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固镇一中李芹233700
新马桥中学肖祥龙233704
内容概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形象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语文教师要传承文学的真、善、美,就必须具备内在的精神美,外在的形象美。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社会文化健康主流的引导者,从根本上打造人文素养的基石。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化的传承者,为了体现语言文学的美,要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同时语文教师要受到学生欢迎,必需重视形象美的外在表现如普通话、板书字、服饰打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形象内在美外在美人文素养
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探讨近五年了,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的探究与实践已对21世纪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专业和专业化提出不少有益建议和要求,包括从教师的德、才、能方面进行很好的规范。但关于新时代新课程对教师形象塑造的要求的论述却是只言片语,或寄予师德内容中,或附于教师专业情意中,显然不适应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要对教师形象进行专章探讨,明确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更要在形象塑造上体现自身特点,因为文学是歌颂真善美的,本身就具备了内在美的精神内容,又具备了语言形式的外在美,而语文教师在传承传统文明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奠定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更要具备内在的人文内涵和外在的形象气质。
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老师专业化,同时更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要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要拥有得体的形象气质。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体会更深,要求语文教师博学多才: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关注时尚。而要在课堂学生面前博学多才,那就要在课堂下博闻强识,广泛涉猎,这需要教师课下多读书,多读社会,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不光是一碗水,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要拥有整个海洋。
语文教师既然具备了丰厚的文学底蕴,更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说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不会流传久远。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语言表述没有文采,在学生灵魂上起不到震撼力,课堂效果就谈不上,更不会在人文素养上提高学生,更不能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上起到引导作用。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这就要教师认真备课,备好课。就像高尔基在《家庭美育》中强调: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正确、明晰、动听。因为只有准确,才能使人信;因为只有明晰,才能使人晓;因为只有动听,才能使人易于接受。要做到了这点,就拥有了流畅的语言表述,这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文采的表述能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愉悦,而平淡刻板的表述,只会抑制人的大脑皮层,给人以催眠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听有文采之课,如饮醇酒,令人陶醉;听无文采之课,味同嚼蜡,令人昏睡。例如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有导入语,而语文教师更注重这方面,以便刚开始就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认为精彩的语言是一堂课的灵魂,它可以时刻引领学生进入精神的殿堂,去撷取一朵朵知识之花。
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鲁迅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作家,但如何使学生透过久远的时代近距离接触、了解鲁迅,参透鲁迅精神。并且使学生由原先对小说名字形式上的熟悉,转到对小说本质上的探讨、鉴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就需要在语言设计上下一番工夫,课前我让学生复习高二时学习的《灯下漫笔》,再次领会鲁迅深沉的民族精神。我又借鉴郁达夫先生对鲁迅先生高度的评价:“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在图片上我借取了俄国的一幅油画《拉纤》,浓重的背景色,衣衫褴褛的纤夫,配上深沉的话外音,很快把学生带入小说涉及的中国背景,使学生初步对阿Q形象有了感性接触。再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适时地运用概括性语言,使学生对阿Q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并由此对以阿Q为代表的民族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上是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对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的体现。
对语文教师来说,具备丰厚的文学底蕴,又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是万事具备,而得体的形象就是东风。教师通过形象塑造展现一种流动的美、健康向上的美,从而表现一种内在的美感,这也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车尔尼雪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形象塑造要凭借具体形象来表现,如语言、声音、神态、服饰、发型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可,在情感上愉悦,在心理上舒畅,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使教师外部形象符合时代潮流,内在精神内容符合社会要求,从而具体表现语文教师的形象美。从美学感受上,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社会多方面来看教与学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是修道士,因此教师可以追求形象美、现代美,尤其是自身美的权利;学生有见到美的权利,有喜欢美的权利,更有欣赏美的权利。教师注重形象美也是对教育主体和对象——学生的尊重。据调查,学生对语文教师形象的要求,普遍很喜欢形象美的教师,不喜欢形象邋遢的。而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这方面,因为教师的形象美就是文学人物形象的熏陶与塑造。一个形象美教师必须花工夫在审美上进行修炼。从这个时代教师的自身来看,要想形象美,首先要注意仪表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强调:教师仪表是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教师内在素质和个人涵养的体现,而衣着打扮最直接地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而马卡连柯也说过:教师必须衣着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不着奇装异服,花俏怪异。在形象美上,中外教育不谋而合。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是嘘声一片;而一个仪表讲究,形象得体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精神聚焦。同样一节课,教师仪表不同,学生的心情不同,注意力不同,教学效果更不可同“课”而语,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上更不可同日而语,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相提并论。
一个精神向上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了人文素养的要素,是一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为此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性格。一要勤快,认真备课,实现教学功夫的过硬;二还要勤快,修饰自己,充满自信,以求形象美。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内在美,又要注重外在美。内在精神美是人文素养的本质体现,外在形象美是人文素养的表象流露。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家普遍关注自身美的精神需要。同样教师待遇提高了,涵养丰富了,也要注重自身美的修饰。新时代的艰苦朴素的含义也变成不提倡超前消费,量入为出注意生活的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注意教师的外在形象,是能够做到的。社会上大家都在讲究审美与进步,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躲进象牙塔。语文教师的外在美是与内在美是相统一的,要想教师的外在美之树常青,必须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多读书,多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我们要求学生有着对世界旺盛力,自己却退缩,不闻世事,不要说教育学生交流,恐怕与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内容也缺少了不少。因此教师更要以身为范,引领社会形象塑造与审美的健康主流。教师形象美要符合社会大众审美,又要不落俗套;既不能前卫,又不能落伍。“……科学文教活动的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服饰打扮的美等,都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会制度、时代风貌等相关。”①落后于时代与超越时代一样都是不易被社会所接纳或认可的。这个“度”就表现在美是有时代要求与标准的,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样体现在对这个“度”的把握上。所以语文教师的形象既要注意教师行为的规范性,也要注重教师形象的独特性,不囿于教学清规戒律,要创新,人际交往率真幽默。教师衣着格调适当于课文主题内容,与之内涵相和谐。文章思想欢快的,要着装亮色的;文章感情凝重的,着装要适当庄重些。这样可以从学习环境中衬托语文课堂的氛围。
语文教师既要注重语文文学对学生的教育,因为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高于社会生活;也要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形象教育,因为文学艺术来自于生活。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师生进行灵魂交流的课堂更是一次次人生精神的升华,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圣洁的殿堂。
参考资料:
①《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P115页
《家庭美育》(高尔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美的历程》(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5530.html
固镇一中李芹233700
新马桥中学肖祥龙233704
内容概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形象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语文教师要传承文学的真、善、美,就必须具备内在的精神美,外在的形象美。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社会文化健康主流的引导者,从根本上打造人文素养的基石。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化的传承者,为了体现语言文学的美,要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同时语文教师要受到学生欢迎,必需重视形象美的外在表现如普通话、板书字、服饰打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形象内在美外在美人文素养
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探讨近五年了,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的探究与实践已对21世纪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专业和专业化提出不少有益建议和要求,包括从教师的德、才、能方面进行很好的规范。但关于新时代新课程对教师形象塑造的要求的论述却是只言片语,或寄予师德内容中,或附于教师专业情意中,显然不适应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要对教师形象进行专章探讨,明确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更要在形象塑造上体现自身特点,因为文学是歌颂真善美的,本身就具备了内在美的精神内容,又具备了语言形式的外在美,而语文教师在传承传统文明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奠定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更要具备内在的人文内涵和外在的形象气质。
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老师专业化,同时更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要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要拥有得体的形象气质。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体会更深,要求语文教师博学多才: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关注时尚。而要在课堂学生面前博学多才,那就要在课堂下博闻强识,广泛涉猎,这需要教师课下多读书,多读社会,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不光是一碗水,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要拥有整个海洋。
语文教师既然具备了丰厚的文学底蕴,更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说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不会流传久远。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语言表述没有文采,在学生灵魂上起不到震撼力,课堂效果就谈不上,更不会在人文素养上提高学生,更不能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上起到引导作用。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这就要教师认真备课,备好课。就像高尔基在《家庭美育》中强调: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正确、明晰、动听。因为只有准确,才能使人信;因为只有明晰,才能使人晓;因为只有动听,才能使人易于接受。要做到了这点,就拥有了流畅的语言表述,这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文采的表述能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愉悦,而平淡刻板的表述,只会抑制人的大脑皮层,给人以催眠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听有文采之课,如饮醇酒,令人陶醉;听无文采之课,味同嚼蜡,令人昏睡。例如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有导入语,而语文教师更注重这方面,以便刚开始就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认为精彩的语言是一堂课的灵魂,它可以时刻引领学生进入精神的殿堂,去撷取一朵朵知识之花。
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鲁迅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作家,但如何使学生透过久远的时代近距离接触、了解鲁迅,参透鲁迅精神。并且使学生由原先对小说名字形式上的熟悉,转到对小说本质上的探讨、鉴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就需要在语言设计上下一番工夫,课前我让学生复习高二时学习的《灯下漫笔》,再次领会鲁迅深沉的民族精神。我又借鉴郁达夫先生对鲁迅先生高度的评价:“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在图片上我借取了俄国的一幅油画《拉纤》,浓重的背景色,衣衫褴褛的纤夫,配上深沉的话外音,很快把学生带入小说涉及的中国背景,使学生初步对阿Q形象有了感性接触。再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适时地运用概括性语言,使学生对阿Q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并由此对以阿Q为代表的民族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上是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对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的体现。
对语文教师来说,具备丰厚的文学底蕴,又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是万事具备,而得体的形象就是东风。教师通过形象塑造展现一种流动的美、健康向上的美,从而表现一种内在的美感,这也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车尔尼雪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形象塑造要凭借具体形象来表现,如语言、声音、神态、服饰、发型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可,在情感上愉悦,在心理上舒畅,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使教师外部形象符合时代潮流,内在精神内容符合社会要求,从而具体表现语文教师的形象美。从美学感受上,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社会多方面来看教与学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是修道士,因此教师可以追求形象美、现代美,尤其是自身美的权利;学生有见到美的权利,有喜欢美的权利,更有欣赏美的权利。教师注重形象美也是对教育主体和对象——学生的尊重。据调查,学生对语文教师形象的要求,普遍很喜欢形象美的教师,不喜欢形象邋遢的。而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这方面,因为教师的形象美就是文学人物形象的熏陶与塑造。一个形象美教师必须花工夫在审美上进行修炼。从这个时代教师的自身来看,要想形象美,首先要注意仪表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强调:教师仪表是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教师内在素质和个人涵养的体现,而衣着打扮最直接地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而马卡连柯也说过:教师必须衣着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不着奇装异服,花俏怪异。在形象美上,中外教育不谋而合。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是嘘声一片;而一个仪表讲究,形象得体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精神聚焦。同样一节课,教师仪表不同,学生的心情不同,注意力不同,教学效果更不可同“课”而语,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上更不可同日而语,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相提并论。
一个精神向上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了人文素养的要素,是一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为此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性格。一要勤快,认真备课,实现教学功夫的过硬;二还要勤快,修饰自己,充满自信,以求形象美。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内在美,又要注重外在美。内在精神美是人文素养的本质体现,外在形象美是人文素养的表象流露。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家普遍关注自身美的精神需要。同样教师待遇提高了,涵养丰富了,也要注重自身美的修饰。新时代的艰苦朴素的含义也变成不提倡超前消费,量入为出注意生活的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注意教师的外在形象,是能够做到的。社会上大家都在讲究审美与进步,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躲进象牙塔。语文教师的外在美是与内在美是相统一的,要想教师的外在美之树常青,必须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多读书,多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我们要求学生有着对世界旺盛力,自己却退缩,不闻世事,不要说教育学生交流,恐怕与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内容也缺少了不少。因此教师更要以身为范,引领社会形象塑造与审美的健康主流。教师形象美要符合社会大众审美,又要不落俗套;既不能前卫,又不能落伍。“……科学文教活动的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服饰打扮的美等,都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会制度、时代风貌等相关。”①落后于时代与超越时代一样都是不易被社会所接纳或认可的。这个“度”就表现在美是有时代要求与标准的,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样体现在对这个“度”的把握上。所以语文教师的形象既要注意教师行为的规范性,也要注重教师形象的独特性,不囿于教学清规戒律,要创新,人际交往率真幽默。教师衣着格调适当于课文主题内容,与之内涵相和谐。文章思想欢快的,要着装亮色的;文章感情凝重的,着装要适当庄重些。这样可以从学习环境中衬托语文课堂的氛围。
语文教师既要注重语文文学对学生的教育,因为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高于社会生活;也要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形象教育,因为文学艺术来自于生活。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师生进行灵魂交流的课堂更是一次次人生精神的升华,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圣洁的殿堂。
参考资料:
①《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P115页
《家庭美育》(高尔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美的历程》(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