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论文-创业意识与创造财富
念,它需要创业者能够用铁的意志把理想变成铁的事实。纵观中外古今史实,凡获得巨大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性格是既有对事业、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又有那么一股干一番事业的志向。如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原先是一个修鞋匠,300元起家办厂制造缝纫机,现在成为缝纫机
制造大王,销售额达15亿元,上缴利税1?55亿元,创汇额为6370万美元。当初,他拿着自己的产品要求参加“广交会”,遭到一片嘲笑,他就从下水道钻进去,被抓住后更是备受奚落。后来,他到深圳罗湖口岸,给一位香港
老太太500元,让她捎来一本香港电话本,然后逐个打电话联系代销商,逐步打开销路。他开始只是修皮鞋,后来造出了缝纫机。在他坚定的目标支持下,他把高新技术用在缝纫机上,他的产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还雇用了200名外国人为他推销缝纫机。再如杭州的传化集团从一口水缸起家,用16年时间发展成集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和物流商贸四大核心产业的现代企业集团。还有如万向集团以“奋斗十年添个零”为目标实现日创利润每10年增长10倍。他们的成功,凭的就是这样一股对远大目标不懈的追求。
创业毅力还体现为一种韧劲,它需要创业者能够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对于
创业的艰辛,浙江民营经济“黑马”、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亲自作词的厂歌《我清楚》体现得最为生动:“人在旅途/谁知道前方有多少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眼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浙江人经商致富靠的就是艰苦创业、不怕困难的韧劲拼搏精神。他们“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浙江的第一代商人就是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一双空手下开始创业的,就是靠着吃苦节俭打拼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人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人自为战、户自为战、村自为战,一些原本是修鞋打铁、缝衣摆摊的普通劳动者,成长为著名的企业家;一些原本是以小取胜、以量取胜、以薄利多销取胜的小商品和小市场,成了国内名牌、世界知名。打败日韩打火机厂家的温州大虎打火机厂厂长周大虎,1992年用爱人下岗买断金5000元,从家庭作坊干起,在租来的无窗户、无烟囱、无厕所、无洗澡间的小阁楼里苦干5年,成就了世界品牌,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占全球的80%。温州的老板们也大多从事第一线生产。为了创业的成功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肯干。
总之,创业的成就都是与坚定的信念、惊人的胆略、艰辛的拼打分不开的。要创业就必须多吃苦,多流汗,多冒风险。只有像浙江人那样敢追求、敢冒险、肯吃苦,永不言败、永不满足、百折不挠,才能获得创业成功的喜悦。
三、冒险拼搏的无畏精神
黑格尔认为,人们往往需要生命的冒险和拼搏才能确立自我意识的真实性。创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敢冒风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敢冒风险、勇于拼搏需要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不过是“从头再来”
的胆略。人们说市场如战场,足以说明市场竞争的激烈。纵观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们所走过的路,无不是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无不是从反复的失败中奋起的曲折道路。温州人为了创业是付出全部身心、不惜倾家荡产。据有关调查了解,温州人赚了钱以后,就想找项目,只要这个项目有50%以上的把握,
他就会投资。他们有10万元,绝不会只用5万,留5万备急,他不仅把10万全投进去而且还借款。温州人在投资上的大胆“冲动”便是一种创业的胆略。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胆略,所以他们在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今我们学浙江,搞创业,就不能没有这种胆略。
敢冒风险、勇于拼搏需要那种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勇气。到外地去寻找生存空间,勇敢地“走出去”,这是实现经营国际化、信息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提高企业国际化融资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创业者取得重大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浙江人最重要的成功创业经验之一。浙江省虽地处
沿海,但经济发展条件并不优越,全省“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面积0?55亩,温州、宁波地区只有0?3亩,自然资源贫乏。他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生活,勇敢地走出家园到外地去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之初,他们“跑单帮”似地背着大包走南闯北上门推销,说得难听一点,不啻于“拿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忍受多少白眼揶揄不说,光说在举目无亲的环境下起早贪黑、赶车问路之苦就非常人难以承受。而浙江人正是藉以这股走遍天下的闯荡精神,先人一拍完成了原始积累,闯出了天下,闯出了名闻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宁波服装城、绍兴轻纺城、永嘉电器城、温州小商品市场等等。记得若干年前民间就流传一句话,说“全国各地3个上门推销商中,必定有一个是浙江人”。在上海,在沪浙军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不仅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做着“你发展,我发财”的生意。据温州市统计局统计,目前,温州的总人口为750万,在温州外经营的温州人约达200万人,其中跨出国门的有50多万人。也就是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论文-创业意识与创造财富(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2046.html
制造大王,销售额达15亿元,上缴利税1?55亿元,创汇额为6370万美元。当初,他拿着自己的产品要求参加“广交会”,遭到一片嘲笑,他就从下水道钻进去,被抓住后更是备受奚落。后来,他到深圳罗湖口岸,给一位香港
老太太500元,让她捎来一本香港电话本,然后逐个打电话联系代销商,逐步打开销路。他开始只是修皮鞋,后来造出了缝纫机。在他坚定的目标支持下,他把高新技术用在缝纫机上,他的产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还雇用了200名外国人为他推销缝纫机。再如杭州的传化集团从一口水缸起家,用16年时间发展成集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和物流商贸四大核心产业的现代企业集团。还有如万向集团以“奋斗十年添个零”为目标实现日创利润每10年增长10倍。他们的成功,凭的就是这样一股对远大目标不懈的追求。
创业毅力还体现为一种韧劲,它需要创业者能够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对于
创业的艰辛,浙江民营经济“黑马”、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亲自作词的厂歌《我清楚》体现得最为生动:“人在旅途/谁知道前方有多少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眼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浙江人经商致富靠的就是艰苦创业、不怕困难的韧劲拼搏精神。他们“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浙江的第一代商人就是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一双空手下开始创业的,就是靠着吃苦节俭打拼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人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人自为战、户自为战、村自为战,一些原本是修鞋打铁、缝衣摆摊的普通劳动者,成长为著名的企业家;一些原本是以小取胜、以量取胜、以薄利多销取胜的小商品和小市场,成了国内名牌、世界知名。打败日韩打火机厂家的温州大虎打火机厂厂长周大虎,1992年用爱人下岗买断金5000元,从家庭作坊干起,在租来的无窗户、无烟囱、无厕所、无洗澡间的小阁楼里苦干5年,成就了世界品牌,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占全球的80%。温州的老板们也大多从事第一线生产。为了创业的成功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肯干。
总之,创业的成就都是与坚定的信念、惊人的胆略、艰辛的拼打分不开的。要创业就必须多吃苦,多流汗,多冒风险。只有像浙江人那样敢追求、敢冒险、肯吃苦,永不言败、永不满足、百折不挠,才能获得创业成功的喜悦。
三、冒险拼搏的无畏精神
黑格尔认为,人们往往需要生命的冒险和拼搏才能确立自我意识的真实性。创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敢冒风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敢冒风险、勇于拼搏需要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不过是“从头再来”
的胆略。人们说市场如战场,足以说明市场竞争的激烈。纵观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们所走过的路,无不是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无不是从反复的失败中奋起的曲折道路。温州人为了创业是付出全部身心、不惜倾家荡产。据有关调查了解,温州人赚了钱以后,就想找项目,只要这个项目有50%以上的把握,
他就会投资。他们有10万元,绝不会只用5万,留5万备急,他不仅把10万全投进去而且还借款。温州人在投资上的大胆“冲动”便是一种创业的胆略。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胆略,所以他们在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今我们学浙江,搞创业,就不能没有这种胆略。
敢冒风险、勇于拼搏需要那种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勇气。到外地去寻找生存空间,勇敢地“走出去”,这是实现经营国际化、信息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提高企业国际化融资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创业者取得重大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浙江人最重要的成功创业经验之一。浙江省虽地处
沿海,但经济发展条件并不优越,全省“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面积0?55亩,温州、宁波地区只有0?3亩,自然资源贫乏。他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生活,勇敢地走出家园到外地去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之初,他们“跑单帮”似地背着大包走南闯北上门推销,说得难听一点,不啻于“拿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忍受多少白眼揶揄不说,光说在举目无亲的环境下起早贪黑、赶车问路之苦就非常人难以承受。而浙江人正是藉以这股走遍天下的闯荡精神,先人一拍完成了原始积累,闯出了天下,闯出了名闻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宁波服装城、绍兴轻纺城、永嘉电器城、温州小商品市场等等。记得若干年前民间就流传一句话,说“全国各地3个上门推销商中,必定有一个是浙江人”。在上海,在沪浙军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不仅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做着“你发展,我发财”的生意。据温州市统计局统计,目前,温州的总人口为750万,在温州外经营的温州人约达200万人,其中跨出国门的有50多万人。也就是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论文-创业意识与创造财富(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