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的实际,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统筹规划,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结合,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计划。一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就业”,完善劳务输出体系,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全县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处理,建立和完善县、乡(镇)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与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切实解决劳务输出“有去处”的问题,为我县劳务输出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体系和管理体系,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建立砚山县劳务市场的具体办法,做好集技能培训、思想教育、法律援助、跟踪问效等为一体的全程服务,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维护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存状态,解决农民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三是处理好劳务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闲置土地和外出务工农民的撂荒地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调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到大户或能人手中,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计划地吸纳经过培训后具有相应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把农民变为“工人”。四是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广泛宣传,切实解决好“有人出去”的问题。针对部分青壮年宁愿饿守穷山窝,也不愿出去打工致富的观念,建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乡(镇)选设的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员、市场信息员等相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员的作用,利用广播、赶集日等宣传务工信息及致富典型,开设信息宣传栏,召开回乡过年务工人员座谈会,深入农户宣传动员等形式,鼓励农村青壮年大胆走出山门闯世界,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和学技术。
第二、是探索可行的扶贫劳务输出资金补贴方式,切实解决农民“出得去”的问题。一是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的筹集办法和支出方式,用于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指导、市场开拓、跟踪服务等工作。二是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采用无偿或有偿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全县一定比例的特困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补贴,使之成为我县的一种扶贫新方式。三是尽快研究出台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风险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由政府出面担保,对外出务工,补贴贫困农民解决没有出门的路费和伙食等问题。
第三、建立完善的县乡(镇)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让务工农民“能出去”。尽快研究出台砚山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办法,确保外出务工农民具有一技之长,一方面,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与乡(镇)党委政府合作,根据掌握的劳动力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批分期地进行各种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民在短时间内了解外出求援方式、前往地区的风土人情、工厂的大致情况及简单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扎实抓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
第四、统筹安排,坚持对外输出与就地吸纳相结合。一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农民变为“市民”。砚山县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以来,县城由1995年的2000m2到现在的5600m2,县城人口由23090人增至35000人,县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二是坚持“工业强县”和“绿色经济强县”战略,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进一步增强我县就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以稼依辣椒城为例,每年在稼依辣椒城内从事辣椒分级、拆把、包装的人员年均保持在6000余人左右。三是坚持“项目立县”、“项目兴县”,做好项目工作。我县一批新项目的实施、大型工程的相继开工为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建议我县在引进项目、吸引投资时,充分展示我县的劳动力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协议,做到项目建设和劳务输出两不误。实践证明,当地农民进入本地厂矿企业,不仅收入相对稳定,而且由于家庭经营农业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其工资收入基本属于纯收入,大大加快了我县农民追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335.html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统筹规划,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结合,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计划。一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就业”,完善劳务输出体系,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全县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处理,建立和完善县、乡(镇)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与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切实解决劳务输出“有去处”的问题,为我县劳务输出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体系和管理体系,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建立砚山县劳务市场的具体办法,做好集技能培训、思想教育、法律援助、跟踪问效等为一体的全程服务,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维护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存状态,解决农民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三是处理好劳务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闲置土地和外出务工农民的撂荒地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调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到大户或能人手中,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计划地吸纳经过培训后具有相应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把农民变为“工人”。四是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广泛宣传,切实解决好“有人出去”的问题。针对部分青壮年宁愿饿守穷山窝,也不愿出去打工致富的观念,建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乡(镇)选设的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员、市场信息员等相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员的作用,利用广播、赶集日等宣传务工信息及致富典型,开设信息宣传栏,召开回乡过年务工人员座谈会,深入农户宣传动员等形式,鼓励农村青壮年大胆走出山门闯世界,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和学技术。
第二、是探索可行的扶贫劳务输出资金补贴方式,切实解决农民“出得去”的问题。一是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的筹集办法和支出方式,用于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指导、市场开拓、跟踪服务等工作。二是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采用无偿或有偿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全县一定比例的特困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补贴,使之成为我县的一种扶贫新方式。三是尽快研究出台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风险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由政府出面担保,对外出务工,补贴贫困农民解决没有出门的路费和伙食等问题。
第三、建立完善的县乡(镇)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让务工农民“能出去”。尽快研究出台砚山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办法,确保外出务工农民具有一技之长,一方面,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与乡(镇)党委政府合作,根据掌握的劳动力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批分期地进行各种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民在短时间内了解外出求援方式、前往地区的风土人情、工厂的大致情况及简单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扎实抓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
第四、统筹安排,坚持对外输出与就地吸纳相结合。一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农民变为“市民”。砚山县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以来,县城由1995年的2000m2到现在的5600m2,县城人口由23090人增至35000人,县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二是坚持“工业强县”和“绿色经济强县”战略,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进一步增强我县就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以稼依辣椒城为例,每年在稼依辣椒城内从事辣椒分级、拆把、包装的人员年均保持在6000余人左右。三是坚持“项目立县”、“项目兴县”,做好项目工作。我县一批新项目的实施、大型工程的相继开工为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建议我县在引进项目、吸引投资时,充分展示我县的劳动力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协议,做到项目建设和劳务输出两不误。实践证明,当地农民进入本地厂矿企业,不仅收入相对稳定,而且由于家庭经营农业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其工资收入基本属于纯收入,大大加快了我县农民追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