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帮助出口企业争取出口配额,帮助企业解决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等问题。帮助、指导他们建立新的营销机制和网络,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客户,联紧企业供求链条,加快产品变现速度,实现企业产品与竞争市场的最佳结合。
(2)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作为我县工业支柱产业,大多没有或很少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政府应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专门研究和制定工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以此推进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发展。
当前,政府要积极推动我县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为主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进度,大力发展以皮鞋皮革、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为重点的电子商务,进行互联网网上交易,创造新型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
目前,正在我县西部鞋都建设鞋业网络化企业。用信息技术带动璧山鞋业跨越式发展,联合打造璧山鞋业品牌,提高中国西部鞋都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整体提升璧山鞋业对外竞争实力。逐步推进建筑建材、机械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加快以CAD、CIM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提升。通过培育和遴选一批企业信息化的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全县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环境包括硬软两个方面。实施工业强县,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以此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等。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业企业发展硬环境。当前,要在继续加快以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我县园区建设。政府要认真制定全县园区规划,加快园区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和园区办工作规程,加快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开发和市特色园区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选好一批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
2.加强软环境建设。
当前,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部门执法、案件执行、治安、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影响我县发展环境的优化。因此,在巩固原有基础的同时,应加大完善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力度。
(1)继续深化“十个一批”综合整治措施,下大力气抓好投资环境整治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增加为企业服务意识,使政策在动态中保持最优,服务在建设中达到最佳。
(2)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对等参与、有序竞争、依法办事的公平环境。要对本地和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坚决打破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在全县形成尊重企业家的氛围,真正做到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进一步调动企业业主参与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强化保障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4)要高度重视县属企业与红宇、青山、大江公司等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牢固树立“支持他们就是发展自己”的新观点,在发展中甘当“配角”,在服务上当好“主角”,不断加强协作和交流。
(5)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大厅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加大政府部门服务能力。逐步推行政府网上办公、网上办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让大家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足不出户,完成事务的办理。如:网上电子报税,电话报税,网上填报各种表格、网上申请等等。
(6)强化我县工业发展政策和工作措施的督查督办力度,每年由县督查室牵头,对全县涉及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系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政令不畅和不顾大局的问题。
(7)建设好工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我县司法服务体系要围绕工业发展的大局,形成法律服务平台;重点是公安部门整治好治安环境,县法院加快案件审判速度,加大案件执行力度,真正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将更加开放。因此,我县经济要想在渝西经济走廊各区县乃至全市走在前列,就要在严重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观念、产业、技术、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狠抓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1.观念创新。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服从、服务于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识,强化创新思维、大胆突破的发展意识,以观念创新激发发展思路的创新,以发展思路的创新开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新突破与新局面。
2.产业创新。目前,我县产业创新不够,虽然我县三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多数属于传统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因此,政府应出台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提高我县工业的整体素质。
3.技术创新。目前,我县企业普遍技术创新不够,部分产业、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手段跟不上大工业产 《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69.html
(2)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作为我县工业支柱产业,大多没有或很少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政府应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专门研究和制定工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以此推进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发展。
当前,政府要积极推动我县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为主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进度,大力发展以皮鞋皮革、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为重点的电子商务,进行互联网网上交易,创造新型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
目前,正在我县西部鞋都建设鞋业网络化企业。用信息技术带动璧山鞋业跨越式发展,联合打造璧山鞋业品牌,提高中国西部鞋都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整体提升璧山鞋业对外竞争实力。逐步推进建筑建材、机械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加快以CAD、CIM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提升。通过培育和遴选一批企业信息化的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全县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环境包括硬软两个方面。实施工业强县,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以此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等。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业企业发展硬环境。当前,要在继续加快以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我县园区建设。政府要认真制定全县园区规划,加快园区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和园区办工作规程,加快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开发和市特色园区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选好一批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
2.加强软环境建设。
当前,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部门执法、案件执行、治安、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影响我县发展环境的优化。因此,在巩固原有基础的同时,应加大完善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力度。
(1)继续深化“十个一批”综合整治措施,下大力气抓好投资环境整治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增加为企业服务意识,使政策在动态中保持最优,服务在建设中达到最佳。
(2)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对等参与、有序竞争、依法办事的公平环境。要对本地和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坚决打破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在全县形成尊重企业家的氛围,真正做到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进一步调动企业业主参与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强化保障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4)要高度重视县属企业与红宇、青山、大江公司等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牢固树立“支持他们就是发展自己”的新观点,在发展中甘当“配角”,在服务上当好“主角”,不断加强协作和交流。
(5)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大厅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加大政府部门服务能力。逐步推行政府网上办公、网上办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让大家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足不出户,完成事务的办理。如:网上电子报税,电话报税,网上填报各种表格、网上申请等等。
(6)强化我县工业发展政策和工作措施的督查督办力度,每年由县督查室牵头,对全县涉及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系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政令不畅和不顾大局的问题。
(7)建设好工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我县司法服务体系要围绕工业发展的大局,形成法律服务平台;重点是公安部门整治好治安环境,县法院加快案件审判速度,加大案件执行力度,真正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将更加开放。因此,我县经济要想在渝西经济走廊各区县乃至全市走在前列,就要在严重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观念、产业、技术、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狠抓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1.观念创新。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服从、服务于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识,强化创新思维、大胆突破的发展意识,以观念创新激发发展思路的创新,以发展思路的创新开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新突破与新局面。
2.产业创新。目前,我县产业创新不够,虽然我县三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多数属于传统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因此,政府应出台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提高我县工业的整体素质。
3.技术创新。目前,我县企业普遍技术创新不够,部分产业、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手段跟不上大工业产 《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