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源于积淀
厚重源于积淀
作者/姜有荣
作家梁晓声在评价高考作文时说,当今中学生的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反观之,一些中学生的作文的确飘逸着一缕衣食无忧、自恋自怜的小资情调,而难见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那么,中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少一些浅薄、多一份厚重呢?法宝只有一个:积淀。下面笔者通过品析一篇习作,来解读“积淀”的三个要旨。
我选择向你致敬
江苏省阜宁中学 苏 璐
天似乎越来越蓝了,像大块的蓝宝石镶在那里。路旁的树木直挺挺地插向天空,地上已落满了一层黄叶。漫步街头,有时会看到乞讨的妇人,破旧的衣服裹了一层又一层,她们或眼神浑浊,或步覆蹒珊,与夜晚城市里闪烁的霓虹格格不入。这时我总会想起家乡村口那个瘦骨嶙峋却目光灼灼的老人——红姥姥。
她为什么叫红姥姥,我已经记不清了,好像她曾孙的名字叫红。她是村里年龄最大精神却最好的老人。她的儿媳和儿子对她都不好,记忆中的她经常被儿媳赶出来,深秋时候她甚至只穿着单薄的衬衣。她儿媳就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双手叉腰,跟圆规似的,嘴里还不停地叫骂:“老不死的,有种你别回来!老不死的……”她喜欢跑到我家来,因为我外婆是她唯一的朋友。“咋又被打,还被赶出来了?”外婆一边给她冲糖水一边问,她瞪着眼睛,目光呆滞,说:“儿大不由娘啊。”然后手指绞着衬衣,沉默不语。不过,她很快就会开心起来。开心起来的她,会从衬衣内侧掏出手帕,里面是几个未吸到底的长短不一的烟头儿,她眯着眼睛细细地看着。是的,她喜欢吸烟,可没钱买。于是总跟在别人后面拣烟头儿,如果还没熄灭,就用力吸两口,熄了的话就小心翼翼地收到手帕里,包起来揣在怀里,贴身放着。有时我会偷拿爸爸的烟给她,她总是不停地摆手,还说红姥姥就爱吸烟头儿,所以我后来在路上看到烟头儿总会拣回家带给她。
有一次,她带着我晒太阳,问我:“小囡,你看到过彩虹吗?”我使劲想了想,又使劲摇了摇头,她努了努嘴:“那是很漂亮的东西!有好几种颜色呢,红色、绿色、黄色,样子就像咱孙庄的那座桥。”我抓着她的手摇了摇:“我想看……”她有些无奈:“那在天上呢,下过雨才会出来。”“可以走上去吗?”我问道。“可以啊,不过得是人的灵魂。听说,走过它就会到一个没有人打你,没有人骂你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鲜花和糖果。”说着,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给,吃。”糖块有些脏,还粘着棉絮,我愣了愣,没有去接。她的脸霎时沉了下来:“连你也嫌弃我……”然后转身,走回家。她走得很慢,全无了往日的精神,她的白发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无力的光。
后来,她便很少带我出去摘野果了,也很少陪我晒太阳。直到某个早上,妈妈告诉我,她走了,永远地走了。
那天天阴着,下着小雨,像谁家女儿忍着哭丧的脸似的。我看着红姥姥躺在那里,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灵柩旁,她的儿子和儿媳哭天喊地,不懂世事的红还在忙着和其他孩子追逐。我忍不住了,冲出了门,脸上全湿了,已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雨一连下了好几天。红姥姥下葬那天,天放晴了,七彩的虹桥横跨在天际,光芒夺目,恍惚中我似乎看到她在向我招手,告诉我她就要跨过那座桥去( 凹丫丫范文网 http://fanwen.oyaya.net)那个充满幸福的地方了。
对不起,红姥姥!其实我一直想对你说:在我心里你活得最有尊严,就像天空中那座七彩的桥,从不为谁弯腰,却为每个人支起了通向自己梦想的路!
上文的最大亮点在于“厚重”,而这份厚重又因为作者浮雕式的工描让人心头别样的“沉重”。那么,这份“厚重”又是怎样练成的呢?探究之,皆源于以下三个“积淀”。
一、素材的积淀。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在成名作《人生》发表之后,自感“‘路’郎‘材’尽”,几年时间笔端再无片字流出。于是,他“闭关”三年,翻阅记录了10年间的五种报纸,采访范围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又历经三年呕心创作,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终于横空出世,它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当然,我们中学生不可能像大作家那样为一篇作文而“三年生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重”之材,又何来“厚重”之文?就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半径而言,完全可以按照下面的序列进行写作素材的积淀:自己都不震撼的素材<自己当时很震撼的素材<自己现在还震撼的素材。时间是一把筛子,它在推移中不仅过滤着素材,而且过滤着素材中的撼人“因子”。“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要始终坚信这样一点:吃了无数次仍觉满口生香的菜,第一次吃一定可口。同样,当时你很震撼、现在仍在震撼的素材,一定可以震撼读者,因为读者是第一次接触你的写作素材。
上文的小作者是如何积淀红姥姥的素材的呢?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师:这篇文章不仅感人肺腑,而且撼人心魄,请问是原创的吗?
生:是的,这个“红姥姥”萦绕在我心头已经十多年了,不仅挥之不去,而且日久弥香。一看到“我选择向你致敬”这个文题时,我的心头就立刻浮现出了这位可怜而又可敬的“红姥姥”。
师:为什么你只写了“拣拾烟头”、“拒接糖块”这两件事呢?
生:红姥姥的生平往事似“一地鸡毛”,纷繁而杂乱,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还铭记于心的独有这两件事。我想,能用十年时间刻进我心灵深处的故事,也应该能震撼读者吧!
二、思想的积淀。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厚重之文的灵魂也在于思想。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了,笔尖便能涌出血和泪来。”我想,用“血和泪”构筑起来的文章应该是厚重的.,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和各种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洞察力和穿透力也在“与时俱进”,而这也决定了他们写作上立意的“由浅入深”和选材的“去粗取精”。“厚重”之文和“浅薄”之文的真正差距更多的不是文笔等技术上的差距,而是认知水平等思想上的差距。如果思想积淀的火候不到、认知事物的水平不到,想铸就厚重之文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我们中学生要想做在架子上随兴蹦跳的百灵,就不仅要加强思想的积淀,还要加强思想的实践,积极投身辩论、演讲等活动,因为思想是越积越深,也是越辩越 《厚重源于积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6418.html
作者/姜有荣
作家梁晓声在评价高考作文时说,当今中学生的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反观之,一些中学生的作文的确飘逸着一缕衣食无忧、自恋自怜的小资情调,而难见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那么,中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少一些浅薄、多一份厚重呢?法宝只有一个:积淀。下面笔者通过品析一篇习作,来解读“积淀”的三个要旨。
我选择向你致敬
江苏省阜宁中学 苏 璐
天似乎越来越蓝了,像大块的蓝宝石镶在那里。路旁的树木直挺挺地插向天空,地上已落满了一层黄叶。漫步街头,有时会看到乞讨的妇人,破旧的衣服裹了一层又一层,她们或眼神浑浊,或步覆蹒珊,与夜晚城市里闪烁的霓虹格格不入。这时我总会想起家乡村口那个瘦骨嶙峋却目光灼灼的老人——红姥姥。
她为什么叫红姥姥,我已经记不清了,好像她曾孙的名字叫红。她是村里年龄最大精神却最好的老人。她的儿媳和儿子对她都不好,记忆中的她经常被儿媳赶出来,深秋时候她甚至只穿着单薄的衬衣。她儿媳就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双手叉腰,跟圆规似的,嘴里还不停地叫骂:“老不死的,有种你别回来!老不死的……”她喜欢跑到我家来,因为我外婆是她唯一的朋友。“咋又被打,还被赶出来了?”外婆一边给她冲糖水一边问,她瞪着眼睛,目光呆滞,说:“儿大不由娘啊。”然后手指绞着衬衣,沉默不语。不过,她很快就会开心起来。开心起来的她,会从衬衣内侧掏出手帕,里面是几个未吸到底的长短不一的烟头儿,她眯着眼睛细细地看着。是的,她喜欢吸烟,可没钱买。于是总跟在别人后面拣烟头儿,如果还没熄灭,就用力吸两口,熄了的话就小心翼翼地收到手帕里,包起来揣在怀里,贴身放着。有时我会偷拿爸爸的烟给她,她总是不停地摆手,还说红姥姥就爱吸烟头儿,所以我后来在路上看到烟头儿总会拣回家带给她。
有一次,她带着我晒太阳,问我:“小囡,你看到过彩虹吗?”我使劲想了想,又使劲摇了摇头,她努了努嘴:“那是很漂亮的东西!有好几种颜色呢,红色、绿色、黄色,样子就像咱孙庄的那座桥。”我抓着她的手摇了摇:“我想看……”她有些无奈:“那在天上呢,下过雨才会出来。”“可以走上去吗?”我问道。“可以啊,不过得是人的灵魂。听说,走过它就会到一个没有人打你,没有人骂你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鲜花和糖果。”说着,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给,吃。”糖块有些脏,还粘着棉絮,我愣了愣,没有去接。她的脸霎时沉了下来:“连你也嫌弃我……”然后转身,走回家。她走得很慢,全无了往日的精神,她的白发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无力的光。
后来,她便很少带我出去摘野果了,也很少陪我晒太阳。直到某个早上,妈妈告诉我,她走了,永远地走了。
那天天阴着,下着小雨,像谁家女儿忍着哭丧的脸似的。我看着红姥姥躺在那里,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灵柩旁,她的儿子和儿媳哭天喊地,不懂世事的红还在忙着和其他孩子追逐。我忍不住了,冲出了门,脸上全湿了,已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雨一连下了好几天。红姥姥下葬那天,天放晴了,七彩的虹桥横跨在天际,光芒夺目,恍惚中我似乎看到她在向我招手,告诉我她就要跨过那座桥去( 凹丫丫范文网 http://fanwen.oyaya.net)那个充满幸福的地方了。
对不起,红姥姥!其实我一直想对你说:在我心里你活得最有尊严,就像天空中那座七彩的桥,从不为谁弯腰,却为每个人支起了通向自己梦想的路!
上文的最大亮点在于“厚重”,而这份厚重又因为作者浮雕式的工描让人心头别样的“沉重”。那么,这份“厚重”又是怎样练成的呢?探究之,皆源于以下三个“积淀”。
一、素材的积淀。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在成名作《人生》发表之后,自感“‘路’郎‘材’尽”,几年时间笔端再无片字流出。于是,他“闭关”三年,翻阅记录了10年间的五种报纸,采访范围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又历经三年呕心创作,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终于横空出世,它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当然,我们中学生不可能像大作家那样为一篇作文而“三年生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重”之材,又何来“厚重”之文?就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半径而言,完全可以按照下面的序列进行写作素材的积淀:自己都不震撼的素材<自己当时很震撼的素材<自己现在还震撼的素材。时间是一把筛子,它在推移中不仅过滤着素材,而且过滤着素材中的撼人“因子”。“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要始终坚信这样一点:吃了无数次仍觉满口生香的菜,第一次吃一定可口。同样,当时你很震撼、现在仍在震撼的素材,一定可以震撼读者,因为读者是第一次接触你的写作素材。
上文的小作者是如何积淀红姥姥的素材的呢?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师:这篇文章不仅感人肺腑,而且撼人心魄,请问是原创的吗?
生:是的,这个“红姥姥”萦绕在我心头已经十多年了,不仅挥之不去,而且日久弥香。一看到“我选择向你致敬”这个文题时,我的心头就立刻浮现出了这位可怜而又可敬的“红姥姥”。
师:为什么你只写了“拣拾烟头”、“拒接糖块”这两件事呢?
生:红姥姥的生平往事似“一地鸡毛”,纷繁而杂乱,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还铭记于心的独有这两件事。我想,能用十年时间刻进我心灵深处的故事,也应该能震撼读者吧!
二、思想的积淀。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厚重之文的灵魂也在于思想。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了,笔尖便能涌出血和泪来。”我想,用“血和泪”构筑起来的文章应该是厚重的.,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和各种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洞察力和穿透力也在“与时俱进”,而这也决定了他们写作上立意的“由浅入深”和选材的“去粗取精”。“厚重”之文和“浅薄”之文的真正差距更多的不是文笔等技术上的差距,而是认知水平等思想上的差距。如果思想积淀的火候不到、认知事物的水平不到,想铸就厚重之文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我们中学生要想做在架子上随兴蹦跳的百灵,就不仅要加强思想的积淀,还要加强思想的实践,积极投身辩论、演讲等活动,因为思想是越积越深,也是越辩越 《厚重源于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