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
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村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把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为稳步扎实地推进建设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寨、村貌建设规划提供参考。近期,我镇安排专人对**村六组(**自然村)的村寨、村貌及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对我们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貌规划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自然村寨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情况
**自然村寨是建国五十年代土改时期,由**、***、***来***种田的移民居住而成,虽然人文历史短,但具有同样的侗族生活习惯且沿袭至今。**村的第一任村支部书记***就是**自然村寨人,对**村具有较深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自然村寨距***公里,自然村寨中心停车场距**公路约300米,交通较为便利,地势较为平坦。自然村寨的整体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是一个典型的依山傍水的**族村寨风貌。全村共29户,总人口147人,整个自然村的稻田面积168亩,人平1.14亩,旱地(包括菜园和果园)50余亩,山林面积618亩,人均1.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业(稻谷、柑桔、牲猪)和劳务输出。整个自然村寨共外出务工44人,户平均人5人,举家外出务工的3户,有国家工作单位的1人。2005年底,人平均收入为1350元。
二、**自然村寨规划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能沿袭继承和发扬,移民至***人也一样,有着深厚的侗民族传统文化。一幢幢吊脚楼式的房屋依旧是依托山坡而建,茅厕依旧是依路而立,猪栏、牛圈搭起的简易棚或在楼脚而建,人畜混居的民族传统依然存在,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特大洪水灾害爆发时,依山而住的山坡出现整体滑坡的险情,虽然未构成灾害,但依山而住的转水人开始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在村组的号召下,通过全体村民的民主协商,一致通过决定对整个**自然村寨自发地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村民无条件服从规划布局。初步构建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规划规定:每户预留100—150平方米的宅基用地,并以“井”字型的街道空间进行村寨布局,对进村的村道进行扩建规划,路面宽为3米,中心村主街宽为2米,进户的通道为1米。经过两年来的规划建设,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已经按照规划建起了新房,房屋结构为清一色的三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吊脚楼阁,到目前为止,共新建房12幢,已初步形成一个既现代又古朴的侗民族特色建筑群落。新建的新房都砌起了室内卫生间;自来水工程已正在筹备;牲畜栏舍都已整体搬迁,并正在申报厕改;街道硬化正在紧张筹划;沼气池建设也正在酝酿筹备;村民风尚淳朴,人民勤劳,呈现出团结安定、和谐共处的新气象,村容村貌已经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体现出地方的侗民族特色。
三、**自然村寨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自然村寨规划建设虽然是村民自发组织启动的,并能与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但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如村寨的中心街道路面宽只有2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农户具备了购买私家车的能力时,就呈现出街道过于狭窄而拥挤不堪的局面;同时,整个自然村寨的规划虽然以村规民约的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但缺乏整体的编制规划。如自来水的消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农电网的配置及电话、电视光缆等服务设置的完善没有明确的方案。再就是村寨存在规划建设中没有明确村寨建设的时间,时间拖得过长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还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放不足,严重影响村寨规划建设的步伐。
为让村寨规划建设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落,由政府指导对原来规划预定的村寨中心街道进行扩宽,为未来村落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政府可会同建设部门从实际出发,编制村寨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书,重点解决饮水、用电、燃料(沼气池)、消防安全、通讯、广播等配套设施;尤其是基础建设资金要专项解决,并切实解决住宅与畜舍混杂的问题;加大村寨污水、垃圾治理的力度,改善村寨的环境卫生,本着节约适用的建设原则,扎实地推进贫困山区村寨的建设与治理,构建和谐的**民族村寨部落群。
&n 《贫困山区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4964.html
为了全面了解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村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把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为稳步扎实地推进建设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寨、村貌建设规划提供参考。近期,我镇安排专人对**村六组(**自然村)的村寨、村貌及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对我们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貌规划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自然村寨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情况
**自然村寨是建国五十年代土改时期,由**、***、***来***种田的移民居住而成,虽然人文历史短,但具有同样的侗族生活习惯且沿袭至今。**村的第一任村支部书记***就是**自然村寨人,对**村具有较深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自然村寨距***公里,自然村寨中心停车场距**公路约300米,交通较为便利,地势较为平坦。自然村寨的整体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是一个典型的依山傍水的**族村寨风貌。全村共29户,总人口147人,整个自然村的稻田面积168亩,人平1.14亩,旱地(包括菜园和果园)50余亩,山林面积618亩,人均1.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业(稻谷、柑桔、牲猪)和劳务输出。整个自然村寨共外出务工44人,户平均人5人,举家外出务工的3户,有国家工作单位的1人。2005年底,人平均收入为1350元。
二、**自然村寨规划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能沿袭继承和发扬,移民至***人也一样,有着深厚的侗民族传统文化。一幢幢吊脚楼式的房屋依旧是依托山坡而建,茅厕依旧是依路而立,猪栏、牛圈搭起的简易棚或在楼脚而建,人畜混居的民族传统依然存在,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特大洪水灾害爆发时,依山而住的山坡出现整体滑坡的险情,虽然未构成灾害,但依山而住的转水人开始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在村组的号召下,通过全体村民的民主协商,一致通过决定对整个**自然村寨自发地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村民无条件服从规划布局。初步构建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规划规定:每户预留100—150平方米的宅基用地,并以“井”字型的街道空间进行村寨布局,对进村的村道进行扩建规划,路面宽为3米,中心村主街宽为2米,进户的通道为1米。经过两年来的规划建设,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已经按照规划建起了新房,房屋结构为清一色的三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吊脚楼阁,到目前为止,共新建房12幢,已初步形成一个既现代又古朴的侗民族特色建筑群落。新建的新房都砌起了室内卫生间;自来水工程已正在筹备;牲畜栏舍都已整体搬迁,并正在申报厕改;街道硬化正在紧张筹划;沼气池建设也正在酝酿筹备;村民风尚淳朴,人民勤劳,呈现出团结安定、和谐共处的新气象,村容村貌已经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体现出地方的侗民族特色。
三、**自然村寨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自然村寨规划建设虽然是村民自发组织启动的,并能与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但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如村寨的中心街道路面宽只有2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农户具备了购买私家车的能力时,就呈现出街道过于狭窄而拥挤不堪的局面;同时,整个自然村寨的规划虽然以村规民约的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但缺乏整体的编制规划。如自来水的消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农电网的配置及电话、电视光缆等服务设置的完善没有明确的方案。再就是村寨存在规划建设中没有明确村寨建设的时间,时间拖得过长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还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放不足,严重影响村寨规划建设的步伐。
为让村寨规划建设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落,由政府指导对原来规划预定的村寨中心街道进行扩宽,为未来村落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政府可会同建设部门从实际出发,编制村寨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书,重点解决饮水、用电、燃料(沼气池)、消防安全、通讯、广播等配套设施;尤其是基础建设资金要专项解决,并切实解决住宅与畜舍混杂的问题;加大村寨污水、垃圾治理的力度,改善村寨的环境卫生,本着节约适用的建设原则,扎实地推进贫困山区村寨的建设与治理,构建和谐的**民族村寨部落群。
&n 《贫困山区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