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镇地处思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有总面积89.7平方公里,农村有80.7平方公里;有总耕地面积15100亩,其中田10250亩,土4850亩,城区总面积为9平方公里;2004年末有总户数15356户,63394人,其中农业人口28336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乡镇,2004年经普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874人。
近年来,我镇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坚持以“政府引导、培训基地市化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离土离乡,向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对我镇这种传统农业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讲,这种离土离乡、向外输出的转移方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便捷的途径。二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相对于向外输出,依靠发展本地经济,扩大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有效降低外出务工的成本,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我镇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在我镇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2004年来,我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4800余人,就地安置1200余人,转移人口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0%。2004年全镇劳务总收入约4000万元,劳务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2%。
一、 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办公,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级有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我镇制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全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转载自凹丫丫范文网-http://www.wmxz.cn]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本文转载自凹丫丫范文网-http://www.wmxz.cn]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我镇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2004年我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1350人,2005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期, 培训人数916人,向海南五指山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组织劳务输出13人,向深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24人。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我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城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目前,我镇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居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
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转移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推动、亲朋好友带动、自己积极出动的共同作用下,外出务工人数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时间明显减少,农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本文转载自凹丫丫范文网-http://www.wmxz.cn]
(一)从内部结构看:2004年我镇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0%,比2003年的71%上升了9个百分点,我镇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由2003年5450余人增加到2004年的6000余人,增加了550余人,2004年我镇有65%的农民家庭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2002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二)从收入效果看:2004年我镇农民劳务收入人均约660元,比上年的600元增加60元,增长9%;农民劳务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32%。也就是说每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就有32元来自在外务工。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已经凸显。
(三) 《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3337.html
近年来,我镇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坚持以“政府引导、培训基地市化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离土离乡,向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对我镇这种传统农业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讲,这种离土离乡、向外输出的转移方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便捷的途径。二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相对于向外输出,依靠发展本地经济,扩大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有效降低外出务工的成本,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我镇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在我镇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2004年来,我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4800余人,就地安置1200余人,转移人口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0%。2004年全镇劳务总收入约4000万元,劳务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2%。
一、 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办公,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级有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我镇制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全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转载自凹丫丫范文网-http://www.wmxz.cn]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本文转载自凹丫丫范文网-http://www.wmxz.cn]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我镇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2004年我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1350人,2005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期, 培训人数916人,向海南五指山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组织劳务输出13人,向深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24人。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我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城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目前,我镇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居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
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转移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推动、亲朋好友带动、自己积极出动的共同作用下,外出务工人数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时间明显减少,农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本文转载自凹丫丫范文网-http://www.wmxz.cn]
(一)从内部结构看:2004年我镇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0%,比2003年的71%上升了9个百分点,我镇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由2003年5450余人增加到2004年的6000余人,增加了550余人,2004年我镇有65%的农民家庭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2002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二)从收入效果看:2004年我镇农民劳务收入人均约660元,比上年的600元增加60元,增长9%;农民劳务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32%。也就是说每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就有32元来自在外务工。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已经凸显。
(三) 《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