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 >> 正文

浙江县域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浙江省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究其原因,通常被归结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先行。殊不知,这种先行正是通过县域经济的大力发展,特别是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得以实现。2000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占GDP比重已达71。
  从浙江省的实践看,县域经济有其重要的发展特点。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级区域范围内各种不同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经济活动的总称。县域经济的主要内涵是:在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划内,以县城经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调控的要求,根据县域条件和优势,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的综合经济体系。它处在城市和乡村、一次产业和二次产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直接承担着农村现代化的重任,形成了明显的发展轨迹,也展示了县域经济应有的发展内涵:
  民众经济:群众首创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发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县域经济处于社会经济的最基层,讲到底是广大民众的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浙江省县域经济能取得率先发展,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获得先发优势,与其说是来自于政府的较早地规划和积极引导,不如说得益于政府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较早地突破了对市场经济实践的各种限制。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许多奇迹是难以用经济学理论完全诠释的。嘉善县,地属于杭嘉湖平原,没有一片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中心和中转中心;海宁市,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既没有牧场,也没有什么畜牧业,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中心和批发中心。浙江省还有许多地方经济集散地和增长点的形成,也都类同。显然,这种现象不可能靠政府规划出来,也难以用经济学论证得出。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在市场经济中的创造、创新。其源动力在于有创造力的千百万广大民众,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为获取市场信息而翻墙参加广交会的飞跃集团的邱继宝,修鞋匠出生的正泰集团的南存辉,2000元钱和三只染缸起步的传化集团的徐冠巨等等,都是千百万勇于创业民众的杰出代表,也正是这样的广大民众开创着市场经济的先河。
  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县域经济就是民众经济,就是百姓经济。一是因为县域经济更直接地反映出它依赖于人民群众、寄生于百姓的基础性;二是因为县域经济基于历史、文化因素而具备的更浓的特定个性。以民为本,就是要善于发挥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赋予人民群众的自主观念。实际上,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民众经济,是人人都必须参与其中的经济。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微观主体的自主。从浙江实践看,许多县(市)的发展,都有一个实践先行,思想跟进;点上突破,全面推进的过程。而实践先行和点上突破作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正是群众的创举。政府从放任到保护,实际上是思想跟进、观念转变,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民营经济: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从经济所有制结构来看,县域经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国有经济较少,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少。而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垄断性行业,如金融、电力、电信、烟草等等,又都早已实行垂直管理体制,与县域经济关系不大。这一特点促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只能在国有经济的体制之外,走出一条民营经济之路。从总量上讲,县域经济必然是民营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也因此往往直接反映在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一些地方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收入高、老百姓富裕,在县一级来看,这个地方一定是民营经济活跃、非公有制比重较大。
  浙江省经济的活力在县域,县域经济的活力在民营经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浙江省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于浙江民营经济的先发和强大。据统计,1980~2001年,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约为24,而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则达到60,比全部工业增长速度高出36个百分点。当国有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以年均8的速度下降时,个体私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比重却以年均32.2的速度递增。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多年来,浙江省个体私营企业共吸纳了420多万劳动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并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和因势利导是分不开的。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浙江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就针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偏见,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尤其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搞“成份论”,在经营范围、组织形式、企业名称等方面,减少了对个私企业不必要的限制,在企业注册登记、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尽可能做到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民营经济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及市场链的形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竞争力在于“特色”的构架。以民营经济为主决定了县域企业在规模上只能是中小企业为主;根植于农村,决定了现代化的相对滞后。能否形成经济特色产业,并基于特色产业构建起市场链接体系,已经成为县域经济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浙江省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在于民营经济与专业市场互为依托,创造出来的小区域特色经济。截止2000年,浙江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348个,年成交额4023亿元,连续10年年成交额位居全国第一。依托专业市场,浙江省形成了成百上千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特色经济块,每个块状经济汇集了上千家大大小小的中小企业集群和生产加工链,呈现出“小区域,大发展”、“小规模,大辐射”、“小商品,大市场”、“小要素,大聚合”、“小产品,大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兴旺景象。这些企业集群的总产值占据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形成了独特的“浙江经济模式”。这些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为依托,或是产业催发市场,或是市场带动产业,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和工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的区域块状经济已经涉及制造、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正是经济发展坚持走特色之路,造就了浙江省一批经济强县(市)和经济强镇。
  农本经济: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县域经济,依托广大农村,农业、农民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就其本义来讲,也就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本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视角看,实质上是进行着农村社会的模式转换和重构,完成的是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过程;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看,实质上是进行着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完成的是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渡。农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载体,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主体,农民富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实质上是农本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加大实施科技兴农的力度,大力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必须加快培育非农产业,促进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必须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加快资本和生产的集聚,促进农村向城市化发展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开始就比较注重两手:一手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非农业发展;另一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经济的同时,近年来,效益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许多个体私营企业开始涉足农业,从事优高农业、生态农业的开发,1999年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个体私营企业户数比上年增长107.1,从业人员增长82.8;2000年又增长80.4、66.22。目前已纳入工商注册登记的种植、养殖经营户达5000余户。今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收购,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不少县(市)出现了“五千元田”、“万元田”(指一亩田的年收益)。这正是沿着农本经济思路,实施产业调整的结果。
  浙江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县(市)能充分认清本县县情,找准自己的发展之路。可以说,千差万别的县情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县情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浙江县域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07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经验交流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