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正能量”导写及例文
材料作文“正能量”导写及例文
供稿 王学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一旦正确使用这种能量,就能够成就丰功伟业。相反,如果这种正面的心理能量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足以让你一生一事无成。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疏导自己的负能量,找回自己的正能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其命题形式体现了最新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正能量”是一个人生话题,也是一个社会话题和时代话题。我们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重视并发挥正能量的作用。近期以来,“最美”一词广为传播,从“最美妈妈”到“最美司机”,从“最美教师”到“最美青年”……这些“最美”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追求与期盼,实际上就是“正能量”效应,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正能量。就内容而言,上述作文试题材料所呈现的主旨,应该是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有充分的理由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要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好材料,明确材料的指向性,明确主旨,选好角度。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四句话组成,每一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词,即“正能量”,所以,写作的“落脚点”应该放在“正能量”上,同时兼顾“负能量”。围绕正能量,我们可以有如下思考:拥有正能量的人,会乐观生活,他们相信人生路上的坎坷也是一种风景,值得留念和珍惜;拥有正能量的人,拥有人生的目标,能坚定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的所需并为之不断努力,当心灵疲倦时,他们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内心,让心灵重获能量;拥有正能量的人,拥有大智慧,他们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不会扭曲事物的本质,不会夸大事情的不利面,他们知道世界运作的原理,明白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知道如何去克服人性的弱点和发挥人性的优点。写作时,我们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发表议论的时候,看问题要辩证,不使自己的观点偏于一隅,要做到客观公正。还要注意多重的开掘层次,写出深度和广度来。
例文:寻找心中的正能量
文 王凌豪[浙江省路桥中学]
米兰·昆德拉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粒希望的种子,种子会发芽、成长,最后成为参天大树。”而我们心中的正能量,就是种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养料。
寻找心中的正能量,哪怕有再多困难。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他从20岁起就只能在轮椅上生活,全身从能动两根手指到只能转动眼珠,但他从未放弃对宇宙、对科学的探索——如他自己所说:“我还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霍金并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自暴自弃,反而有了更多对外星文明的探索、对黑洞的解释。正是他心中的这种正能量,帮他摆脱了囚禁身躯的“果壳”,去探寻“宇宙”。身虽有疾,然而思想无疆。
成功的路上,正能量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寻找内心的正能量,并发挥正能量的作用,终有一天你会成功。当然,如果这种正面的心理能量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让你一事无成。
最近的一则新闻,山东某学校有一名考试成绩名列年级第一的同学,因为班里没有人愿意与其同桌,一怒之下跳楼身亡。这位同学就没有寻找到心中的正能量,他的心是灰暗的,充斥着巨大的负能量。他只知追求学习的过人与优越,却忘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如果他能理智寻找埋在心中的正能量。与人为善,多与同学沟通,或许就不会出现这般荒唐而可悲的结局了。克服心中的负能量,才能有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寻找心中的正能量,你会发现,其实正能量无处不在。
学习中,正能量也许就在你凭借自己的努力而钻研出一道数学题的喜悦里;生活中,正能量也许就在你第一次帮助父母洗碗、帮父母干活时,父母欣慰的眼神中。
正能量是你能从热情似火的足球赛场上感受生命的律动,是你能从扣人心弦的经典名著中汲取的精神滋养,是见义勇为的举动,是助人为乐的背影,也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心中的正能量无处不在,正能量只等你去开掘并挥洒。
寻找心中的正能量,用正能量浇灌心中希望的种子,就会看见一棵苍翠的大树,就会收获精彩的人生,就会拥有怒放的生命。
这篇文章以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开篇,以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正能量在一个人自身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以斯蒂芬·霍金正面设例,论述正能量的重要性和价值度。在充分议论之后,作者又从反面设例,某校同学跳楼身亡只是因为缺少正能量,从反面论证了正能量的重要作用。由此转入论述正能量在学习中、生活中和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种种表现,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全文立意鲜明,首尾呼应,起承转合,自然衔接,体现着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构思。同时,本文语言也成熟老练,善用修辞,用词精深,句式灵活,整散结合,排比、比喻、引用等手法综合运用,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王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