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nbsp; 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扬”的心理考虑进去,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许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国家的《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督保证机制。社区、公安、民政等部门在法律上虽然对定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通过司法程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调查了解到一个孩子,小学三年级时爸妈离婚,双方都不想要他,法院把他判给了父亲。爸爸每周给他20元钱,把一间6平方大的小屋留给他睡觉,此外,就再也不多问一点了。他9岁就开始逃学,10岁开始偷东西,上中学第二个月就用砖头把人打得满头是血。他不接近教师,拒绝受教育。他认为人世间没有感情,人越坏越能吃得开。一次,该生逃学多日,班主任在那所房子里找到了他时,发现房子里一无所有,地上铺着一张大席,横七竖八躺着五六个孩子,有十七八的社会青年、还有几个离家出走的小学生。邻居反映,他们在屋里喝酒、吵闹,每天都要闹到夜里两三点。学校为此找到了社区派出所,派出所只有对其父母的训诫权,但训械之后,其父把孩子暴打一顿,又不问事了。学校约其父谈时,孩子的爸爸说:“你们让孩子到法院告我,大不了我每月多给他几个钱。我已另外成家,把他接回去住不可能,他也不愿意跟我。”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如果把这个比例乘以徐州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断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每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据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93.8%的希望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遇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去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去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成长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问题依 《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3720.html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扬”的心理考虑进去,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许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国家的《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督保证机制。社区、公安、民政等部门在法律上虽然对定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通过司法程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调查了解到一个孩子,小学三年级时爸妈离婚,双方都不想要他,法院把他判给了父亲。爸爸每周给他20元钱,把一间6平方大的小屋留给他睡觉,此外,就再也不多问一点了。他9岁就开始逃学,10岁开始偷东西,上中学第二个月就用砖头把人打得满头是血。他不接近教师,拒绝受教育。他认为人世间没有感情,人越坏越能吃得开。一次,该生逃学多日,班主任在那所房子里找到了他时,发现房子里一无所有,地上铺着一张大席,横七竖八躺着五六个孩子,有十七八的社会青年、还有几个离家出走的小学生。邻居反映,他们在屋里喝酒、吵闹,每天都要闹到夜里两三点。学校为此找到了社区派出所,派出所只有对其父母的训诫权,但训械之后,其父把孩子暴打一顿,又不问事了。学校约其父谈时,孩子的爸爸说:“你们让孩子到法院告我,大不了我每月多给他几个钱。我已另外成家,把他接回去住不可能,他也不愿意跟我。”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如果把这个比例乘以徐州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断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每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据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93.8%的希望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遇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去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去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成长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问题依 《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