摒弃不用。此决定一经公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待到这决定真正被执行时才发现,原本简短的新闻稿竟变得冗长无比,于是改革也不了了之了。不过针对这种窘迫的境况,北大的一位可爱的陈教授提出了一个可爱的观点:CPI也可叫作物指,CDP亦可叫作国值……这想法不禁令人莞尔:难道全国篮球职业联赛( NBA)可以叫做“全球”吗?
文化趋同的潮流虽说缓慢,却可怕得有力,所以在其面前手舞足蹈作挡车撼树之状的人身形不免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强有力的动力便打破了文明之间的界限;而当因特网覆盖全球时,全人类的文化交流早已繁荣无比。于是中国多了CPI、GDP一类词;而英美等国的语言中也多了一些中式的味道:Longtime no see(好久不见)、zheteng(折腾)……这种趋同是良性的,因为人们会有将更简练的表达方式化为己用的自觉性。它不同于文化侵略,如普鲁士之于法兰西,还有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它是一个去芜存菁的大熔炉,将千年积淀的菁华聚为一体,而将不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探索统统送入回收站。文化侵略是全盘否定,可以说是邪恶的;但文化趋同是将人类文明百炼成钢的高炉。
所以专家学者也不必长吁短叹,缩写入辞典未尝不是好事,这更体现了我华夏文明的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且看看邻国日本:日文有一半由中文偏旁构成,另一半由汉字构成,难道大和文化会因此就变成一片虚无么?
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写得明明白白:全盘西化固然愚蠢,而抱残守缺更是愚不可及。我们只有“拿来”,将“鱼翅”“鸦片”归为己用,将“烟杆”“姨太太”一并弃去,如此去芜存菁,这五千年留下的才会永远不朽不灭。
孟子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文最大的特点便是“文气”。当然你也可以浅俗地理解为“气势”“气场”,这种“气”的形成得益于强烈的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文章首先用精练干脆的语言批判专家学者不必要的岌岌自危,从语言作为表象、追根寻由、由袁及里地层层推进说理,来谈“文化趋同”的必然,先破再立,理据充分。再以引用、类比论证提出“去芜存菁”方成就人类文明这一中心意旨,行文流畅而有说服力。 《由批判性思维走向智性写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661.html
浙江省温州中学 郑可菜
议论文写作中,若只讲求行文的技巧、素材的累积,缺失必要的思维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产生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的“套作”或生搬硬套的模式化“新八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议论文写作不是死板地编论点、找论据,不是形而下的反复体认,而是思维的烛照。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它是基于独立、理性的思考和客观事实来进行论述与评价,体现写作主体的清醒的认知和睿智的评判,包括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要求我们对社会万象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批判,把自己从儒化的思想、固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批判思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客观事物充分认识上的独立思考,另一是对问题能提供更多解释的创新能力 在平时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批判思维首先要对一则材料穷根究底、寻幽探微,多角度地理性思考,提高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体现“真我”之思:比如,对近日颇受媒体关注的美途女孩王月的“树洞画”事件,在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均转载报道、被赞为“用小爱感动冬天”“为城市装点了一道充满创意的风景线”的一致褒扬中,我们运用批判思维的方法——由此至彼、由表及深,由点到面来多向式思考:“树洞画”为何如此受人青睐?温暖了一座城真的“感动了中国”?万千绘画设计专业的人为何只有王月想到巧动心思用自己的画笔掩盖瑕疵?是城市建设之殇?是不为功利的公益美?还是,创意改变人生?
这种破除已有的思维定势乃至权威言论的思维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任何一则材料,都不宜静止地孤立地去看待,而应从其前因后果的联结机制上去查找症结所在。
当然,如果只提出问题,讲不出道理来,自然不能令人心服口服。批判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的第二步是分析透彻、举证周全、逻辑严密。鼓励大胆怀疑而提出问题是发散思维,驳斥有据、自圆其说则是严谨的聚合思维,应就某一点纵深开掘。再拿“树洞画”来说,若立意为创意改变人生,在行文中至少要对以下问题有所阐述:“什么是创意”“为什么王月能有这样的创意”“这样的创意为何被广大群众接受”“这样的创意可‘复制’的地方在哪里”。举证时不妨用王月本人的话语“我的创作就是公众形象艺术,让公众满意是我的初衷”,还有王月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她多次获得奖学金,已保研等,分析论述其创意并非灵感乍现,而是个人素养的薄发、是美好的初衷指引下的“有爱的”创作等。
批判思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容易简单地理解为对一切说“不”。实际上,它绝不是极端的、激烈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是发一些愤世嫉俗的牢骚,而是要以一种善于探索、乐于质疑、敢于批判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加之逻辑清晰、顺理成章的行文。以使自己的写作趋向“智性”。这种思维品质在当下“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信息泛滥的舆论生态里,是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是独立人格的基础。
对于批判思维的践行也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逐渐展开。在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命题者对考生批判思维的考查便可见一斑。广东省的题目是“你愿意生话在哪个时代”,安徽省的题目是“梯子不用时横着放”,吉林省的题目是“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这些题目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旨归,那就是给考生留下一个阔大的思辨空间,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套用苏格拉底的“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未经过批判质疑的议论文也是不值得写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怀疑精神和分析,是作文走向高度和深度的一个关键。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构思立意,也是一种写作成熟的表现。
我们再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首次收录了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汇,数量达239个,如NBA,CPI,GDP等等,这类词汇其实在报刊以及媒体写作中比比皆是,但收录进词典还是引起了文化界的轩然大波,一百多名学者联名举报至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称英文代替汉字就是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要求保护汉字的纯洁,反对文化入侵。
针对这一现状,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是一个以现代汉语录入西文字母为人口来论中国文化如何保护、传承的话题。要求我们就此深入探求根由,深入思考:强势英语来袭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融合?我们要怎么捍卫汉字的纯洁性,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的根?应该如何应对,是欢迎还是抗拒?可以立意为我们大可以对西文字母实行“拿来主义”。或者,立意为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因为《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是为方便人们使用,只是一种形式的呈现,但汉字不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结”,国人大可不必为此大呼小叫,认为汉字已经岌岌可危。再者,可论及“文化入侵”是一个伪命题,弱的文化必然吸收先进文化,如果强势,自然能够抵制不良文化。只有让自己成为文化强国才是捍卫汉语纯正的前提,而前提的前提是让民众“有文化”。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立意。其中最需要强调的是开放、多元、理性的思维,没有非此即彼,也不存在观点正误,关键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无论确立什么样的论点,都必须在尊重自我感性的基础上,观察世界、判断是非、探究问题,加以理性的分析、思辨。
去芜存菁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三(6)班 王凌天
耳畔蓦地又响起了大声疾呼,定睛一看,原来是几百学者在为西文缩写入现汉大叹礼崩乐坏,甚至怒发冲冠,目眦欲裂,直指此乃违法之举。于是一时间又是口诛笔伐,狼烟四起,只留下了无辜的GDP、CPI等一千缩写在一旁瑟瑟发抖。
然而在生活中,这些缩写早已融人了人们的习惯用语。打开报纸,也许头版就有好消息:CPI指数下降xx百分比;转至体育版,大篇幅的文章正在描写昨日NBA的最新战况……人们会因为这几个缩写而大惊小怪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人们甚至已经爱上了这种简洁的表达形式——记得中央台曾意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英文缩写一概摒弃不用。此决定一经公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待到这决定真正被执行时才发现,原本简短的新闻稿竟变得冗长无比,于是改革也不了了之了。不过针对这种窘迫的境况,北大的一位可爱的陈教授提出了一个可爱的观点:CPI也可叫作物指,CDP亦可叫作国值……这想法不禁令人莞尔:难道全国篮球职业联赛( NBA)可以叫做“全球”吗?
文化趋同的潮流虽说缓慢,却可怕得有力,所以在其面前手舞足蹈作挡车撼树之状的人身形不免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强有力的动力便打破了文明之间的界限;而当因特网覆盖全球时,全人类的文化交流早已繁荣无比。于是中国多了CPI、GDP一类词;而英美等国的语言中也多了一些中式的味道:Longtime no see(好久不见)、zheteng(折腾)……这种趋同是良性的,因为人们会有将更简练的表达方式化为己用的自觉性。它不同于文化侵略,如普鲁士之于法兰西,还有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它是一个去芜存菁的大熔炉,将千年积淀的菁华聚为一体,而将不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探索统统送入回收站。文化侵略是全盘否定,可以说是邪恶的;但文化趋同是将人类文明百炼成钢的高炉。
所以专家学者也不必长吁短叹,缩写入辞典未尝不是好事,这更体现了我华夏文明的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且看看邻国日本:日文有一半由中文偏旁构成,另一半由汉字构成,难道大和文化会因此就变成一片虚无么?
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写得明明白白:全盘西化固然愚蠢,而抱残守缺更是愚不可及。我们只有“拿来”,将“鱼翅”“鸦片”归为己用,将“烟杆”“姨太太”一并弃去,如此去芜存菁,这五千年留下的才会永远不朽不灭。
孟子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文最大的特点便是“文气”。当然你也可以浅俗地理解为“气势”“气场”,这种“气”的形成得益于强烈的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文章首先用精练干脆的语言批判专家学者不必要的岌岌自危,从语言作为表象、追根寻由、由袁及里地层层推进说理,来谈“文化趋同”的必然,先破再立,理据充分。再以引用、类比论证提出“去芜存菁”方成就人类文明这一中心意旨,行文流畅而有说服力。 《由批判性思维走向智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