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做实务工经济文章开辟农民增收新路
——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云南省砚山县是一个汉、壮、苗、彝、回等11种民族聚居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440698万,其中:农业人口403114人(男203566人,女199548人),占91.5%,具有劳动能力人口236734人(男119543人,117191人),其中16—35岁的壮劳力有125513人,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0余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每年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有0.5万人左右。由于我县人口多,耕地少,存在着很大的隐性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农民收入偏低。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目标,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做实务工经济文章,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作为大事来抓、实事来办,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拓展我县农村劳务输出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砚山县全年劳务输出务工总收入3000余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3519万元的5.6%,打工人均收入占全县人均纯收入1221元的5%左右。在今年年初,州委提出年内完成20万人的劳务输出目标,我县结合实际,提出2004年有组织输出10000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5元的目标。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今年7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和《砚山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考核办法》,提出在2004年—2010年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8万人,到2007年农村劳务收入将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2010年将占到33%。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我县在发展务工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务工经济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高了我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以往农民工外出各敲各打的局面,确保劳务输出人员“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八嘎乡今年1—7月组织输出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广东、上海、浙江、昆明等地务工,据该乡邮政所提供的数据,在这批外出务工人员中,每月至少有90余人从外汇款回家,汇款总额累计高达12万余元;阿基乡的黑所村有劳动人口1003人,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全村外出务工人数95人,占劳动人口的9.47%,其中42%的外出务工人员是经过县劳动部门培训后到企业工作,收入稳定且较高,全村2003年因在外务工的汇款总额达60万元之多,使该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28元增至887元。2004年1—9月,全县共输出8474人,其中有组织的输出的有1026人、引导输出7448人,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4200万元。二是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培训基地。我县依托农广校、各乡(镇)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培训基地。如平远镇现有16—35周岁的劳动力人口19001人,据调查统计,表示愿意外出务工的有2052人,该镇利用兴平职业中学(平远二中)作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的资源优势,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普通话、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为我县的职业培训开辟了新路子。三是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将广东的深圳、东莞和上海、昆明等地列为主要的劳务基地,与这些地区的劳动部门和职业介绍所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目前,我县有条件、有能力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只要到县、乡(镇)劳动部门报名备案,基本都能安置。
与往年相比,我县在劳务输出方面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是务工经济成为偏远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砚山县最大的苗族村寨平远镇狮子山村,在一部分致富能手的带动下,全村169户人家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本地和外地打工时间均超过70天,按每人每天12元的工钱计算,如果每户有两个劳动力打工,则每户每年务工收入为1680元。八嘎乡每月至少有90余人汇款回家,金额总计12万余元。二是成为缺田少地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极。狮子头村属于江那镇子马村民委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共有81户33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人口达200余人,人均占有耕地仅0.8亩,地瘦无田,且缺乏水源,难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贫困面较大,隐性实业问题很严重,为早日摆脱贫困,狮子头村人抛开了思想包袱,在县委、政府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引导下,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务工经济,全村每位劳动力平均每年务工在100天以上,村支书林德权家两个儿子都在宏华水泥厂打工,月工资600—750元,全家全年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务工在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使该村与其他自然条件好的村寨一道,迈出了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坚定步伐。三是成为农民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外出打工人员不仅靠打工挣钱,而且在打工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这些人回乡后,可以用积累的资金和技术进行二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者腊乡克丘村民委克丘村小组全村83户332人,有劳动力人口102人,人均占有耕地1.1亩,到今年8月止,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8人,主要从事电子加工、零部件组装、玩具制造等行业,最高月工资达1100元,最低750元,平均月工资800元;阿基乡黑所村的农朝相,因外出务工,现已当上老板,月收入达万元以上,每年都要从家乡带走几十名剩余劳动力,保证带出去的人有工打、有钱赚,成为当地外出务工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目前,我县发展务工经济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提高其劳动素质,并使我县劳务输出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发展务工经济 《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335.html
——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云南省砚山县是一个汉、壮、苗、彝、回等11种民族聚居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440698万,其中:农业人口403114人(男203566人,女199548人),占91.5%,具有劳动能力人口236734人(男119543人,117191人),其中16—35岁的壮劳力有125513人,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0余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每年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有0.5万人左右。由于我县人口多,耕地少,存在着很大的隐性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农民收入偏低。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目标,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做实务工经济文章,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作为大事来抓、实事来办,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拓展我县农村劳务输出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砚山县全年劳务输出务工总收入3000余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3519万元的5.6%,打工人均收入占全县人均纯收入1221元的5%左右。在今年年初,州委提出年内完成20万人的劳务输出目标,我县结合实际,提出2004年有组织输出10000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5元的目标。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今年7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和《砚山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考核办法》,提出在2004年—2010年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8万人,到2007年农村劳务收入将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2010年将占到33%。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我县在发展务工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务工经济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高了我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以往农民工外出各敲各打的局面,确保劳务输出人员“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八嘎乡今年1—7月组织输出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广东、上海、浙江、昆明等地务工,据该乡邮政所提供的数据,在这批外出务工人员中,每月至少有90余人从外汇款回家,汇款总额累计高达12万余元;阿基乡的黑所村有劳动人口1003人,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全村外出务工人数95人,占劳动人口的9.47%,其中42%的外出务工人员是经过县劳动部门培训后到企业工作,收入稳定且较高,全村2003年因在外务工的汇款总额达60万元之多,使该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28元增至887元。2004年1—9月,全县共输出8474人,其中有组织的输出的有1026人、引导输出7448人,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4200万元。二是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培训基地。我县依托农广校、各乡(镇)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培训基地。如平远镇现有16—35周岁的劳动力人口19001人,据调查统计,表示愿意外出务工的有2052人,该镇利用兴平职业中学(平远二中)作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的资源优势,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普通话、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为我县的职业培训开辟了新路子。三是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将广东的深圳、东莞和上海、昆明等地列为主要的劳务基地,与这些地区的劳动部门和职业介绍所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目前,我县有条件、有能力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只要到县、乡(镇)劳动部门报名备案,基本都能安置。
与往年相比,我县在劳务输出方面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是务工经济成为偏远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砚山县最大的苗族村寨平远镇狮子山村,在一部分致富能手的带动下,全村169户人家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本地和外地打工时间均超过70天,按每人每天12元的工钱计算,如果每户有两个劳动力打工,则每户每年务工收入为1680元。八嘎乡每月至少有90余人汇款回家,金额总计12万余元。二是成为缺田少地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极。狮子头村属于江那镇子马村民委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共有81户33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人口达200余人,人均占有耕地仅0.8亩,地瘦无田,且缺乏水源,难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贫困面较大,隐性实业问题很严重,为早日摆脱贫困,狮子头村人抛开了思想包袱,在县委、政府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引导下,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务工经济,全村每位劳动力平均每年务工在100天以上,村支书林德权家两个儿子都在宏华水泥厂打工,月工资600—750元,全家全年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务工在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使该村与其他自然条件好的村寨一道,迈出了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坚定步伐。三是成为农民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外出打工人员不仅靠打工挣钱,而且在打工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这些人回乡后,可以用积累的资金和技术进行二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者腊乡克丘村民委克丘村小组全村83户332人,有劳动力人口102人,人均占有耕地1.1亩,到今年8月止,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8人,主要从事电子加工、零部件组装、玩具制造等行业,最高月工资达1100元,最低750元,平均月工资800元;阿基乡黑所村的农朝相,因外出务工,现已当上老板,月收入达万元以上,每年都要从家乡带走几十名剩余劳动力,保证带出去的人有工打、有钱赚,成为当地外出务工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目前,我县发展务工经济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提高其劳动素质,并使我县劳务输出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发展务工经济 《关于砚山县发展务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