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终 培 训 总 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计算机系和软件学院**级本科生《复变函数引论》课的教学工作。作为新上岗的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正式给本科生上课之前,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即将由一名从先辈师长身上吸取营养的学生变为给后学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紧张的是对于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光荣的使命,自己能否胜任有些心虚。我在读研期间,一直作助管,没有多少助教工作的经验。为了增长教学经验,我申请到暑假期间为MBA辅导班上习题课的机会。经过两个月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旧感觉到没有什么底气,毕竟社会上学生的质量是不能和我们自己的学生相比的。带着这样的顾虑,新学期开始了。我高兴地得知学校为我们新上岗教师组织了系列上岗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信心渐渐增强了,最终比较顺利的完成的一学期的课程任务。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参加培训所得的几点收获。
培训中,多位教授都指出,要注意投入和积累。投入是指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青年教师一般都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不可能把全部时间用于教学工作,但是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有限时间内必须投入***%的精力。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相关资料的积累,注意研究学科发展史和学科前沿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风格。其中,一个生动的例子对我教育很大:一位年轻的教师在给学生上《传热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身边的常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举了“为什么同样的温度,在冬天我们穿着棉衣不觉得热,而在夏天穿着单衣还要出汗呢?”等等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不怎么会仔细思考的常识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他的例子据说常常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课我自己一定也会听得津津有味。我自己对数学史很有兴趣,平时也喜欢看一些数学家的传记,从中体会大师对数学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待问题的视角和胸怀,一些数学家的轶事更是饶有趣味又有很深的启发意义。我想如果我能有机地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于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也有意地联想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数学史背景。例如在学习了解析函数的积分以后,我用他们刚刚学会的定理给出了一个“代数基本定理”的经典证明,一是让学生看到学了一些基础理论后竟然能够证明这样貌似艰深的定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威力,二是结合这个著名定理的证明和其后发展出的多种证明方法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并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精心设计学习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另一个很好地帮助了我的原则。我注意引导学生们对应用数学的理解,因为我想这些学生将来一定是我国信息领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骨干主力,而我自己从事算法方面的研究,对理论计算机方面的发展比较熟悉。我知道国内的理论研究较之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而这方面的发展,数学的功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清华的本科生,尤其是信息学院的大多数同学都有高中各项竞赛的多项荣誉,应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非常好。可是我认识一些已毕业的同学在读研后渐渐对研究失去了兴趣,这的确是非常可惜的。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就数学学习的本身也存在有问题的一个方面。这里的学生一定是不缺乏技巧的,但是往往对数学的宏观没有一个适当的认识,不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限于局部,限于习题。可是习题都是他人设计出来的,有了既定的模式,巩固知识很好,但培养开拓思维则嫌不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的理解、品位,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体会数学理论之美、推理中蕴含的科学精神、自由精神,从而逐渐培养并具备认识、鉴赏未知方向的能力。学生们从前比较多接触到的是对纯数学的认知,大家都知道“歌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纯数学是时间越久、理论越艰深、技巧越奥妙越好,可是应用数学完全不是这样。应用数学强调背景,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用到越简洁的数学越好,而且它具有时效性,十年前的应用数学难题,现在可能已变得毫无疑义。这决不意味着轻视理论,真正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数学往往是并不简单的,如何能够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数学,这当然需要对基础理论有好的理解、品位、鉴赏力,而这种能力是比技巧更重要的,并且为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我想就我的理解所及,尽可能给学生传达这方面的信息。例如,在讲解级数理论时,我通过我们人脑乃至计算机所能做的运算只有加、减、乘、除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要将函数展开成幂级数,这一工具为什么有用。在总复习课上,我力图把一学期的内容串联起来,总结出本课程的两大出发点:“处处可微即为解析函数”与“可展开成收敛幂级数的函数”之间的等价性。阐明如何一步一步地建立理论,得到其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坚实地实现这一联系的桥梁。
一些老师配合实例讲到如何进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利用期中测验的机会做了一个尝试。我出了一份考题,让学生们拿回去自测。作为附加题,要求:自己评分,记录答题时间;简述答题体会,对前一阶段学习效果如实作一总结;如感觉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准备如何在后半程学习中改进?同时,欢迎对我的讲课提出建议。结果表明一些同学对这种自我评判方式还不太适应,还摆脱不了由他人评价自己的被动意识,缺乏自信,缺乏主动精神。另外,不少同学给我提了很有质量的建议,这些建议必将使我长期收益,我也从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学期中间,听课教师对我的实际课堂表现给了中肯、善意的批评建议,使我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在语言表述上不够简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时机上火候不到位等不足之处。我衷心地感谢这些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老师,他们的言行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的含义,这种针对性强的“ 《年 终 培 训 总 结》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0238.html
培训中,多位教授都指出,要注意投入和积累。投入是指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青年教师一般都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不可能把全部时间用于教学工作,但是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有限时间内必须投入***%的精力。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经验和相关资料的积累,注意研究学科发展史和学科前沿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风格。其中,一个生动的例子对我教育很大:一位年轻的教师在给学生上《传热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身边的常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举了“为什么同样的温度,在冬天我们穿着棉衣不觉得热,而在夏天穿着单衣还要出汗呢?”等等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不怎么会仔细思考的常识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他的例子据说常常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课我自己一定也会听得津津有味。我自己对数学史很有兴趣,平时也喜欢看一些数学家的传记,从中体会大师对数学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待问题的视角和胸怀,一些数学家的轶事更是饶有趣味又有很深的启发意义。我想如果我能有机地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于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也有意地联想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数学史背景。例如在学习了解析函数的积分以后,我用他们刚刚学会的定理给出了一个“代数基本定理”的经典证明,一是让学生看到学了一些基础理论后竟然能够证明这样貌似艰深的定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威力,二是结合这个著名定理的证明和其后发展出的多种证明方法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并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精心设计学习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另一个很好地帮助了我的原则。我注意引导学生们对应用数学的理解,因为我想这些学生将来一定是我国信息领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骨干主力,而我自己从事算法方面的研究,对理论计算机方面的发展比较熟悉。我知道国内的理论研究较之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而这方面的发展,数学的功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清华的本科生,尤其是信息学院的大多数同学都有高中各项竞赛的多项荣誉,应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非常好。可是我认识一些已毕业的同学在读研后渐渐对研究失去了兴趣,这的确是非常可惜的。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就数学学习的本身也存在有问题的一个方面。这里的学生一定是不缺乏技巧的,但是往往对数学的宏观没有一个适当的认识,不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限于局部,限于习题。可是习题都是他人设计出来的,有了既定的模式,巩固知识很好,但培养开拓思维则嫌不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的理解、品位,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体会数学理论之美、推理中蕴含的科学精神、自由精神,从而逐渐培养并具备认识、鉴赏未知方向的能力。学生们从前比较多接触到的是对纯数学的认知,大家都知道“歌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纯数学是时间越久、理论越艰深、技巧越奥妙越好,可是应用数学完全不是这样。应用数学强调背景,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用到越简洁的数学越好,而且它具有时效性,十年前的应用数学难题,现在可能已变得毫无疑义。这决不意味着轻视理论,真正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数学往往是并不简单的,如何能够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数学,这当然需要对基础理论有好的理解、品位、鉴赏力,而这种能力是比技巧更重要的,并且为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我想就我的理解所及,尽可能给学生传达这方面的信息。例如,在讲解级数理论时,我通过我们人脑乃至计算机所能做的运算只有加、减、乘、除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要将函数展开成幂级数,这一工具为什么有用。在总复习课上,我力图把一学期的内容串联起来,总结出本课程的两大出发点:“处处可微即为解析函数”与“可展开成收敛幂级数的函数”之间的等价性。阐明如何一步一步地建立理论,得到其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坚实地实现这一联系的桥梁。
一些老师配合实例讲到如何进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利用期中测验的机会做了一个尝试。我出了一份考题,让学生们拿回去自测。作为附加题,要求:自己评分,记录答题时间;简述答题体会,对前一阶段学习效果如实作一总结;如感觉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准备如何在后半程学习中改进?同时,欢迎对我的讲课提出建议。结果表明一些同学对这种自我评判方式还不太适应,还摆脱不了由他人评价自己的被动意识,缺乏自信,缺乏主动精神。另外,不少同学给我提了很有质量的建议,这些建议必将使我长期收益,我也从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学期中间,听课教师对我的实际课堂表现给了中肯、善意的批评建议,使我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在语言表述上不够简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时机上火候不到位等不足之处。我衷心地感谢这些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老师,他们的言行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的含义,这种针对性强的“ 《年 终 培 训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