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镇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一、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气候气象平乐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间1104小时,全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136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65m/s。
地形地貌平乐镇属浅丘型地貌,镇城内山、丘、坝兼有,各占三分之一,山势挺拔,丘陵起伏,境内最高海拔841m,最低海拔520m。
土壤平乐镇土质为黄壤土。酸性土壤占47%,中性土壤占19%,碱性土壤占34%。土地肥沃,最低土层厚0.5m以上。
水资源平乐镇地表水资源为穿镇而过的白沫江,多年最枯月流量为10m3s,丰水期流量为1000m3/s。地下水资源丰富,镇区内白沫江两岸为第四世纪冲积层,但夹有粘土及亚粘土和砾石层,水文地质情况较复杂。
植被平乐镇植被是较好的,2002年森林面积已达22250亩,森林覆盖率达45%。森林大部分分布在山坡上。主要树木有茨竹、楠竹、松树、柏树等,国家一二级树种有红豆木、香樟、楠木和柏果等。除14655亩耕地上是农作物植被外,其余(除5000亩山坡地被开垦外)土地上均生长着灌木和草本植物。因此平乐镇的植被覆盖率是比较高的。
动物由于平乐镇的植被良好,所以野生动物数量较多,野生动物种主要有野鸡、野兔、野鸭、野猪、蛇及成千上万的白鸽。无国家珍稀动物。动物主要生存在森林内。
农业生态平乐镇共有耕地面积14655亩,人均耕地0.76亩,其中田9605亩,地5050亩。种植传统农作物1万6千余亩(其中水稻7605亩,玉米4050亩,小麦4500亩),种植经济作物1万余亩(油菜6550亩,蔬菜1500亩,茶叶1500亩,西瓜1000亩)。副业主要是养殖生猪和鸡。
水土流失平乐镇由于植被良好,加之没有大型的土木工程修建,所以水土流失不严重,该区水土流失模数为2488t/km2·年,属轻度侵蚀。全年水土流失量在6万吨左右,水土流失面积约25km2,主要分布在耕地、森林未覆盖的山坡地上。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农作物的耕种和森林覆盖未达到要求。
生态系统多样性平乐镇主要的生态系统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
植物多样性平乐镇生长的植物主要有竹类、松树、柏树及红豆木、香樟、楠木、柏果、黄桷树等及其它灌木。
动物多样性平乐镇生存的动物有野鸡、野兔、野鸭、野猎、白鸽、蛇等。
二、环境保护情况
(一)生态保护:平乐镇严格执行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禁止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和采石现象发生,杜绝了人为破环生态系统的现象。
(二)固体废气物排放、噪声污染控制:平乐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很少,植被覆盖率又高,所以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建成区中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平乐镇因工业企业少,同时工业企业中产噪设备也几乎没有,所以建成区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但车流量不大,所以环境声学质量良好。
(三)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植被)保护较好,植被覆盖率已达95%,森林覆盖率也达到45%,水土流失不严重,属轻度侵蚀。人为破坏生态的现象基本杜绝。国家一二级珍稀植物保护完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较好。
(四)环境指标:除白沫江水质在枯水期个别指标超标外,环境空气、环境噪声质量均是比较好的。环境空气质量在城镇区达到二级,农村区域达到一级。环境噪声城镇区达到国家1类(夜晚)和2类(白天)标准,农村区域达到国家0类(夜晚)和1类(白天)标准。
(五)基础设施建设:①道路平乐镇道路发达,通外有土平路、卧夹路,距省道成雅路仅有9公里。镇区内村村通公路,各风景区、风景点也有公路相连。②住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满意标准(12m2)。③给排水给水厂和给排水管道有一定基础。④街道绿化普及率98%,人均工艺绿地面积为112m2。
三、目前存在困难
(一)经济环境:农业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传统农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种植面积过大;农副业欠发达,尤其养殖业发展力度不大;农产品加工业太少,也未上规模。第三产业开发力度不够,虽然有众多旅游资源存在,但来旅游观光的人太少;第三产业的从业种类太少。工业经济不强大。
(二)社会环境: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三种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①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不当。②风景区部分道路和乡村道路未硬化。③给水厂供水量偏小,城镇供水管道服务范围不够。污水采用边沟方式收集不恰当,排水管道远远不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白沫江水质影响较大。④公共设施(市场、商场、停车场、环卫设施、路灯、标语、广告牌)未规范化建设。⑤城区消防存在隐患。⑥历史文化遗迹未能维修和维护,有的甚至成危房,有的甚至即将消失。
(四)能源:城镇居民仍有80%的住户采用蜂窝煤作为能源、乡村农民仍有部分住户采用薪柴。
(五)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还要继续提高。
《我镇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130.html
气候气象平乐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间1104小时,全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136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65m/s。
地形地貌平乐镇属浅丘型地貌,镇城内山、丘、坝兼有,各占三分之一,山势挺拔,丘陵起伏,境内最高海拔841m,最低海拔520m。
土壤平乐镇土质为黄壤土。酸性土壤占47%,中性土壤占19%,碱性土壤占34%。土地肥沃,最低土层厚0.5m以上。
水资源平乐镇地表水资源为穿镇而过的白沫江,多年最枯月流量为10m3s,丰水期流量为1000m3/s。地下水资源丰富,镇区内白沫江两岸为第四世纪冲积层,但夹有粘土及亚粘土和砾石层,水文地质情况较复杂。
植被平乐镇植被是较好的,2002年森林面积已达22250亩,森林覆盖率达45%。森林大部分分布在山坡上。主要树木有茨竹、楠竹、松树、柏树等,国家一二级树种有红豆木、香樟、楠木和柏果等。除14655亩耕地上是农作物植被外,其余(除5000亩山坡地被开垦外)土地上均生长着灌木和草本植物。因此平乐镇的植被覆盖率是比较高的。
动物由于平乐镇的植被良好,所以野生动物数量较多,野生动物种主要有野鸡、野兔、野鸭、野猪、蛇及成千上万的白鸽。无国家珍稀动物。动物主要生存在森林内。
农业生态平乐镇共有耕地面积14655亩,人均耕地0.76亩,其中田9605亩,地5050亩。种植传统农作物1万6千余亩(其中水稻7605亩,玉米4050亩,小麦4500亩),种植经济作物1万余亩(油菜6550亩,蔬菜1500亩,茶叶1500亩,西瓜1000亩)。副业主要是养殖生猪和鸡。
水土流失平乐镇由于植被良好,加之没有大型的土木工程修建,所以水土流失不严重,该区水土流失模数为2488t/km2·年,属轻度侵蚀。全年水土流失量在6万吨左右,水土流失面积约25km2,主要分布在耕地、森林未覆盖的山坡地上。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农作物的耕种和森林覆盖未达到要求。
生态系统多样性平乐镇主要的生态系统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
植物多样性平乐镇生长的植物主要有竹类、松树、柏树及红豆木、香樟、楠木、柏果、黄桷树等及其它灌木。
动物多样性平乐镇生存的动物有野鸡、野兔、野鸭、野猎、白鸽、蛇等。
二、环境保护情况
(一)生态保护:平乐镇严格执行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禁止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和采石现象发生,杜绝了人为破环生态系统的现象。
(二)固体废气物排放、噪声污染控制:平乐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很少,植被覆盖率又高,所以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建成区中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平乐镇因工业企业少,同时工业企业中产噪设备也几乎没有,所以建成区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但车流量不大,所以环境声学质量良好。
(三)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植被)保护较好,植被覆盖率已达95%,森林覆盖率也达到45%,水土流失不严重,属轻度侵蚀。人为破坏生态的现象基本杜绝。国家一二级珍稀植物保护完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较好。
(四)环境指标:除白沫江水质在枯水期个别指标超标外,环境空气、环境噪声质量均是比较好的。环境空气质量在城镇区达到二级,农村区域达到一级。环境噪声城镇区达到国家1类(夜晚)和2类(白天)标准,农村区域达到国家0类(夜晚)和1类(白天)标准。
(五)基础设施建设:①道路平乐镇道路发达,通外有土平路、卧夹路,距省道成雅路仅有9公里。镇区内村村通公路,各风景区、风景点也有公路相连。②住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满意标准(12m2)。③给排水给水厂和给排水管道有一定基础。④街道绿化普及率98%,人均工艺绿地面积为112m2。
三、目前存在困难
(一)经济环境:农业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传统农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种植面积过大;农副业欠发达,尤其养殖业发展力度不大;农产品加工业太少,也未上规模。第三产业开发力度不够,虽然有众多旅游资源存在,但来旅游观光的人太少;第三产业的从业种类太少。工业经济不强大。
(二)社会环境: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三种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①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不当。②风景区部分道路和乡村道路未硬化。③给水厂供水量偏小,城镇供水管道服务范围不够。污水采用边沟方式收集不恰当,排水管道远远不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白沫江水质影响较大。④公共设施(市场、商场、停车场、环卫设施、路灯、标语、广告牌)未规范化建设。⑤城区消防存在隐患。⑥历史文化遗迹未能维修和维护,有的甚至成危房,有的甚至即将消失。
(四)能源:城镇居民仍有80%的住户采用蜂窝煤作为能源、乡村农民仍有部分住户采用薪柴。
(五)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还要继续提高。
《我镇生态环境保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