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务经济的调查报告
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及领导讲话。二是组织领导参观考察。县委书记**亲自带领主管领导、有关部门和乡镇领导去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劳务基地考察访问。三是搞好调查总结典型。全县总结了一大批典型,在**镇召开劳务输出现场推进会,推动全县发展劳务经济。四是召开劳务经济工作会,表彰先进,带动中间,推动落后。今年2月20日,全县召开了劳务经济工作电视会议,在全县500个自然屯,建立1500多个分会场,3万多干部群众参加会议。五是通过算劳动力转移收入帐,看发展劳务经济重大意义。通过上述方法,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劳务输出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真正把劳务经济当成产业抓。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工作思路,实现“三个转变”:由抓土地产出率向同时抓劳动生产率转变,由抓自然资源开发向同时抓劳动力资源开发转变,由抓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向抓农村就业结构调整转变。真正把劳务经济列入了日程,纳入总体规划,强化措施,各级干部不仅重视在思想上,而且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分解在责任上,体现在效益上,树立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富民,抓发展的思想。工作中与经济工作齐抓共管,并举并重。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在农民中程度不同,存在温饱既安不愿走,老守田园不想走,怕担风险、无技术不敢走的问题。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打工不是正经人干的,女孩子怕出去学坏。特别是“一免两补”和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对出外打工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有回流现象。县乡党政领导根据上述思想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加大了宣传力度,调动了出劳务的积极性。一是组织宣传队、报告团深入全县500个自然屯,巡回宣传发动,大张旗鼓宣传。二是县乡召开工作会议,总结表彰大会,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三是通过新闻谋体跟踪采访报导外出务工的**农民,先后制作了《离土创业**人》、《走出一步天地宽》、《务工典型精粹》等电视专题片,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并多次被省市电视台采用。四是组织在外打工成功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春节期间组织打工者深入村屯宣讲,针对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宣传。五是坚持先宜后难分类发动的方法。对一些容易发动的户采取宣传发动和干部包屯、入户工作就可以发动出去,对那些无技能没门路,身体弱、岁数大、头脑差和一些懒散户迟迟走不出去的,由乡村干部包户逐人发动。如**村等采取此办法发动出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六是制定宣传优惠政策。县委专门制定出台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证照办理、生产生活帮助,回乡创业等12个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从而调动各级干部和务工人员积极性。七是帮助农民算好三比帐:一算收入帐,通过对种地与务工收入对比、投入对比、风险对比,使农民认同认可;二算政策帐,种地有政策,打工也有政策,使其解除后顾之忧;三算效益帐,让农民知道劳务输出既富百姓、又富财政、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有甜头、又有奔头、挣回的是收入、改变的是身份、转换的是观念,影响的是几代人。从而树立起要想富出劳务思想,推进了思想解放,营造了外出打工光荣的氛围。
(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落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它既影响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又影响土地流转的速度。为此,县里在五个方面抓了培训工作。一是抓阵地培训,二是抓岗前培训,三是抓岗位培训,四是抓职业培训,五是抓订单培训,六是抓源头培训。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电大站等九所培训学校合为一所,成立了**县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去年,该校培训农民工7401人,其中技能性培训3001人,引导性培训2400人。由于县乡、村层层动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所以输出劳动力比较稳定,固定人数较多。据全县10个重点村劳务输出调查统计,转移时间在三年以上的占输出人数的42.14%,其中固定人数占长期输出人数的92.17%,提高了农民工的实际效益。
(四)加强基地建设,搞好管理服务。劳务输出最初是农民自发转移,散兵作战,领导自流,无人管,服务滞后。针对上述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各战线分管领导和各部门、各乡村都把辟建劳务基地,实现规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对接选基地,利用能人创基地,轮流驻在抓基地,网上洽谈建基地,把用工单位请到县、乡进行用工对接建基地,利用中介组织,劳务经济人搞对接,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搞对接,利用驻外机构搞对接等形式,千方百计抓好基地建设。全县已在北京、上海、大连、天津、俄罗斯、日本等建立劳务基地398个,有60%的劳动力都是通过劳务基地转移出去的。同时加强对基地管理和服务。确定专人,成立劳务输出联络组织。一是对民工进行安全、法律知识及生活常识教育。二是负责务工人员工作联络,依法签定用工劳务合同。三是保障劳务人员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是搜集和掌握劳务信息及时向家乡传送。如**乡**村在大连**集团建立劳务基地。由村长**亲自带队出去务工,做到“六统一”、“四满意”。六统一即:统一动员组织;统一办理相关证件;统一座车到用工单位;统一协调签订用工合同;统一结算务工工资;统一化解矛盾纠纷,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四满意既:各级领导满意;用工单位满意;务工人员满意;务工人员家属满意。
(五)利用能人,发挥示范引带作用。各级领导坚持多输趋动,千方百计活化 《关于劳务经济的调查报告(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2235.html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在农民中程度不同,存在温饱既安不愿走,老守田园不想走,怕担风险、无技术不敢走的问题。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打工不是正经人干的,女孩子怕出去学坏。特别是“一免两补”和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对出外打工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有回流现象。县乡党政领导根据上述思想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加大了宣传力度,调动了出劳务的积极性。一是组织宣传队、报告团深入全县500个自然屯,巡回宣传发动,大张旗鼓宣传。二是县乡召开工作会议,总结表彰大会,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三是通过新闻谋体跟踪采访报导外出务工的**农民,先后制作了《离土创业**人》、《走出一步天地宽》、《务工典型精粹》等电视专题片,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并多次被省市电视台采用。四是组织在外打工成功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春节期间组织打工者深入村屯宣讲,针对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宣传。五是坚持先宜后难分类发动的方法。对一些容易发动的户采取宣传发动和干部包屯、入户工作就可以发动出去,对那些无技能没门路,身体弱、岁数大、头脑差和一些懒散户迟迟走不出去的,由乡村干部包户逐人发动。如**村等采取此办法发动出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六是制定宣传优惠政策。县委专门制定出台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证照办理、生产生活帮助,回乡创业等12个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从而调动各级干部和务工人员积极性。七是帮助农民算好三比帐:一算收入帐,通过对种地与务工收入对比、投入对比、风险对比,使农民认同认可;二算政策帐,种地有政策,打工也有政策,使其解除后顾之忧;三算效益帐,让农民知道劳务输出既富百姓、又富财政、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有甜头、又有奔头、挣回的是收入、改变的是身份、转换的是观念,影响的是几代人。从而树立起要想富出劳务思想,推进了思想解放,营造了外出打工光荣的氛围。
(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落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它既影响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又影响土地流转的速度。为此,县里在五个方面抓了培训工作。一是抓阵地培训,二是抓岗前培训,三是抓岗位培训,四是抓职业培训,五是抓订单培训,六是抓源头培训。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电大站等九所培训学校合为一所,成立了**县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去年,该校培训农民工7401人,其中技能性培训3001人,引导性培训2400人。由于县乡、村层层动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所以输出劳动力比较稳定,固定人数较多。据全县10个重点村劳务输出调查统计,转移时间在三年以上的占输出人数的42.14%,其中固定人数占长期输出人数的92.17%,提高了农民工的实际效益。
(四)加强基地建设,搞好管理服务。劳务输出最初是农民自发转移,散兵作战,领导自流,无人管,服务滞后。针对上述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各战线分管领导和各部门、各乡村都把辟建劳务基地,实现规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对接选基地,利用能人创基地,轮流驻在抓基地,网上洽谈建基地,把用工单位请到县、乡进行用工对接建基地,利用中介组织,劳务经济人搞对接,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搞对接,利用驻外机构搞对接等形式,千方百计抓好基地建设。全县已在北京、上海、大连、天津、俄罗斯、日本等建立劳务基地398个,有60%的劳动力都是通过劳务基地转移出去的。同时加强对基地管理和服务。确定专人,成立劳务输出联络组织。一是对民工进行安全、法律知识及生活常识教育。二是负责务工人员工作联络,依法签定用工劳务合同。三是保障劳务人员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是搜集和掌握劳务信息及时向家乡传送。如**乡**村在大连**集团建立劳务基地。由村长**亲自带队出去务工,做到“六统一”、“四满意”。六统一即:统一动员组织;统一办理相关证件;统一座车到用工单位;统一协调签订用工合同;统一结算务工工资;统一化解矛盾纠纷,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四满意既:各级领导满意;用工单位满意;务工人员满意;务工人员家属满意。
(五)利用能人,发挥示范引带作用。各级领导坚持多输趋动,千方百计活化 《关于劳务经济的调查报告(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