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一: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很多困惑,论语“为人处世”的三种态度给我们提供了正确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们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还有就是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快乐的心阳光般辐射着他人,让身边的人一样快乐着。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篇二:论语心得读后感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面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积极一面也形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面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理解这部传统经典,于我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着《论语心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面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却并不同步,最显着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面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幸福指数)的例子,中国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08年中国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幸福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总理也表示过自己的忧虑:“我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广告,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己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平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因为不平,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因为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文明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朋友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己曾经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一生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所以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应该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快乐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快乐,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所以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快乐,且这种富足快乐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总结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己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平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己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因为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面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己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我们个人也许终其一生也许也难完全达到,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总结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内容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着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篇三:论语心得读后感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27490.html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很多困惑,论语“为人处世”的三种态度给我们提供了正确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们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还有就是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快乐的心阳光般辐射着他人,让身边的人一样快乐着。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篇二:论语心得读后感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面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积极一面也形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面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理解这部传统经典,于我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着《论语心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面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却并不同步,最显着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面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幸福指数)的例子,中国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08年中国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幸福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总理也表示过自己的忧虑:“我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广告,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己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平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因为不平,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因为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文明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朋友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己曾经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一生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所以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应该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快乐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快乐,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所以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快乐,且这种富足快乐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总结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己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平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己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因为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面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己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我们个人也许终其一生也许也难完全达到,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总结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内容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着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篇三:论语心得读后感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