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统揽,按照中、省、市的要求,结合邻水实际,坚持“产业为本、文明为重、管理为上、环境为辅”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个新农村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个新农村重点村完成柑桔栽植====亩,占总任务的==%;西瓜栽植=.=万亩,完成总任务的===%;生猪补栏=====头,养殖家禽======只;农房美化规划===户,已启动建设===户,其中改建=====;,贴砖=====m=,涂料美化=====m=,房屋座脊====m=;新修村道==.=公里,便民路==.=公里,整治塘库堰==口,建沼气池===口,有线电视新增===户,固定电话新增===户,新建农民超市、农资连锁店=个,计生室和警务室各=个,正在抓紧建设=个大型规模养猪场和=个大型养鸡场。据有关调查统计,上半年试点村农民通过收取产业发展土地租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返租土地发展西瓜、蔬菜等可实现人均增收===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县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3590.html
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统揽,按照中、省、市的要求,结合邻水实际,坚持“产业为本、文明为重、管理为上、环境为辅”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个新农村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个新农村重点村完成柑桔栽植====亩,占总任务的==%;西瓜栽植=.=万亩,完成总任务的===%;生猪补栏=====头,养殖家禽======只;农房美化规划===户,已启动建设===户,其中改建=====;,贴砖=====m=,涂料美化=====m=,房屋座脊====m=;新修村道==.=公里,便民路==.=公里,整治塘库堰==口,建沼气池===口,有线电视新增===户,固定电话新增===户,新建农民超市、农资连锁店=个,计生室和警务室各=个,正在抓紧建设=个大型规模养猪场和=个大型养鸡场。据有关调查统计,上半年试点村农民通过收取产业发展土地租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返租土地发展西瓜、蔬菜等可实现人均增收===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县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