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的调查报告
遵照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省政府研究室的安排,我们省扶贫办调研组,于元月十七日赴**县,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了解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的现状与基础
**县是一个集老、山、库、边、贫于一体的县。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版图面积2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山林面积220万亩。全县辖7镇5乡4个国营林场,411个行政村,60万人。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3.7亿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同比增加157元。该县既是全国知名的老区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和“小水电百强县(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传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
[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fanwen.oyaya.net-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
(1)特色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按照“县抓经济带,乡抓万亩村,村抓千亩园,户抓万亩田”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已建成板栗、桑蚕、甜柿等多种经济基地102万亩。名贵药材生产形成气候,其中茯苓常年产量150万公斤。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00家,并引进了山东绿润、辽宁君澳、宁波佳佳等全国知名企业来县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农业格局。以板栗、桑蚕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财政收入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
(2)县域工业初具规模。该县通过自主创业和开放引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丝棉织造、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小水电、汽车配件”六大系列为重点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县已建成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12家上交税金过百万元的企业,培植和开发了一些当地的知名品牌和名特优产品。以民营化为取向的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全县139户国有企业进入改制程序的达98%,民营改革和招商引资增强了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3)旅游开发方兴未艾。该县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全省著名景区71个,被湖北省列为八大景区和十条黄金旅游路线之一。近五年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和效益初步显现。
(4)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出境公路等级化、主干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普及化、景区公路网络化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依山傍水的特色山城和生态农村”的思路实施,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全县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数字移动通讯、宽带,建成了邮政处理中心、大别山信息港,移动电话乡乡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5%。全县修建水库188座,总库容量达3.47亿立方米,修引水渠1600公里,旱涝保收面积达14.2万亩。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推广蓬勃发展。从1999年起,该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同步发展。人口出生率8.6‰,计划生育工作达标。环境保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6)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通过“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调查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他们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以建设“生态文明垸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生态文明垸落”示范点50多个,正在建设的自然村落600多个,新修乡村公路280公里,新增电视和通信用户1万余门,开发小林园面积30万亩,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邓道坤同志到**考察,看了这里的“生态文明垸落”后称赞说:“小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因势利导,形成创建共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县根据农民致富后求美求乐的愿望,提出了结合发展经济,建设“文明垸落”的思路,并付诸实施。进入新的世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3243.html
一、目前的现状与基础
**县是一个集老、山、库、边、贫于一体的县。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版图面积2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山林面积220万亩。全县辖7镇5乡4个国营林场,411个行政村,60万人。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3.7亿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同比增加157元。该县既是全国知名的老区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和“小水电百强县(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传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
[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fanwen.oyaya.net-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
(1)特色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按照“县抓经济带,乡抓万亩村,村抓千亩园,户抓万亩田”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已建成板栗、桑蚕、甜柿等多种经济基地102万亩。名贵药材生产形成气候,其中茯苓常年产量150万公斤。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00家,并引进了山东绿润、辽宁君澳、宁波佳佳等全国知名企业来县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农业格局。以板栗、桑蚕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财政收入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
(2)县域工业初具规模。该县通过自主创业和开放引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丝棉织造、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小水电、汽车配件”六大系列为重点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县已建成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12家上交税金过百万元的企业,培植和开发了一些当地的知名品牌和名特优产品。以民营化为取向的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全县139户国有企业进入改制程序的达98%,民营改革和招商引资增强了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3)旅游开发方兴未艾。该县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全省著名景区71个,被湖北省列为八大景区和十条黄金旅游路线之一。近五年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和效益初步显现。
(4)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出境公路等级化、主干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普及化、景区公路网络化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依山傍水的特色山城和生态农村”的思路实施,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全县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数字移动通讯、宽带,建成了邮政处理中心、大别山信息港,移动电话乡乡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5%。全县修建水库188座,总库容量达3.47亿立方米,修引水渠1600公里,旱涝保收面积达14.2万亩。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推广蓬勃发展。从1999年起,该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同步发展。人口出生率8.6‰,计划生育工作达标。环境保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6)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通过“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调查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他们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以建设“生态文明垸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生态文明垸落”示范点50多个,正在建设的自然村落600多个,新修乡村公路280公里,新增电视和通信用户1万余门,开发小林园面积30万亩,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邓道坤同志到**考察,看了这里的“生态文明垸落”后称赞说:“小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因势利导,形成创建共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县根据农民致富后求美求乐的愿望,提出了结合发展经济,建设“文明垸落”的思路,并付诸实施。进入新的世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