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全市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增收致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市妇联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走访了解、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当前农村妇女就地转移情况,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一次全面、详细的调查。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加工业是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培植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四大产业”和小五金、鞋业、玩具、皮件“四小商品”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全市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当上工人,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据调查,高密市现有的167965名妇女劳动力中,从事加工业就地转移的就有65843人。 (二)已婚妇女是就地转移的主要群体。农村已婚妇女由于受家庭、土地等方面的限制,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把土地经营好,很难有精力进城打工,而在本镇、本村就地转移特别适合她们。目前,高密市就地转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中,已婚妇女占95%,其中,25-30岁的17448人,30-45岁的28935人,45岁以上的15826人。 (三)“企业+加工点+农户”是就地转移的有效模式。调查发现,全市镇村现有加工企业416家,加工点2558个,加工户有加工人员至少4人的15255户。孚日集团在大牟家、双羊、柴沟、注沟等六处边远镇设立加工厂,就地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可转移妇女劳动力4500多人,形成了“企业+加工点”的模式;高密市彤洲玩具厂,在农村设立了30个玩具加工点,加工工序“下放”到1100名妇女手中,农村妇女不出家门每天就能挣30—40元钱,是典型的“加工点+农户”模式。像呼家庄镇安家屯村现有加工点2个,全村从事玩具加工的妇女120余人,有效地带动了全村妇女增收致富。 (四)“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是就地转移的重要手段。目前,高密市已有133名妇代会主任担任加工点的联系人,成为了加工企业的“业务员、技术员、服务员”。“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三位一体的格局,有力地发挥了妇女组织的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加工业中来。柴沟镇吊庄村妇代会主任张玉梅,除干好村里的工作外,还组织带领妇女加工鞋料,负责向70名妇女供货,每个妇女每月能挣600元,她自己年收入也在5万元以上;双羊镇郑公二村妇代会主任于玉欣,担任玩具加工厂负责人,带领周围村庄200多名妇女加工玩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群众威信都大大提高,村里的育龄妇女多数在加工厂上班,计划生育工作也不用再走门窜户,在加工点上就能完成计划生育组织、宣传等任务。 (五)宣传教育是加快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重要措施。当前,传统的就业观念还不同程度制约着部分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认为妇女种好责任田、照顾好家是本份,不愿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阻碍了女性走出家门寻求致富的路子。为此,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典型带动是鼓励农村妇女创业增收的有效动力。大牟家镇妇联成立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事迹宣讲团,靠致富带头人言传身教,增强了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意识。现在全镇有100多名农村妇女到孚日集团在该镇设的加工厂上班。 二、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在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但乡镇一级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场所少,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等问题,致使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加工点分布不平衡,存在着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仁和、夏庄、李家营等镇的企业存在着招工难问题,而阚家、康庄、注沟、双羊等镇尚有大量的妇女劳动力需要就地转移。调查统计,全市需就地转移的妇女有24293人,其中,25-30岁的4118人,30-45岁的11233人,45岁以上的8942人。 (二)加工企业在全市覆盖面较小。近几年,高密市工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广大农村仍存在着加工企业覆盖面小、覆盖点不全的问题。据调查问卷统计,目前,全市尚需设加工企业99家,需设加工点479个,希望从事工艺品加工16868人,鞋帽制作8696人,制衣6224人;在工作模式上,希望在镇区企业上班的10773人,在村加工点干的10389人,在家干加工的16990人。由此可见,到镇村企业打工或在“家庭工厂”、“炕头车间”从事手工加工成为农村妇女的最大愿望。 (三)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小,与加工户关系不稳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加工企业少,大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单纯靠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没有自行销售能力的小企业,受市场的冲击很大,致使加工户不是经常加班加点就是没活干,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信誉,制约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削弱了加工户的经济收入。 (四)农村妇女的观念与规范化管理不接轨。调查显示,年轻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村妇女大批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较自由散漫,家务拖累严重,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导致生产难以正常运营。李家营镇某玩具加工厂,能用工人100人,但只能招到40人干活,并且由于这些工人素质较低,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淡薄,难以管理,造成了用工难与难招工的矛盾。 (五)企业同工不同酬,影响工人积极性。企业到镇(街)设立加工厂,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这种加工模式的运行,出现了“镇党委、政府大力招工,而工人却大量流失”的问题。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是加工厂的工人与企业总厂的工人在工资、福利待遇、签 《关于对全市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增收致富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1702.html
一、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加工业是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培植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四大产业”和小五金、鞋业、玩具、皮件“四小商品”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全市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当上工人,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据调查,高密市现有的167965名妇女劳动力中,从事加工业就地转移的就有65843人。 (二)已婚妇女是就地转移的主要群体。农村已婚妇女由于受家庭、土地等方面的限制,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把土地经营好,很难有精力进城打工,而在本镇、本村就地转移特别适合她们。目前,高密市就地转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中,已婚妇女占95%,其中,25-30岁的17448人,30-45岁的28935人,45岁以上的15826人。 (三)“企业+加工点+农户”是就地转移的有效模式。调查发现,全市镇村现有加工企业416家,加工点2558个,加工户有加工人员至少4人的15255户。孚日集团在大牟家、双羊、柴沟、注沟等六处边远镇设立加工厂,就地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可转移妇女劳动力4500多人,形成了“企业+加工点”的模式;高密市彤洲玩具厂,在农村设立了30个玩具加工点,加工工序“下放”到1100名妇女手中,农村妇女不出家门每天就能挣30—40元钱,是典型的“加工点+农户”模式。像呼家庄镇安家屯村现有加工点2个,全村从事玩具加工的妇女120余人,有效地带动了全村妇女增收致富。 (四)“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是就地转移的重要手段。目前,高密市已有133名妇代会主任担任加工点的联系人,成为了加工企业的“业务员、技术员、服务员”。“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三位一体的格局,有力地发挥了妇女组织的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加工业中来。柴沟镇吊庄村妇代会主任张玉梅,除干好村里的工作外,还组织带领妇女加工鞋料,负责向70名妇女供货,每个妇女每月能挣600元,她自己年收入也在5万元以上;双羊镇郑公二村妇代会主任于玉欣,担任玩具加工厂负责人,带领周围村庄200多名妇女加工玩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群众威信都大大提高,村里的育龄妇女多数在加工厂上班,计划生育工作也不用再走门窜户,在加工点上就能完成计划生育组织、宣传等任务。 (五)宣传教育是加快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重要措施。当前,传统的就业观念还不同程度制约着部分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认为妇女种好责任田、照顾好家是本份,不愿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阻碍了女性走出家门寻求致富的路子。为此,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典型带动是鼓励农村妇女创业增收的有效动力。大牟家镇妇联成立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事迹宣讲团,靠致富带头人言传身教,增强了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意识。现在全镇有100多名农村妇女到孚日集团在该镇设的加工厂上班。 二、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在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但乡镇一级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场所少,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等问题,致使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加工点分布不平衡,存在着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仁和、夏庄、李家营等镇的企业存在着招工难问题,而阚家、康庄、注沟、双羊等镇尚有大量的妇女劳动力需要就地转移。调查统计,全市需就地转移的妇女有24293人,其中,25-30岁的4118人,30-45岁的11233人,45岁以上的8942人。 (二)加工企业在全市覆盖面较小。近几年,高密市工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广大农村仍存在着加工企业覆盖面小、覆盖点不全的问题。据调查问卷统计,目前,全市尚需设加工企业99家,需设加工点479个,希望从事工艺品加工16868人,鞋帽制作8696人,制衣6224人;在工作模式上,希望在镇区企业上班的10773人,在村加工点干的10389人,在家干加工的16990人。由此可见,到镇村企业打工或在“家庭工厂”、“炕头车间”从事手工加工成为农村妇女的最大愿望。 (三)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小,与加工户关系不稳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加工企业少,大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单纯靠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没有自行销售能力的小企业,受市场的冲击很大,致使加工户不是经常加班加点就是没活干,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信誉,制约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削弱了加工户的经济收入。 (四)农村妇女的观念与规范化管理不接轨。调查显示,年轻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村妇女大批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较自由散漫,家务拖累严重,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导致生产难以正常运营。李家营镇某玩具加工厂,能用工人100人,但只能招到40人干活,并且由于这些工人素质较低,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淡薄,难以管理,造成了用工难与难招工的矛盾。 (五)企业同工不同酬,影响工人积极性。企业到镇(街)设立加工厂,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这种加工模式的运行,出现了“镇党委、政府大力招工,而工人却大量流失”的问题。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是加工厂的工人与企业总厂的工人在工资、福利待遇、签 《关于对全市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增收致富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