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赴苏州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2012年11月19日)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开拓思路,凝聚力量,11月11日至14日,我区由 带队,组织各镇、区直部门和驻区单位科级以上干部70多人,赴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和苏州高新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苏州加快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措施。考察采取实地参观、座谈交流、对口访谈、开会总结等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团一行于11月12日上午观摩了相城区的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相城区御窑社区和漕湖社区,了解了在拆迁安置方面的有关情况,之后与相城经济开发区管委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开发区配套建设、产业发展、拆迁安置等方面的情况。下午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与园区管委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园区规划、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行政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情况,随后我区各部门人员与苏州工业园区对口部门人员进行了单独深入交流,之后实地参观了苏州生物纳米园、金鸡湖金融商贸区,了解了园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显著成就。11月13日观摩了苏州高新区的园区发展情况,并实地参观了苏州镇湖刺绣博物馆和太湖生态湿地公园,了解了苏州在发展传统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做法。当日下午, 召集各镇、区直部门、驻区单位负责人召开了会议,总结了苏州发展的经验,并要求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谈论苏州发展经验,确保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坚持以人为师、以人为鉴,对比苏州各开发区,查找我区的不足和差距;要积极开拓思路,创新办法,探索适合我区发展的路径;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工作考核,确保学习成果。
二、考察开发区的概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行政辖区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常住人口70万。建区18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左右。2008年创造了GDP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四个超千亿”的成绩。(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58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4.3亿元,利用外资19.35亿美元,进出口总值770亿美元。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占苏州15%左右的经济总量,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二)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辖澄阳产业园、苏相合作区、北桥街道三大板块,总面积9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3万,外来人口9.53万。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83.6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1.66亿元。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兴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14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6亿美元,引进内资企业800家,注册资本57亿元。
(三)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11月开发建设,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23.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人。200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出口加工区。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BPO)。
三、主要经验做法
身处苏州,古典精巧的苏州园林、气势恢宏的四层立交桥、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独具匠心的产业园区……轮番冲击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苏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大气磅礴的现代都市气息、与时俱进的率先发展理念、只争朝夕的发展热情、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我们利用到苏州考察的两天时间,积极与苏州当地有关人员深入交流,着力找寻苏州令人艳羡的发展成就背后的秘密。
一是抢抓发展机遇,借鉴先进经验,借力借势跨越发展。1992年,苏州人抓住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苏州游览的时机,积极宣传推荐苏州,最终获得了李光耀的支持,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创立苏州工业园区,从而为苏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苏州工业园自1994年成立以来,虚心向新加坡求教,18年来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充分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确保园区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国际水准。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成为全国开发区的典型示范。着眼长远发展战略,依托先进发展理念,苏州工业园区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合办开发区的方式输出园区经验,发展飞地经济,顺利推进了苏相合作区、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等合作项目,为园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科学超前规划,高标严格建设,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1994年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18年来严格按照规划高标准建设管理园区,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达到了1:1的成效是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重要秘诀。园区设立之初,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建区以来,累计投入300多亿元,按照国际化标准高水平打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等“九通一平”、污水100%截流,绿化率超过45%等,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2011年,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5亿美元。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2011年以来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2亿元,全面拉开了发展框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奉行“亲商”理念,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软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主动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真正做到了“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并熔铸提升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亲商理念。1996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一站式服务,为企业的设立、开工、建设、招工等提供一条龙的便利服务。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并成为全国授权最充分的行政审批中心。在此基础上,坚持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削减收费项目,推行社会服务承诺、违诺投诉、限时办结等制度,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项目从立项至开工建设,全部审批时间不到1个月。苏州工业园区还设立专门的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要求工作人员走访企业,主动征集企业的意见建议,并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当前,亲商理念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金字招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项目落户园区。
四是灵活把握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发展活力。苏州按照“只有有利于发展,就可以尝试”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苏州工业园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坚持不设或尽量少设事业单位,通过政府独资或控股设立企业,然后进行特定授权,使企业承担某些行政性事务职能,政府按企业工作量支付费用。这种方式极大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性事务服务水平,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在编人员只有40多人,依托国资公司招聘100多人,参与开发区相关工作。创新国资国企示范引领机制。苏州工业园开发建设初期,国资率先投入,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主体。之后,又与新加坡财团共同投资组建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房产开发、提供市政公用服务等。此外,以国资为先导,组建了资本规模30亿元的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多渠道募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2010年设立漕湖股权投资中心,以澄和创投为母基金,吸引了13个子基金,目前基金总规模达到22亿元。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成立全资国有公司—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参与高新区开发建设,目前总资产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50多家。创新社会保障机制。苏州工业园区在认真学习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预筹积累模式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情况,独创了以“老有所养、医有所靠、居者有其屋”为目标的新型公积金制度。新型公积金制度在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减少员工收入的前提下,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设立员工公积金个人账户。账户的9%用于职工养老和大病救助,其余部分用于个人的购房、医疗、养老和失业救济。新型公积金账户中基金的使用相对灵活,可以直接用于支付个人购房贷款、房租等。
五是突出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驱动园区科学发展。在产业发展中逐步筛选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并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打造,不断做大集群规模,做强集群实力。苏州工业园区确定了“3+5”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打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去年达到1917亿元。大力培植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创意、生态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01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006亿元。苏州高新区确定了“2+3”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IT终端产品)与精密机械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坚持科技支撑取向,推动园区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苏州工业园区实施“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着力建设创新型园区,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园区R&D(研究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6%,建成国家创新基地20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9家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纳米技术创新产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4家,建成了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中科数据应用技术开发中心等。
六是注重城市建设,提升配套功能,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按照均衡发展理念,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打造最适宜人居住的苏州东部“新城区”作为园区发展的愿景之一,在园区发展初期就依托政府独资或控股公司在荒芜的田野上开发了新城花园、香樟花园等10多个大型楼盘,为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提供了便利,同时提升了城市形象。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亲水”的城市发展理念,重点推进了金鸡湖中央商务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板块”,形成了水城一体的魅力城市景观。此外,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兴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一直将拆迁安置工作作为开发区重点工作,设立了开发区安置办,依托国资成立房产公司,对园区进行旧村改造,建成漕湖花园等社区。
四、对我区建设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要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合力。要清醒认识到,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开发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和形象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的成功固然有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政治机遇等因素,但是苏州人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才是实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以及昆山、张家港等地的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成功的核心秘诀。当前,我区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要切实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既不要妄自菲薄,只看到差距和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一味幻想美好愿景;要立足本职岗位,将思想统一到建设“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愿景上来,将力量凝聚到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具体实践上来;要在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开发区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基础上,勇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排头兵,使敢为人先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新区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使创新创业真正成为新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事情,不惧争议,打破常规,先干起来再说,让实践去检验,努力闯出一条彰显新区特色的新路子。
(二)要抢抓机遇,放大优势,汇集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当前,全市新一轮经济区划调整、蓝色经济区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就摆在面前,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机遇,在综合分析政策、区位、资源、形势、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找准对接点和着力点,抓住用好发展机遇,全面推进新区二次创业跨越发展。
(三)要超前规划,科学预见,描绘好园区发展蓝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证明,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当前,我区邀请 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修编。要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高标准、全方位地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发展。要按照“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目标,统筹规划布局产业区和城市功能区,并预留足够大的空间,规避发展中的不确定风险。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整体协调的现代化新城。
(四)要运用市场,整合资源,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当前,人员和资金短缺是我区面临的棘手问题。要大胆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聚集人才和建设资金,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财力保障。人员方面,要立足“小政府、大服务”的基本原则,强化“花钱买服务”的理念,依托企业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人员,充实到 中,化解人少事多的矛盾。对招聘人员在日常管理上采取行政化管理方式,在社保等方面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此外,可以探索将部分行政事务职能委托给企业行使,进一步减轻管委工作压力。资金方面,要充分发挥国资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要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当前要积极争取市里支持,以国资公司作为主体,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发展资金。
(五)要更新理念,优化服务,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全国各开发区的政策、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趋同的情况下,苏州工业园区树立“亲商”理念,用高效、贴心、细致的服务彰显园区的品质,赢得客商的青睐。我们要充分借鉴这一理念,切实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在发展软环境上做好文章。要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专业招商人才、专业翻译人才,加强对区镇两级招商力量的培养,提升招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客商提供专业化、高水准的服务。要强化“人人都是招商环境”意识,继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摒弃官本位思想,真正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积极主动为客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对意向项目要安排专人跟踪对接,确保项目早签约,对签约项目要安排专人帮办项目审批手续,确保项目早开工,对在建项目要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分包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焦点问题,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要尽快启用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工作效能。
(六)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植创新能力强、名牌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产业“航母”。到苏州考察的这几个开发区,都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拳头”产业,这些产业聚集了几十家甚至几百家大小企业,既有龙头带动,又有配套支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规模优势,支撑了园区的高水平发展。对于我区而言,要坚持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向不动摇,努力夯实产业基础。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强化科技、人才、资金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企业创新载体,促进企业技改和产品创新,增加企业内生动力;贯彻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招引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健全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跑省进京力度,为企业争取更多扶持资金。通过以上措施着力壮大以 等优势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植 等新兴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第三产业。依托 的区位优势和 等资源禀赋,努力发展商贸居住、养生康复和休闲度假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城郊旅游型高效农业,叫响高效农业品牌。
(七)要加快建设,完善功能,打造承接 发展的新城区。产业是城市的结晶,城市是产业的载体。要牢固树立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 新城建设,尽快完善城市功能,广泛聚集人气商气。要坚持建设精品化。在中心区实现水电汽路等“十通一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拓展新城框架,提升配套功能。加大 整治力度,打造沿河景观带,构建亲水的城市环境。在厂房、商住楼等城市建筑设计方面,按照现代化新园区、新城区的标准,严格规划把关,提高城市形象。坚持管理精细化。持续开展户外广告、室外摊点、农贸市场、违章建筑、工地扬尘等方面的整治行动,加强对道路和绿化带的养护,实行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不断改善 环境。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着眼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超前谋划“园中村”、镇驻地改造,快速改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人气商气的聚集力,同时也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坚持运作市场化。要用发展产业的思维去建设城市,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的压力。 《赴苏州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4087.html
(2012年11月19日)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开拓思路,凝聚力量,11月11日至14日,我区由 带队,组织各镇、区直部门和驻区单位科级以上干部70多人,赴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和苏州高新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苏州加快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措施。考察采取实地参观、座谈交流、对口访谈、开会总结等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团一行于11月12日上午观摩了相城区的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相城区御窑社区和漕湖社区,了解了在拆迁安置方面的有关情况,之后与相城经济开发区管委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开发区配套建设、产业发展、拆迁安置等方面的情况。下午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与园区管委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园区规划、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行政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情况,随后我区各部门人员与苏州工业园区对口部门人员进行了单独深入交流,之后实地参观了苏州生物纳米园、金鸡湖金融商贸区,了解了园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显著成就。11月13日观摩了苏州高新区的园区发展情况,并实地参观了苏州镇湖刺绣博物馆和太湖生态湿地公园,了解了苏州在发展传统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做法。当日下午, 召集各镇、区直部门、驻区单位负责人召开了会议,总结了苏州发展的经验,并要求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谈论苏州发展经验,确保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坚持以人为师、以人为鉴,对比苏州各开发区,查找我区的不足和差距;要积极开拓思路,创新办法,探索适合我区发展的路径;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工作考核,确保学习成果。
二、考察开发区的概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行政辖区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常住人口70万。建区18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左右。2008年创造了GDP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四个超千亿”的成绩。(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58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4.3亿元,利用外资19.35亿美元,进出口总值770亿美元。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占苏州15%左右的经济总量,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二)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辖澄阳产业园、苏相合作区、北桥街道三大板块,总面积9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3万,外来人口9.53万。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83.6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1.66亿元。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兴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14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6亿美元,引进内资企业800家,注册资本57亿元。
(三)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11月开发建设,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23.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人。200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出口加工区。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BPO)。
三、主要经验做法
身处苏州,古典精巧的苏州园林、气势恢宏的四层立交桥、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独具匠心的产业园区……轮番冲击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苏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大气磅礴的现代都市气息、与时俱进的率先发展理念、只争朝夕的发展热情、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我们利用到苏州考察的两天时间,积极与苏州当地有关人员深入交流,着力找寻苏州令人艳羡的发展成就背后的秘密。
一是抢抓发展机遇,借鉴先进经验,借力借势跨越发展。1992年,苏州人抓住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苏州游览的时机,积极宣传推荐苏州,最终获得了李光耀的支持,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创立苏州工业园区,从而为苏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苏州工业园自1994年成立以来,虚心向新加坡求教,18年来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充分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确保园区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国际水准。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成为全国开发区的典型示范。着眼长远发展战略,依托先进发展理念,苏州工业园区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合办开发区的方式输出园区经验,发展飞地经济,顺利推进了苏相合作区、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等合作项目,为园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科学超前规划,高标严格建设,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1994年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18年来严格按照规划高标准建设管理园区,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达到了1:1的成效是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重要秘诀。园区设立之初,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建区以来,累计投入300多亿元,按照国际化标准高水平打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等“九通一平”、污水100%截流,绿化率超过45%等,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2011年,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5亿美元。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2011年以来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2亿元,全面拉开了发展框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奉行“亲商”理念,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软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主动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真正做到了“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并熔铸提升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亲商理念。1996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一站式服务,为企业的设立、开工、建设、招工等提供一条龙的便利服务。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并成为全国授权最充分的行政审批中心。在此基础上,坚持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削减收费项目,推行社会服务承诺、违诺投诉、限时办结等制度,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项目从立项至开工建设,全部审批时间不到1个月。苏州工业园区还设立专门的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要求工作人员走访企业,主动征集企业的意见建议,并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当前,亲商理念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金字招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项目落户园区。
四是灵活把握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发展活力。苏州按照“只有有利于发展,就可以尝试”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苏州工业园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坚持不设或尽量少设事业单位,通过政府独资或控股设立企业,然后进行特定授权,使企业承担某些行政性事务职能,政府按企业工作量支付费用。这种方式极大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性事务服务水平,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在编人员只有40多人,依托国资公司招聘100多人,参与开发区相关工作。创新国资国企示范引领机制。苏州工业园开发建设初期,国资率先投入,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主体。之后,又与新加坡财团共同投资组建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房产开发、提供市政公用服务等。此外,以国资为先导,组建了资本规模30亿元的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多渠道募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2010年设立漕湖股权投资中心,以澄和创投为母基金,吸引了13个子基金,目前基金总规模达到22亿元。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成立全资国有公司—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参与高新区开发建设,目前总资产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50多家。创新社会保障机制。苏州工业园区在认真学习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预筹积累模式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情况,独创了以“老有所养、医有所靠、居者有其屋”为目标的新型公积金制度。新型公积金制度在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减少员工收入的前提下,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设立员工公积金个人账户。账户的9%用于职工养老和大病救助,其余部分用于个人的购房、医疗、养老和失业救济。新型公积金账户中基金的使用相对灵活,可以直接用于支付个人购房贷款、房租等。
五是突出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驱动园区科学发展。在产业发展中逐步筛选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并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打造,不断做大集群规模,做强集群实力。苏州工业园区确定了“3+5”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打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去年达到1917亿元。大力培植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创意、生态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01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006亿元。苏州高新区确定了“2+3”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IT终端产品)与精密机械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坚持科技支撑取向,推动园区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苏州工业园区实施“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着力建设创新型园区,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园区R&D(研究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6%,建成国家创新基地20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9家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纳米技术创新产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4家,建成了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中科数据应用技术开发中心等。
六是注重城市建设,提升配套功能,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按照均衡发展理念,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打造最适宜人居住的苏州东部“新城区”作为园区发展的愿景之一,在园区发展初期就依托政府独资或控股公司在荒芜的田野上开发了新城花园、香樟花园等10多个大型楼盘,为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提供了便利,同时提升了城市形象。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亲水”的城市发展理念,重点推进了金鸡湖中央商务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板块”,形成了水城一体的魅力城市景观。此外,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兴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一直将拆迁安置工作作为开发区重点工作,设立了开发区安置办,依托国资成立房产公司,对园区进行旧村改造,建成漕湖花园等社区。
四、对我区建设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要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合力。要清醒认识到,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开发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和形象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的成功固然有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政治机遇等因素,但是苏州人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才是实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以及昆山、张家港等地的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成功的核心秘诀。当前,我区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要切实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既不要妄自菲薄,只看到差距和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一味幻想美好愿景;要立足本职岗位,将思想统一到建设“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愿景上来,将力量凝聚到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具体实践上来;要在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开发区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基础上,勇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排头兵,使敢为人先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新区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使创新创业真正成为新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事情,不惧争议,打破常规,先干起来再说,让实践去检验,努力闯出一条彰显新区特色的新路子。
(二)要抢抓机遇,放大优势,汇集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当前,全市新一轮经济区划调整、蓝色经济区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就摆在面前,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机遇,在综合分析政策、区位、资源、形势、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找准对接点和着力点,抓住用好发展机遇,全面推进新区二次创业跨越发展。
(三)要超前规划,科学预见,描绘好园区发展蓝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证明,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当前,我区邀请 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修编。要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高标准、全方位地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发展。要按照“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目标,统筹规划布局产业区和城市功能区,并预留足够大的空间,规避发展中的不确定风险。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整体协调的现代化新城。
(四)要运用市场,整合资源,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当前,人员和资金短缺是我区面临的棘手问题。要大胆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聚集人才和建设资金,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财力保障。人员方面,要立足“小政府、大服务”的基本原则,强化“花钱买服务”的理念,依托企业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人员,充实到 中,化解人少事多的矛盾。对招聘人员在日常管理上采取行政化管理方式,在社保等方面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此外,可以探索将部分行政事务职能委托给企业行使,进一步减轻管委工作压力。资金方面,要充分发挥国资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要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当前要积极争取市里支持,以国资公司作为主体,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发展资金。
(五)要更新理念,优化服务,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全国各开发区的政策、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趋同的情况下,苏州工业园区树立“亲商”理念,用高效、贴心、细致的服务彰显园区的品质,赢得客商的青睐。我们要充分借鉴这一理念,切实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在发展软环境上做好文章。要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专业招商人才、专业翻译人才,加强对区镇两级招商力量的培养,提升招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客商提供专业化、高水准的服务。要强化“人人都是招商环境”意识,继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摒弃官本位思想,真正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积极主动为客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对意向项目要安排专人跟踪对接,确保项目早签约,对签约项目要安排专人帮办项目审批手续,确保项目早开工,对在建项目要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分包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焦点问题,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要尽快启用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工作效能。
(六)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植创新能力强、名牌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产业“航母”。到苏州考察的这几个开发区,都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拳头”产业,这些产业聚集了几十家甚至几百家大小企业,既有龙头带动,又有配套支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规模优势,支撑了园区的高水平发展。对于我区而言,要坚持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向不动摇,努力夯实产业基础。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强化科技、人才、资金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企业创新载体,促进企业技改和产品创新,增加企业内生动力;贯彻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招引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健全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跑省进京力度,为企业争取更多扶持资金。通过以上措施着力壮大以 等优势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植 等新兴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第三产业。依托 的区位优势和 等资源禀赋,努力发展商贸居住、养生康复和休闲度假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城郊旅游型高效农业,叫响高效农业品牌。
(七)要加快建设,完善功能,打造承接 发展的新城区。产业是城市的结晶,城市是产业的载体。要牢固树立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 新城建设,尽快完善城市功能,广泛聚集人气商气。要坚持建设精品化。在中心区实现水电汽路等“十通一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拓展新城框架,提升配套功能。加大 整治力度,打造沿河景观带,构建亲水的城市环境。在厂房、商住楼等城市建筑设计方面,按照现代化新园区、新城区的标准,严格规划把关,提高城市形象。坚持管理精细化。持续开展户外广告、室外摊点、农贸市场、违章建筑、工地扬尘等方面的整治行动,加强对道路和绿化带的养护,实行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不断改善 环境。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着眼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超前谋划“园中村”、镇驻地改造,快速改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人气商气的聚集力,同时也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坚持运作市场化。要用发展产业的思维去建设城市,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的压力。 《赴苏州外出学习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