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的调查报告
按照县政协关于“三农”问题调研课题的分工,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和供销社、农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共14人组成调研组,在3月中下旬深入到三合镇、青杠街道办事处、福禄镇实地调查,走访了6个种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听取了县农业局、供销社等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并组织部分委员到铜梁县学习,调查中召开了各种座谈会5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化服务机构健全。目前,农技、畜牧、农机、水产等机构,承担着对全县的农村种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农技包括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中心。乡镇机构改革后,农经、农技、林业、水土保持并入农技中心。全县有农技人员390人,其中街道(镇乡)在编人员364人,在岗人员259人。在岗人员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26%,36岁至49岁的占67%,50岁以上的占7%,结构年轻化;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84%,中专以下的占16%;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仅占17%。
畜牧设有县畜牧中心和1个畜牧兽医联站,乡镇建制调整前的2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职工312人,其中在职251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31%,35岁至45岁的占34%,45岁以上的占35%,结构趋于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66%,中专以下的占34%;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达83%。
农机体系,截止2003年6月底,镇乡农机站尚有在岗招聘干部24人,录用干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前70%的农机站成了“牌子站”、“空壳站”,余下的也主要经营油料和承揽零星金加工业务,承担新机具推广、提蓄水灌溉和农业机械维护工作的很少。
水产只有县水产站,在岗人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有职称的8人,但镇乡无1名专职水产员。
(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6个,其中县级8个,镇乡级19个,村级9个。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了以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等为代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延长和加粗了产业化链条,促进了农业板块经济带的建设。建立了城北蔬菜示范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范基地等13个科普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带动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建立农资超市10个。积极参与“两社两化”建设,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满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
(三)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建立了璧山农业信息网,并与相关农业网站实现了链接,全县各镇乡和龙头企业也设有信息网点;成立了中国农函大璧山分校,举办了蔬菜、果树、畜禽、种植等14个专业,各镇乡也相应建立了辅导站,对农村党员、干部、专业户、示范户进行了培训,为农业提供了产前服务。在产后服务上,支持和鼓励农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发展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按照“公司+农户或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三业茶叶有限公司、温氏集团等实体。全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了5176农户,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农户增加纯收入达314万元。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县级社会化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仍按工改时人员编制核算,以后按照增人不增资进行预算,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经费来支付人员工资现象。调查中了解到,畜牧在从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猪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时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镇乡(街道)社会化服务机构经费预算标准不统一,有全额、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经费紧张,工作正常运转困难,只有安排部分人员进行经营创收,三合、福禄农技中心有近40%的人员从事经营创收,削弱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经费的不足,职工待遇低,致使个别中心负责人频繁更换,调查中了解,在这次乡镇建制调整中,二级机构负责人竟争上岗,有镇乡竟无一人参与农技中心主任报名。
(二)服务队伍庞大,人才断层与知识老化严重。在镇乡农技中心反映尤为突出。一是人员臃肿、混岗现象突出。调查中统计,全县镇乡农技中心有在编人员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门的有105人,占总数的29%。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达47%,学农业技术专业的仅占14%,其余39%学农经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党校经济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识断层。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进修非农专业的达99.16%,导致了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据统计,全县有3个镇乡农技中心找不出1名专业农技人员,他们根本无法有效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三)服务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服务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进行。服务的层面只停留在镇乡级上,服务指导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发现,镇乡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未驻村下社,真正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接触的很少,农民得不到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管理体制不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118.html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化服务机构健全。目前,农技、畜牧、农机、水产等机构,承担着对全县的农村种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农技包括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中心。乡镇机构改革后,农经、农技、林业、水土保持并入农技中心。全县有农技人员390人,其中街道(镇乡)在编人员364人,在岗人员259人。在岗人员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26%,36岁至49岁的占67%,50岁以上的占7%,结构年轻化;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84%,中专以下的占16%;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仅占17%。
畜牧设有县畜牧中心和1个畜牧兽医联站,乡镇建制调整前的2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职工312人,其中在职251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占31%,35岁至45岁的占34%,45岁以上的占35%,结构趋于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专及其以上的占66%,中专以下的占34%;在技术职称上,有专业职称的达83%。
农机体系,截止2003年6月底,镇乡农机站尚有在岗招聘干部24人,录用干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前70%的农机站成了“牌子站”、“空壳站”,余下的也主要经营油料和承揽零星金加工业务,承担新机具推广、提蓄水灌溉和农业机械维护工作的很少。
水产只有县水产站,在岗人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有职称的8人,但镇乡无1名专职水产员。
(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6个,其中县级8个,镇乡级19个,村级9个。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了以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等为代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延长和加粗了产业化链条,促进了农业板块经济带的建设。建立了城北蔬菜示范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范基地等13个科普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带动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建立农资超市10个。积极参与“两社两化”建设,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满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
(三)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建立了璧山农业信息网,并与相关农业网站实现了链接,全县各镇乡和龙头企业也设有信息网点;成立了中国农函大璧山分校,举办了蔬菜、果树、畜禽、种植等14个专业,各镇乡也相应建立了辅导站,对农村党员、干部、专业户、示范户进行了培训,为农业提供了产前服务。在产后服务上,支持和鼓励农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发展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按照“公司+农户或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三业茶叶有限公司、温氏集团等实体。全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了5176农户,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农户增加纯收入达314万元。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县级社会化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仍按工改时人员编制核算,以后按照增人不增资进行预算,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经费来支付人员工资现象。调查中了解到,畜牧在从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猪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时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镇乡(街道)社会化服务机构经费预算标准不统一,有全额、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经费紧张,工作正常运转困难,只有安排部分人员进行经营创收,三合、福禄农技中心有近40%的人员从事经营创收,削弱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经费的不足,职工待遇低,致使个别中心负责人频繁更换,调查中了解,在这次乡镇建制调整中,二级机构负责人竟争上岗,有镇乡竟无一人参与农技中心主任报名。
(二)服务队伍庞大,人才断层与知识老化严重。在镇乡农技中心反映尤为突出。一是人员臃肿、混岗现象突出。调查中统计,全县镇乡农技中心有在编人员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门的有105人,占总数的29%。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达47%,学农业技术专业的仅占14%,其余39%学农经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党校经济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识断层。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进修非农专业的达99.16%,导致了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据统计,全县有3个镇乡农技中心找不出1名专业农技人员,他们根本无法有效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三)服务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服务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进行。服务的层面只停留在镇乡级上,服务指导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发现,镇乡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未驻村下社,真正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接触的很少,农民得不到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管理体制不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