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切入视角,切忌模糊“打包”
选好切入视角,切忌模糊“打包”
凌 志
高中生议论文训练的题目越来越难写了,如这些文题——“突围”“淘宝”“标签”“登临”等等(皆是各地高三联考统考文题),学生常常是难解其意,只有“胡言乱语”。面对怪题,如何写出合情理之文?我想首先要从分析文题人手,是什么导致文题难以把握?
一、文题为何模糊
议论文有的题目内涵清晰明了,不存在审题障碍,如“责任…说勤”“谈偶像”“拒绝平庸”等,题目本身因内涵单一而指向明确,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熟悉的事物或观点。但如今的出题人越来越倾向于内涵模糊的文题,除首段中的文题,再如“适合就好”“行走的快乐…在意”“碰撞…参与与旁观…褒与贬”等,学生常常难以明白文章该围绕什么具体的“议题”议论,导致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引导学生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类文题模糊的主要原因有二:
1.意义残缺
题目中的概念因意义不完整或指向不明而具有多义性。“行走的快乐”中的“行走”可以是人的行走,可以是物的行走。指人的行走时,可以实指行走:有朝圣者的行走,文化人的行走,探险者的行走,古代出使者、纵横家的行走等;可以虚指行走:心灵的行走,思想的行走等。再如“适合就好”可写“理想确立与自己的志趣相合,职业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相合,行为处事与自己的身份相合,教育方式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合,国家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等等。
2.内涵丰富
题目中的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如“满”可以是“满足”,可以是“自满”,亦可是“心灵因收获而满溢”。题目的多义理解的另一大类型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多义性,即常说的“关系型议论文”。这一类文题写作难度较大,最难的就是关系的确定与议题的明确。如“褒与贬”,可以是取舍关系“在教育中提倡褒,反对贬,即赏识教育”,可以是统一关系“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对他人多点褒,对自己多点贬”等;同时褒与贬这个文题又是意义残缺指向不明型,“贬”根据对象不同既可理解为“批评”,亦可理解为“贬损”等义。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题目模糊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指向的多义性,学生如果不对这种多义性进行分析,就会不明白题目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必然导致文章的肤浅空洞,以及各种义项杂糅引起逻辑的混乱。学生这种认识上的通病,我们可以形容为“打包文题”,下面以考场文“参与与旁观”为例谈谈其弊端与应对措施。
二、“文题打包”的弊端
1.残缺义不会补充,导致概念不清,论说空、滥
残缺义不会补充,导致的最主要问题——题目中概念理解错误。因为只有将题目中残缺概念补充完整,你才会明确这个残缺概念的真面目,它所适用的意义究竟何在。“参与”的内涵显然是残缺的,参与什么?可参与某种具体的活动,参与讨论,参与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改革,亦可参与抽象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或参与某个思潮某个研究等、等,通过补充不难发现,“参与”不仅仅是实践,还应有“群体性或社会性”的特征,很多人去做了,你不做,只在一旁看,就是旁观;你也参加做了,就是参与。
如果不作这样的补充,只凭感觉对概念抽象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是从事某项事业、活动或者干脆只要以某种积极的方式活着,皆为“参与”。看下面网上摘录的佳作选段:
站在历史的泽畔,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沉吟河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饮酒采菊,悠然见南山。纵然谗谄污浊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毫不退缩,而是勇往直前;纵然躬耕垄亩,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因为参与,所以他们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接受了命运残酷无情的考验;因为参与,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此文作者可能想表达“抽象的参与”,可缺少旁观的对比衬托,孤立地写个人实践,显得牵强而扭曲。如果说一切行为皆为参与,那这种“参与”多么空洞与泛滥!而这样的文章在许多学校居然还在盛行,真是贻害不浅啊。当然,可写“抽象的参与”,但需放置于社会文明发展的背景中,更需与“旁观”鲜明对照,需要学生有较深的思想认知水平与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没有这个金刚钻,莫揽这个瓷器活!
2.概念不能辩证分析,导致论说武断,以偏盖全
“参与”与“旁观”涉及的义项均有积极消极之分,学生一般认识片面,往往犯武断的毛病。如“参与与旁观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参与使你自身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旁观使你固步自封,性格冷漠。”显然,作者忽略了参与的消极义项,若参与的不是有益的活动与事务,这话就难合情理了。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一点善心,选择参与”“旁观,是一种暂时避其锋芒,日后东山再起的策略”“旁观也许是因为不爱,但参与却是因为爱”,这些观点皆因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便想当然轻下结论。
3.关系不会厘清,导致观点或冲突或游离,论说杂、乱
关系型议论文的两个概念究竟是何种关系,需要联系具体的社会生活,作为其背景进行剖析,才能得出内涵完整的有意义的观点。若囫囵打包,会导致概念涉及的多重义项或概念之间的多义关系交叉冲突,逻辑混乱,难合情理。如“参与者,用心;旁观者,用眼。”很难看出两者是何种关系。再如“理性旁观是明辨是非不被一时激动而冲昏头脑的明智。正确的参与却比冷漠的旁观更能验视心灵的纯洁与灵魂的高度。”“参与代表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一种努力忘我的合作精神。旁观是一种审时度势,客观对待事物的冷静态度。”以上论述分别将两个概念孤立打包,忽视两者关系,导致逻辑杂乱。
针对模糊文题打包现象,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便是选择合适的视角切入的能力,使之能辩证、全面、联系地分析文题。
三、选视角切入,合情理解题
1.具体视角,从身边事到社会生活
“身边事”主要针对家庭、学校,个人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如写作此文,从“身边事”视角切入,可写参与家事的讨论或参与家务劳作,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或合作式学习等,有了这些具体参与的意义,再思考文章观点:积极参与有益的事务可以锻炼能力,养成主动精神;而旁观则是一种冷漠与封闭,或懒惰与自私。再具体作梳理,可拟写以下分论点:有益的事务活动条件允许时我们应该参与,拒绝旁观。参与这些有益之事能拓宽视野,锻炼我们自身的办事能力;在参与中与他人共事的经历能提升我们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采取一味旁观的态度,不愿参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自私与冷漠;不敢参与,恐被人耻笑了去——是封闭与懦弱。
“社会生活”主要针对学校家庭以外的有价值的事务或活动。学生现阶段很少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所以平时要指导学生阅读时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努力写出关注现实、富有情思、境界开阔的文章。如此文视角面向社会,可写“网民们参与公众舆论的讨论,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揪出‘表叔’‘房叔’‘笑叔’,清明了社会风气。许多记者一身正义,参与揭示不法者黑色内幕的活动”等等。主题:社会公众事务,积极参与;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以上两方面视角可就一方面论述,也可综合几方面。
2.抽象视角,写人生文化哲思
抽象视角比较难以把握,一般学生不能驾驭,较有才情的学生可以尝试。教师范例(片断)如下:
(1)对社会生活,小说家用笔参与,去描绘去揭露。政治家不但参与,而且是操控者,革命家直接是改变者、颠覆者。普通的民众,你参与了吗?
我们什么“家”也不是,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宰自己的社会生活?因为你千百年来,习惯了旁观,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习惯了做冷漠的看客,于是,幼童被残忍车碾,你无动于衷;教育被畸形扭曲,你一边骂学校,一边压孩童;我们教育孩子从小便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到大钱,吃香喝辣。社会是啥样,关我甚事。
我想,每一个热血的青年,对于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有义不容辞的参与职责。文明发展,匹夫有责!文明建设,提倡参与,拒绝旁观!(取舍关系)
(2)演员是参与者,观众是旁观者,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永远是双重角色,演着自己的主角,看芸芸众生相。(统一关系)
当你在台上做主角参与演出时,请竭尽所能,用心尽力。
当你在台下做观众旁观演出时,请鼓励欣赏,用眼光用情感。
(3)当今的应试教育,对部分学生而言,是一种纯粹的旁观式学习。每一届高考前夕,但见教学楼外天地间,书本纸片漫天飞;多少恨,化为雪纷纷;多少泪,撕成千万片。
旁观式学习,顾名思义——是学习的旁观者,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身形受役,心不在此,被动接受,师说一便是一,师说二便是二。最大特征,用眼不用心,你分明看他在读书,就是记不得。其实哪,他是典型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最大弊端,长期旁观,导致主动精神的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养成。
所以我提倡参与式学习!用合作探究取代填鸭灌输,用质疑发现取代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参与中体会学习主人翁的成就。
参与式学习最大特征,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是“我要学”,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将自己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参与式学习分三步走,课前主动预习,初步掌握并发现问题,课堂参与交流讨论,课后主动归纳思考深化。教师提供精讲精练作引导与补充,师生双边作用最大化,两者相得益彰。(取舍关系)
面对怪题频出的现状,我只想说:我们不能走得太远!此类文题难度偏大,只可偶尔为之,万不可成为常态,使学生写作兴趣因畏难而丧失;从另一个角度看,此类文题恰恰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金石,题目只是手段,作为心智较为成熟的高中生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努力提升学生写作思维能力亦是高中作文训练当务之急。 《选好切入视角,切忌模糊“打包”》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4082.html
凌 志
高中生议论文训练的题目越来越难写了,如这些文题——“突围”“淘宝”“标签”“登临”等等(皆是各地高三联考统考文题),学生常常是难解其意,只有“胡言乱语”。面对怪题,如何写出合情理之文?我想首先要从分析文题人手,是什么导致文题难以把握?
一、文题为何模糊
议论文有的题目内涵清晰明了,不存在审题障碍,如“责任…说勤”“谈偶像”“拒绝平庸”等,题目本身因内涵单一而指向明确,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熟悉的事物或观点。但如今的出题人越来越倾向于内涵模糊的文题,除首段中的文题,再如“适合就好”“行走的快乐…在意”“碰撞…参与与旁观…褒与贬”等,学生常常难以明白文章该围绕什么具体的“议题”议论,导致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引导学生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类文题模糊的主要原因有二:
1.意义残缺
题目中的概念因意义不完整或指向不明而具有多义性。“行走的快乐”中的“行走”可以是人的行走,可以是物的行走。指人的行走时,可以实指行走:有朝圣者的行走,文化人的行走,探险者的行走,古代出使者、纵横家的行走等;可以虚指行走:心灵的行走,思想的行走等。再如“适合就好”可写“理想确立与自己的志趣相合,职业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相合,行为处事与自己的身份相合,教育方式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合,国家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等等。
2.内涵丰富
题目中的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如“满”可以是“满足”,可以是“自满”,亦可是“心灵因收获而满溢”。题目的多义理解的另一大类型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多义性,即常说的“关系型议论文”。这一类文题写作难度较大,最难的就是关系的确定与议题的明确。如“褒与贬”,可以是取舍关系“在教育中提倡褒,反对贬,即赏识教育”,可以是统一关系“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对他人多点褒,对自己多点贬”等;同时褒与贬这个文题又是意义残缺指向不明型,“贬”根据对象不同既可理解为“批评”,亦可理解为“贬损”等义。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题目模糊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指向的多义性,学生如果不对这种多义性进行分析,就会不明白题目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必然导致文章的肤浅空洞,以及各种义项杂糅引起逻辑的混乱。学生这种认识上的通病,我们可以形容为“打包文题”,下面以考场文“参与与旁观”为例谈谈其弊端与应对措施。
二、“文题打包”的弊端
1.残缺义不会补充,导致概念不清,论说空、滥
残缺义不会补充,导致的最主要问题——题目中概念理解错误。因为只有将题目中残缺概念补充完整,你才会明确这个残缺概念的真面目,它所适用的意义究竟何在。“参与”的内涵显然是残缺的,参与什么?可参与某种具体的活动,参与讨论,参与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改革,亦可参与抽象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或参与某个思潮某个研究等、等,通过补充不难发现,“参与”不仅仅是实践,还应有“群体性或社会性”的特征,很多人去做了,你不做,只在一旁看,就是旁观;你也参加做了,就是参与。
如果不作这样的补充,只凭感觉对概念抽象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是从事某项事业、活动或者干脆只要以某种积极的方式活着,皆为“参与”。看下面网上摘录的佳作选段:
站在历史的泽畔,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沉吟河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饮酒采菊,悠然见南山。纵然谗谄污浊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毫不退缩,而是勇往直前;纵然躬耕垄亩,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因为参与,所以他们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接受了命运残酷无情的考验;因为参与,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此文作者可能想表达“抽象的参与”,可缺少旁观的对比衬托,孤立地写个人实践,显得牵强而扭曲。如果说一切行为皆为参与,那这种“参与”多么空洞与泛滥!而这样的文章在许多学校居然还在盛行,真是贻害不浅啊。当然,可写“抽象的参与”,但需放置于社会文明发展的背景中,更需与“旁观”鲜明对照,需要学生有较深的思想认知水平与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没有这个金刚钻,莫揽这个瓷器活!
2.概念不能辩证分析,导致论说武断,以偏盖全
“参与”与“旁观”涉及的义项均有积极消极之分,学生一般认识片面,往往犯武断的毛病。如“参与与旁观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参与使你自身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旁观使你固步自封,性格冷漠。”显然,作者忽略了参与的消极义项,若参与的不是有益的活动与事务,这话就难合情理了。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一点善心,选择参与”“旁观,是一种暂时避其锋芒,日后东山再起的策略”“旁观也许是因为不爱,但参与却是因为爱”,这些观点皆因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便想当然轻下结论。
3.关系不会厘清,导致观点或冲突或游离,论说杂、乱
关系型议论文的两个概念究竟是何种关系,需要联系具体的社会生活,作为其背景进行剖析,才能得出内涵完整的有意义的观点。若囫囵打包,会导致概念涉及的多重义项或概念之间的多义关系交叉冲突,逻辑混乱,难合情理。如“参与者,用心;旁观者,用眼。”很难看出两者是何种关系。再如“理性旁观是明辨是非不被一时激动而冲昏头脑的明智。正确的参与却比冷漠的旁观更能验视心灵的纯洁与灵魂的高度。”“参与代表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一种努力忘我的合作精神。旁观是一种审时度势,客观对待事物的冷静态度。”以上论述分别将两个概念孤立打包,忽视两者关系,导致逻辑杂乱。
针对模糊文题打包现象,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便是选择合适的视角切入的能力,使之能辩证、全面、联系地分析文题。
三、选视角切入,合情理解题
1.具体视角,从身边事到社会生活
“身边事”主要针对家庭、学校,个人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如写作此文,从“身边事”视角切入,可写参与家事的讨论或参与家务劳作,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或合作式学习等,有了这些具体参与的意义,再思考文章观点:积极参与有益的事务可以锻炼能力,养成主动精神;而旁观则是一种冷漠与封闭,或懒惰与自私。再具体作梳理,可拟写以下分论点:有益的事务活动条件允许时我们应该参与,拒绝旁观。参与这些有益之事能拓宽视野,锻炼我们自身的办事能力;在参与中与他人共事的经历能提升我们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采取一味旁观的态度,不愿参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自私与冷漠;不敢参与,恐被人耻笑了去——是封闭与懦弱。
“社会生活”主要针对学校家庭以外的有价值的事务或活动。学生现阶段很少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所以平时要指导学生阅读时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努力写出关注现实、富有情思、境界开阔的文章。如此文视角面向社会,可写“网民们参与公众舆论的讨论,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揪出‘表叔’‘房叔’‘笑叔’,清明了社会风气。许多记者一身正义,参与揭示不法者黑色内幕的活动”等等。主题:社会公众事务,积极参与;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以上两方面视角可就一方面论述,也可综合几方面。
2.抽象视角,写人生文化哲思
抽象视角比较难以把握,一般学生不能驾驭,较有才情的学生可以尝试。教师范例(片断)如下:
(1)对社会生活,小说家用笔参与,去描绘去揭露。政治家不但参与,而且是操控者,革命家直接是改变者、颠覆者。普通的民众,你参与了吗?
我们什么“家”也不是,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宰自己的社会生活?因为你千百年来,习惯了旁观,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习惯了做冷漠的看客,于是,幼童被残忍车碾,你无动于衷;教育被畸形扭曲,你一边骂学校,一边压孩童;我们教育孩子从小便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到大钱,吃香喝辣。社会是啥样,关我甚事。
我想,每一个热血的青年,对于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有义不容辞的参与职责。文明发展,匹夫有责!文明建设,提倡参与,拒绝旁观!(取舍关系)
(2)演员是参与者,观众是旁观者,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永远是双重角色,演着自己的主角,看芸芸众生相。(统一关系)
当你在台上做主角参与演出时,请竭尽所能,用心尽力。
当你在台下做观众旁观演出时,请鼓励欣赏,用眼光用情感。
(3)当今的应试教育,对部分学生而言,是一种纯粹的旁观式学习。每一届高考前夕,但见教学楼外天地间,书本纸片漫天飞;多少恨,化为雪纷纷;多少泪,撕成千万片。
旁观式学习,顾名思义——是学习的旁观者,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身形受役,心不在此,被动接受,师说一便是一,师说二便是二。最大特征,用眼不用心,你分明看他在读书,就是记不得。其实哪,他是典型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最大弊端,长期旁观,导致主动精神的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养成。
所以我提倡参与式学习!用合作探究取代填鸭灌输,用质疑发现取代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参与中体会学习主人翁的成就。
参与式学习最大特征,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是“我要学”,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将自己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参与式学习分三步走,课前主动预习,初步掌握并发现问题,课堂参与交流讨论,课后主动归纳思考深化。教师提供精讲精练作引导与补充,师生双边作用最大化,两者相得益彰。(取舍关系)
面对怪题频出的现状,我只想说:我们不能走得太远!此类文题难度偏大,只可偶尔为之,万不可成为常态,使学生写作兴趣因畏难而丧失;从另一个角度看,此类文题恰恰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金石,题目只是手段,作为心智较为成熟的高中生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努力提升学生写作思维能力亦是高中作文训练当务之急。 《选好切入视角,切忌模糊“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