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财贸线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年终
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一是保障培植财源支出,做大做强“财政蛋糕”。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支持科技型、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等企业工业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完善落实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结合实际,对相关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六六产业。及时兑现市政府鼓励发展各项财政贴补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二是保障“三农”建设支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业工业化”政策落实、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经济薄弱村办公用房建设、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资金的落实,以及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民培训、农村税费改革后续工作落实。三是保障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加大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投入,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的用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社会保障、社会公共需求等急需和必需支出上。
*、加强财政监管。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按公共财政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不属于政府办理的职能分离出来,减轻财政压力。继续抓好乡镇财政管理,根据乡镇区划调整情况,关注乡镇财政运行状况,适时进行调整完善,支持乡镇做大做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等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以法律、法规、规章为手段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分配,在制度上体现财政管理的公平、公正、透明。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和资金使用跟踪检查制度,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资金运行风险。
三、坚持服务经济职能,发挥金融推进作用,和谐金融地方发展步伐
金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血液,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平台,两者必须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金融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充分发挥推进器的作用,地方要加大信用环境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相互促进发展步伐和谐共进。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吸收存款。要加强对各项存款的来源与分流渠道及变化,特别是对资金外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存款的相应对策措施,提高对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方向性;对投资性的资金外流,要掌握动向,引导和督促资金回流。要加强金融宣传,增加居民金融知识,改变金融观念,减少现金交易和现金在民间的置留量。要不断推出金融产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存款的吸引力度。要争取上级行信贷支持,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引进异地金融信贷资金。政府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鼓励引资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包装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和各渠道的补助资金,继续组织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引进各方资金。要充分发挥国资公司“非转经”资产作用,努力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政府融资平台。要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促进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增强为企业融资的担保实力。企业要顺应投融资体制变化的趋势,加强经营管理,练好内功,主动扩大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优化信贷支持措施。在投向上,要按照优化信贷结构的要求,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和趋向,保障政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信贷投入,加大“六六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和成长型、科技型、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以及信用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在利率上,要按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三农”信贷资金继续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在运行上,要争取上级行对我市的授信额度,用足用活各项金融政策,积极使用和用好票据融资等金融工具,适度下放基层经营机构自主经营权和审贷权,主动指导企业灵活信贷,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政府要研究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在法律框架内,努力减少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促进金融机构盘活信贷资产,增加信贷可用资金;要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担保规模,增强政府性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要积极打造“信用我市”,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加大对不讲信用的惩戒力度,建立维护公平竞争的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社会大环境。要继续加大“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乡(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建设,继续加强“银企、银政、银司”协作,完善和发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功能,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杜绝失信、赖帐行为的发生。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货币信贷政策、金融监管和经济金融运行信息,快速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状况,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及时处置重大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坚持整顿规范并举,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和谐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全有序,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坚持整顿和规范并举,加强互相协作,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和谐安全。
*、重抓食品安全保障。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监管,严格控制食品生产安全各个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于经过帮扶不能达到要求和标准的企业和业主,指令退出食品行业。明确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内部要设置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周围的环境治理,有效防止食品的环境污染。落实已定的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年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善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规范食品市场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企业层面,成立食品行业 《2005年财贸线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年终(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5786.html
*、加强财政监管。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按公共财政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不属于政府办理的职能分离出来,减轻财政压力。继续抓好乡镇财政管理,根据乡镇区划调整情况,关注乡镇财政运行状况,适时进行调整完善,支持乡镇做大做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等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以法律、法规、规章为手段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分配,在制度上体现财政管理的公平、公正、透明。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和资金使用跟踪检查制度,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资金运行风险。
三、坚持服务经济职能,发挥金融推进作用,和谐金融地方发展步伐
金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血液,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平台,两者必须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金融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充分发挥推进器的作用,地方要加大信用环境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相互促进发展步伐和谐共进。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吸收存款。要加强对各项存款的来源与分流渠道及变化,特别是对资金外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存款的相应对策措施,提高对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方向性;对投资性的资金外流,要掌握动向,引导和督促资金回流。要加强金融宣传,增加居民金融知识,改变金融观念,减少现金交易和现金在民间的置留量。要不断推出金融产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存款的吸引力度。要争取上级行信贷支持,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引进异地金融信贷资金。政府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鼓励引资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包装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和各渠道的补助资金,继续组织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引进各方资金。要充分发挥国资公司“非转经”资产作用,努力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政府融资平台。要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促进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增强为企业融资的担保实力。企业要顺应投融资体制变化的趋势,加强经营管理,练好内功,主动扩大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优化信贷支持措施。在投向上,要按照优化信贷结构的要求,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和趋向,保障政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信贷投入,加大“六六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和成长型、科技型、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以及信用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在利率上,要按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三农”信贷资金继续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在运行上,要争取上级行对我市的授信额度,用足用活各项金融政策,积极使用和用好票据融资等金融工具,适度下放基层经营机构自主经营权和审贷权,主动指导企业灵活信贷,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政府要研究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在法律框架内,努力减少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促进金融机构盘活信贷资产,增加信贷可用资金;要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担保规模,增强政府性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要积极打造“信用我市”,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加大对不讲信用的惩戒力度,建立维护公平竞争的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社会大环境。要继续加大“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乡(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建设,继续加强“银企、银政、银司”协作,完善和发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功能,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杜绝失信、赖帐行为的发生。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货币信贷政策、金融监管和经济金融运行信息,快速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状况,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及时处置重大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坚持整顿规范并举,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和谐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全有序,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坚持整顿和规范并举,加强互相协作,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和谐安全。
*、重抓食品安全保障。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监管,严格控制食品生产安全各个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于经过帮扶不能达到要求和标准的企业和业主,指令退出食品行业。明确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内部要设置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周围的环境治理,有效防止食品的环境污染。落实已定的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年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善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规范食品市场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企业层面,成立食品行业 《2005年财贸线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年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