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区排涝泵站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发改委
排涝泵站是湖区发展生产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排涝泵站管理、确保排涝泵站正常运行,对于推进湖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命靠大堤,吃饭靠电排”,是湖区长期以来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了排涝泵站所处重要地位。实践证明以工代赈连续投入改造排涝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排涝抗灾的综合能力。
**市共有湖区面积4120.09平方公里,覆盖300多万人口和320多万亩耕地,占总人口、总耕地面积的近50%。截止2005年,全市排涝装机总量达到671处、1479台、22.6万千瓦,设计耕地效益面积499.6万亩。1993年至2005年,国家和省对**投入以工代赈资金41384万元,新建和更新改造各类排涝泵站349处、977台、14.2万千瓦,受益耕地面积比以工代赈前增加了35%,为湖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增强了抗灾救灾能力。以工代赈投资建设为主的羊湖口电排,蒋家嘴电排、苏家吉电排投产受益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岑河撇洪工程、冲柳撇洪工程、南湖撇洪工程、外河高洪水位不能自排情况下,通过电排既解决内河渡汛保安,又解决了上百万亩农田内涝问题。投资改造的47处大中型排涝泵站,提高了出水扬程和排渍效益。
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以工代赈以来,湖区农业出现了生产成本降低,单位产量提高的新局面。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34亿元,比5年前增长50.8%,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畜产品总产量分别增长7.5%、24.3%、1.2%、30.1%和21.5%。促进了桃源、鼎城、澧县、汉寿等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基地。
三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新建改造排涝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配合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和构筑十大龙型产业,努力构建规模基地,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壮大,速生丰产杨树、人工牧草和饲料粮、优质蔬菜、优质水果、高效养殖水产均已达到或超过100万亩。目前,全市珍珠蚌养殖面积占全省的90%,全国的50%,杨树、优质水果面积居全省第一,涌现出了全国有名的“欧美杨”之乡、“中华鳖”之乡、“柑桔”之乡,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以工代赈连续十多年大规模投入新建改造排涝设施,并没有彻底改变设施老化、不配套的问题,甚至出现边建设边改造,连续几年重复改造的现象,关键是管理机制不完善。
排涝泵站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可以说,目前湖区排涝泵站运行长期存在的设施老化,设备不配套,年久失修,运转困难等问题,重要原因是过分依赖以工代赈资金,其他投入严重不足,人员包袱沉重,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三个不到位”:
1、水费征收不到位。水费是排涝泵站生产成本耗费的合理补偿,也是维持工程持续正常运行的重要资金来源。虽然政府对水费征收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各地都很难得到落实,造成排涝泵站员工工资、设施设备养护费用无保障。一是截留挪用现象普遍。很多地方采取由乡镇政府统一收水费,而乡镇政府将水费收上来后往往挪作他用,不按规定足额拨付给水电站。二是无强制征收措施。一些地方由泵站直接征收水费,但是当受益单位和个人不缴纳时束手无策。三是跨地域关系难协调。有很多排涝泵站跨区县(市)或跨乡镇,不同行政区域的群众利益关系难以协调。如石门桥邱家昏两处排涝泵站负责三合垸排水,与德山开发区在水费征收过程中存在争议,就发生过挖沟堵水的事件。由于这些原因,各地应收水费通常有30%不能到位,有些单位比例更大。如澧县观音港泵站,有82名职工经核准每年应收水费68万元,每年到位不足20万元,难以保证正常的运转。
2、人员待遇不到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泵站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排涝泵站一年最忙时间仅3到5个月,大部分时间是保养维护设备。按照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泵站人员定岗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全市排涝泵站实际只要1500名工作人员,但是现有员工4007人,约超编2500人。人员过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排涝泵站将大部分经费用于人员供养,加之水费征收不到位,导致工作人员工资保障水平降低。目前,全市有很大一部分排涝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不能按时全额发放,有的每月只发档案工资的70%,更提不上缴纳社会保障金了。如安乡县近五年泵站员工年均工资在5000元以下,从1998年起至今无一人参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工资难以保障的后果则是人心浮动,造成泵站设施保管不善,被盗被损,养护不够,加速老化。
3、管理责任不到位。一是条块管理责任不到位。目前,全市排涝泵站有市管、区县(市)管和乡镇管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管人与管事分离,造成谁都不承担管理责任。因此,对于出现的排涝泵站经费、泵站人事改革等问题,通常难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二是区域协调机制不到位。由于排涝泵站依流域设计,以排区形式分布,跨行政区划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行政区域间对于排涝泵站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利益关系、管理责任难以理清,往往在水费征收、配套建设等问题上出现矛盾。当洪涝灾害一过,各方又重新出现扯皮和争执等现象。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排涝泵站处于一种重使用、轻管理的状况,这也是个别排涝泵站运行情况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
“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排涝泵站要完成担负起排涝抗灾的职能,必须推进人事、管理职责、水费征收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保 《关于湖区排涝泵站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