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中学生眼中的新农村
四位中学生眼中的新农村
人物:八年级(1)班王丹
体验地点:丹江口市左较村
体验内容:对20户村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调查
体验经历:挎上背包、装上必备的洗漱用具,登上北去的客车,我来到和郧县交界的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左较村,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我先是来到村民刘喜家,他家有五口人:父亲刘文双、母亲段正秀、妻子张英、上小学的儿子刘飞。刘喜家有三间砖木结构瓦房,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盖的,从外观上看房子有些旧。走进他家后,我感到惊讶。他家除了靠后堂屋后墙放着用来装粮食的两个大铁柜算是“文物”之外,家中高清晰数字彩电、冰箱、真皮沙发、组合柜子,全是现代化的东西。他家种了15亩地,每年的农作物收入有8000多元,扣除化肥、农药等生产性支出,净落7000元。闲暇季节出去打工,一年挣上万元,加上卖牛、卖猪的收入,一年就是3万元。
接下来,我对左较村的情况做了具体调查,这个村子一般家庭人口数量是五口人,人均年收入为5000元。收入最低的一户四口之家现金收入为18000元,其中生产性支出为1600元,平均每人的年生活支出为2500元。经过详细调查,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农村很不一般!
启示:有了这次切身体验后,我决心今后不再和同学攀吃、比阔,追求时尚、名牌,我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到农村去发展。因为我知道农村、城市的贫富差距在逐渐缩小,将来农村必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打工一族的村落
人物:八年级(2)班杨苗苗
体验地点:丹江口市最为偏僻的农村山区塘寨村
体验内容:农村人家吃穿情况,农村“留守学生”的情况
体验经历:先坐颠簸的三轮车,再经过半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塘寨村。中午,我在村里朱妈妈家吃饭。朱妈妈做的是米饭,有腌制的青椒和浸泡的酸菜,还有一盘青菜、一盘鸡蛋。朱妈妈拿出一双筷子递给我,我犹豫了一下,这双筷子上面有细灰,且很陈旧,夹菜的那端黑乎乎的。见我为难,朱妈妈拿起筷子在掖下一擦,把筷子再次递给我,说“干净了,吃吧,小孩子家饿着不好。”我接过筷子夹起一口酸菜放进嘴里,实在难以下咽。
在这个村子里,我采访了一位年近30岁的留守妇女,她说:“丈夫出去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趟,有时也想他在身边方便些,可孩子将来上学需要钱啊!”这位留守妇女的情况在这个村子里是非常普遍的。在镇中学八年级教室我了解到,全班48位同学中有32位同学的父母在外打工。
体会:想起自己吃过的美味佳肴,想起自己把大鱼大肉轻易倒掉,实在有愧。这次体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珍惜粮食,就是珍爱农民的感情。回到学校后,我在同学中发出倡议:携起手来,给农村“留守学生”以帮助和支持。我希望同学们能和那些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好朋友,通过书信及电话交流,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孤单,使他们和城里的学生一样快乐地成长。
经济富有的村落
人物:八年级(3)班夏燕
体验地点:丹江口市和郧县交界处的下较村
体验内容:农民勤劳致富、发展经济的情况
体验经历:地处丹江口市偏远处的下较村在上世纪80年代,勤劳的农民打通了1公里的穿山洞,修建了3公里的河堤,村子成了“红旗”村。我走访了该村的20多位农民,他们的经济意识都很强,有的种经济作物收入不错,比如:种芝麻、绿豆、油菜,有的养殖业搞得很不错,一年卖二三头猪,过年杀一头,全年不愁没油、没肉吃。村里王增富老人说:“有村民前几年种植了柑橘、银杏、花椒,现在不少有了收成,银杏拿到城里可以卖到3元钱1公斤,到十堰大城市就可以卖到四五元,干花椒卖到了每公斤七八元,农村需要有经济头脑、精懂市场的能人。”
我随后又走访了村书记王增全,王书记说:“前几年,想把村子里的山和闲置的土地承包给城里人开发,人家就来考证了,可村民们却吵翻了天,说什么也不愿意,后来经过反复做群众的工作,说服了村民,现在是农村人坐在家门口收城里人的钱。”
体会:我为下较村农民的经济意识而感到骄傲。农业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必须找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快、更强地发展。
富裕人家的生活
人物:八年级(4)班王艳俊
体验地点:凉水河镇三官庙村唐兵家
体验内容:农村“富裕人家”的生活
体验经历: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建设了形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湖的水利工程——丹江口大坝,也造福了凉水河镇的许多农民,他们靠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果园,早日迈进了“小康”,唐兵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家现在年收入超过五万元。
我想看看这个村里最有钱的人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午饭时,唐兵一家炒了一荤一蔬两菜,主食是米饭,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我随手掏出了“太子奶”喝,唐兵说:“还没喝过这么‘昂贵’的饮料,农村人渴了就喝几口凉水。”我提起衣袖,看着手表告诉唐兵:“这只表价值一千多元,是12岁生日时爸爸给买的。”唐兵说:“我儿子在镇中学读七年级,我花5元钱给他买的电子表走得也很准。”
在唐兵家里,全家人洗脸水累积不到一盆,唐兵说:“自来水要花钱啊!省着点用。”这就是农村富裕人家的生活啊!我简直有些不敢相信。
体会:如果城市里富了的人都像唐兵那样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把钱捐献给贫穷的人们,贡献给西部建设,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国家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快。
《四位中学生眼中的新农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6984.html
人物:八年级(1)班王丹
体验地点:丹江口市左较村
体验内容:对20户村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调查
体验经历:挎上背包、装上必备的洗漱用具,登上北去的客车,我来到和郧县交界的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左较村,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我先是来到村民刘喜家,他家有五口人:父亲刘文双、母亲段正秀、妻子张英、上小学的儿子刘飞。刘喜家有三间砖木结构瓦房,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盖的,从外观上看房子有些旧。走进他家后,我感到惊讶。他家除了靠后堂屋后墙放着用来装粮食的两个大铁柜算是“文物”之外,家中高清晰数字彩电、冰箱、真皮沙发、组合柜子,全是现代化的东西。他家种了15亩地,每年的农作物收入有8000多元,扣除化肥、农药等生产性支出,净落7000元。闲暇季节出去打工,一年挣上万元,加上卖牛、卖猪的收入,一年就是3万元。
接下来,我对左较村的情况做了具体调查,这个村子一般家庭人口数量是五口人,人均年收入为5000元。收入最低的一户四口之家现金收入为18000元,其中生产性支出为1600元,平均每人的年生活支出为2500元。经过详细调查,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农村很不一般!
启示:有了这次切身体验后,我决心今后不再和同学攀吃、比阔,追求时尚、名牌,我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到农村去发展。因为我知道农村、城市的贫富差距在逐渐缩小,将来农村必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打工一族的村落
人物:八年级(2)班杨苗苗
体验地点:丹江口市最为偏僻的农村山区塘寨村
体验内容:农村人家吃穿情况,农村“留守学生”的情况
体验经历:先坐颠簸的三轮车,再经过半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塘寨村。中午,我在村里朱妈妈家吃饭。朱妈妈做的是米饭,有腌制的青椒和浸泡的酸菜,还有一盘青菜、一盘鸡蛋。朱妈妈拿出一双筷子递给我,我犹豫了一下,这双筷子上面有细灰,且很陈旧,夹菜的那端黑乎乎的。见我为难,朱妈妈拿起筷子在掖下一擦,把筷子再次递给我,说“干净了,吃吧,小孩子家饿着不好。”我接过筷子夹起一口酸菜放进嘴里,实在难以下咽。
在这个村子里,我采访了一位年近30岁的留守妇女,她说:“丈夫出去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趟,有时也想他在身边方便些,可孩子将来上学需要钱啊!”这位留守妇女的情况在这个村子里是非常普遍的。在镇中学八年级教室我了解到,全班48位同学中有32位同学的父母在外打工。
体会:想起自己吃过的美味佳肴,想起自己把大鱼大肉轻易倒掉,实在有愧。这次体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珍惜粮食,就是珍爱农民的感情。回到学校后,我在同学中发出倡议:携起手来,给农村“留守学生”以帮助和支持。我希望同学们能和那些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好朋友,通过书信及电话交流,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孤单,使他们和城里的学生一样快乐地成长。
经济富有的村落
人物:八年级(3)班夏燕
体验地点:丹江口市和郧县交界处的下较村
体验内容:农民勤劳致富、发展经济的情况
体验经历:地处丹江口市偏远处的下较村在上世纪80年代,勤劳的农民打通了1公里的穿山洞,修建了3公里的河堤,村子成了“红旗”村。我走访了该村的20多位农民,他们的经济意识都很强,有的种经济作物收入不错,比如:种芝麻、绿豆、油菜,有的养殖业搞得很不错,一年卖二三头猪,过年杀一头,全年不愁没油、没肉吃。村里王增富老人说:“有村民前几年种植了柑橘、银杏、花椒,现在不少有了收成,银杏拿到城里可以卖到3元钱1公斤,到十堰大城市就可以卖到四五元,干花椒卖到了每公斤七八元,农村需要有经济头脑、精懂市场的能人。”
我随后又走访了村书记王增全,王书记说:“前几年,想把村子里的山和闲置的土地承包给城里人开发,人家就来考证了,可村民们却吵翻了天,说什么也不愿意,后来经过反复做群众的工作,说服了村民,现在是农村人坐在家门口收城里人的钱。”
体会:我为下较村农民的经济意识而感到骄傲。农业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必须找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快、更强地发展。
富裕人家的生活
人物:八年级(4)班王艳俊
体验地点:凉水河镇三官庙村唐兵家
体验内容:农村“富裕人家”的生活
体验经历: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建设了形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湖的水利工程——丹江口大坝,也造福了凉水河镇的许多农民,他们靠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果园,早日迈进了“小康”,唐兵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家现在年收入超过五万元。
我想看看这个村里最有钱的人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午饭时,唐兵一家炒了一荤一蔬两菜,主食是米饭,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我随手掏出了“太子奶”喝,唐兵说:“还没喝过这么‘昂贵’的饮料,农村人渴了就喝几口凉水。”我提起衣袖,看着手表告诉唐兵:“这只表价值一千多元,是12岁生日时爸爸给买的。”唐兵说:“我儿子在镇中学读七年级,我花5元钱给他买的电子表走得也很准。”
在唐兵家里,全家人洗脸水累积不到一盆,唐兵说:“自来水要花钱啊!省着点用。”这就是农村富裕人家的生活啊!我简直有些不敢相信。
体会:如果城市里富了的人都像唐兵那样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把钱捐献给贫穷的人们,贡献给西部建设,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国家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快。
《四位中学生眼中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