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
决策。
二、初 步 成 效
今年以来,我们在户办工程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要求,大力推行“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模式,使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正在我县加速建设。今年,全县新增生态家园户办工程户1.2万户,累计达到6万户,占全县农户的31%;启动新村建设102个,基本成形的新村49个;成片的生态小康新村村组面占全县的16%。今年11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天增专程来我县调研,对我县的这一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主要成效有:
1、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健康发展。紧紧围绕肉食品、罐头果蔬、丝绸毛纺织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猕猴桃、生猪、毛兔、蚕桑、汉昌梨等产业化基地,全县今年新建生态经济园4.1万亩,累计达35万亩。今年新建早熟梨基地5000亩、品改雪梨6200亩;新植猕猴桃、蚕桑分别为1.1万亩、1.24万亩;今年已出栏生猪115万头,同比增长11万头;存栏毛兔380万只,我县今年被列为国家级育肥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新引进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壮大龙头企业3家、改制龙头企业2家、引进和培育流通型龙头企业4家。建成国家级百强专业协会1个,省级百强专业协会5个。我县被中国农学会授予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成为国家红阳猕猴桃原产地域保护基地县,绿色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到70%以上。
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通过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建成的经济园可实现年收入6亿多元,户平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实施生态小康新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600-3400多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0-1400多元,今年农村居民存款余额达31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由于收入逐年大幅增加,促进了农民物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目前,全县达到“五有”标准的农户占50%以上,比去年新增11个百分点;100%的乡镇、94%的村实现了电视光纤联网,60%的农户通有线电视,100%的村、38%的户通电话;让农家人望而却步的宽带网、电脑也悄然进入农家,成为农民赚钱的“好帮手”。
3、农村人居条件极大改善,人与自然日趋和谐。今年新建沼气池6400口,累计达到11.5万口,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新建防旱池2500口、卫生井4200眼,分别累计达到5.4万口、14万眼以上,红层找水打井7100口(春节前完成1万口),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放心水;新改扩建生态农居1.4万套,累计达到9.8万套,人居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积极引导农户对农居进行绿化配套,建设房前屋后花园,“房在绿中座,人在花中行”的独特景观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公益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新改造标美村道路370公里,累计达到1870公里,村村建有合作医疗卫生站,建农村“三农”服务点600多处,86%的农户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8个村(组)被授予县级以上卫生村(组)称号。生态汉昌建设加速推进,汉昌被列入全省唯一一个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县,“汉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今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正在准备迎接国家验收;陵江镇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优美示范镇,元坝镇等5个镇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试点镇。
4、农民思想观念极大转变,乡风民俗日益文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在给农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更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乡风民俗的形成。一是农民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明显增强。过去由政府引导建生态家园转向自觉投资建设,在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带动下,农民走出农村小天地,主动对接大市场。全县常年在外营销人员达1.6万多人。二是农民科技意识、质量效益观念明显增强。积极学习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科技致富在农村成为新时尚,全县70%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三是文明意识、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入农村,农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农村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农村达到“五好家庭”的农户达7.8万户,“十星级”文明户达到5万户,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达200个(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2个、市级文明村28个)。汉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交流发言,汉昌生态庭院文化今年入围国家文化部“文化创新奖”,我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四是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农民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治安明显好转,每万人发案率仅为万分之一。汉昌“四五”普法经验在全省依法治省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全县100%的村创建成了市级村民自治模范村,今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村民自治示范县,并列为全省30个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工作试点县。
三、推 进 方 式
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探索和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方法。
1、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如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模式,先后经历了四步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房前屋后大种小药园、小果园、小养殖、小桑园、小鱼塘,形成了庭院经济,主要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二是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由庭院经济走向庭 《县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5118.html
二、初 步 成 效
今年以来,我们在户办工程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要求,大力推行“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模式,使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正在我县加速建设。今年,全县新增生态家园户办工程户1.2万户,累计达到6万户,占全县农户的31%;启动新村建设102个,基本成形的新村49个;成片的生态小康新村村组面占全县的16%。今年11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天增专程来我县调研,对我县的这一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主要成效有:
1、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健康发展。紧紧围绕肉食品、罐头果蔬、丝绸毛纺织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猕猴桃、生猪、毛兔、蚕桑、汉昌梨等产业化基地,全县今年新建生态经济园4.1万亩,累计达35万亩。今年新建早熟梨基地5000亩、品改雪梨6200亩;新植猕猴桃、蚕桑分别为1.1万亩、1.24万亩;今年已出栏生猪115万头,同比增长11万头;存栏毛兔380万只,我县今年被列为国家级育肥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新引进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壮大龙头企业3家、改制龙头企业2家、引进和培育流通型龙头企业4家。建成国家级百强专业协会1个,省级百强专业协会5个。我县被中国农学会授予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成为国家红阳猕猴桃原产地域保护基地县,绿色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到70%以上。
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通过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建成的经济园可实现年收入6亿多元,户平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实施生态小康新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600-3400多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0-1400多元,今年农村居民存款余额达31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由于收入逐年大幅增加,促进了农民物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目前,全县达到“五有”标准的农户占50%以上,比去年新增11个百分点;100%的乡镇、94%的村实现了电视光纤联网,60%的农户通有线电视,100%的村、38%的户通电话;让农家人望而却步的宽带网、电脑也悄然进入农家,成为农民赚钱的“好帮手”。
3、农村人居条件极大改善,人与自然日趋和谐。今年新建沼气池6400口,累计达到11.5万口,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新建防旱池2500口、卫生井4200眼,分别累计达到5.4万口、14万眼以上,红层找水打井7100口(春节前完成1万口),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放心水;新改扩建生态农居1.4万套,累计达到9.8万套,人居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积极引导农户对农居进行绿化配套,建设房前屋后花园,“房在绿中座,人在花中行”的独特景观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公益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新改造标美村道路370公里,累计达到1870公里,村村建有合作医疗卫生站,建农村“三农”服务点600多处,86%的农户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8个村(组)被授予县级以上卫生村(组)称号。生态汉昌建设加速推进,汉昌被列入全省唯一一个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县,“汉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今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正在准备迎接国家验收;陵江镇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优美示范镇,元坝镇等5个镇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试点镇。
4、农民思想观念极大转变,乡风民俗日益文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在给农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更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乡风民俗的形成。一是农民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明显增强。过去由政府引导建生态家园转向自觉投资建设,在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带动下,农民走出农村小天地,主动对接大市场。全县常年在外营销人员达1.6万多人。二是农民科技意识、质量效益观念明显增强。积极学习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科技致富在农村成为新时尚,全县70%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三是文明意识、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入农村,农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农村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农村达到“五好家庭”的农户达7.8万户,“十星级”文明户达到5万户,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达200个(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2个、市级文明村28个)。汉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交流发言,汉昌生态庭院文化今年入围国家文化部“文化创新奖”,我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四是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农民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治安明显好转,每万人发案率仅为万分之一。汉昌“四五”普法经验在全省依法治省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全县100%的村创建成了市级村民自治模范村,今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村民自治示范县,并列为全省30个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工作试点县。
三、推 进 方 式
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探索和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方法。
1、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如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模式,先后经历了四步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房前屋后大种小药园、小果园、小养殖、小桑园、小鱼塘,形成了庭院经济,主要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二是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由庭院经济走向庭 《县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