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
归属
从朋友那里听了世界上最悲哀的一个故事,只有四句话:
从前有个小孩,
后来他长大了
长大了,
世界就不一样了。
当你跑着,跳着,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时,才发现儿时的玩伴不知什么时候都消失不见了。曾经听过的童话,哼过的歌谣,都在记忆里渐渐模糊了。
是我们离他们越来越远,还是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
身体的归属
“流浪。”
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浪漫到神秘的词语。
曾经也想过背着行囊,独自踏上异乡的征途,沿途看陌生的风景,听拗口的方言,用事不关己的眼光品味别人的喜怒哀乐,然后收拾整理自己的心情,启程,离开。也许他们都不曾注意到我,而我已经走过他们的生活。
然而,当火车载着我慢慢驶离我熟悉的土地时,我却感到了一种被抛弃的无助与孤独。
原来,有些东西早已在我心里根深蒂固,原来,只有远离家乡,才能体会到落叶归根,狐死首丘的那份执着与感动。
据说,有些民族在人死后采用屈身葬,因为他们认为死亡而埋人大地,恰如婴儿重回母胎,胎儿在子宫中是屈身的,所以人死人土也该屈身。
《素问》上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宇宙洪荒,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源与归属。
我想可能人对自己的本源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和眷恋,不然马致远那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来就不会那么令人无奈和伤怀;而“客死异乡”也不至让旁人为之扼腕痛惜,怆然涕下。
其实,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注定要在时光里漂泊,流浪。只是,别忘了回来,好么?
心灵的归属
感觉,最是妙不可言。
可能是午后透过窗子落在你摊开的书页上的一缕阳光,那么不经意的,却让你再也无心醉于文字,只顾贪恋这片刻闲适的光景与只属于你的这一米阳光。
可能是路过街角时偶尔听到的一段旋律,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便再也迈不开脚步,连目的地都变得模糊。
可能是你倾慕已久的那个人的惊鸿一瞥或是莞尔一笑,这一刻,你便甘愿跳出世间的繁华与虚无,从此只在他宠溺的眼神里平淡一生……
总有些什么,当我们与之触及时,那颗原本漂浮不定躁动不安的心,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国庆跟几个朋友去了一个以前都没听说过的地方旅行,不是著名景点,就是在国庆黄金周也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蓝天兀自蓝的纯粹,蓝得让人忘了身在异乡,周嗣是环绕的群山,偶尔飘过的一两片云遮住了太阳,便在山上投下明明灭灭的阴影。阳光浮在树叶上,风吹过,整个世界就安静了,静得只听得到自己的心跳,便想漂成这天空上的一片浮云,不问今生,不管来世,离自己很近,离其他很远。
有朋友跟我说这才是归属,自己的归属。其实很感念他经常催我写些东西,感念他从远山带来给我的一捧山泉和山上被时光打磨得光滑圆润的小石子,让我没有身临其境就感受到丁大山的气息。一个心灵契和的朋友谁说不是心灵的一种归属呢?
从小就有人教我们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于是我们努力按着他们希望我们的样子成长,终于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样。
现在,我们是不是该停下脚步,率性而为。
归心之所想,属心之所向。
灵魂的归属
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人的灵魂可能在最美好的地方居住过,随着人的物欲膨胀,灵魂离开了他的故乡,
世界在孩子眼中本是童话般美好的天堂。
小学时,老师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初中时,老师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高中时,老师说,别说那些虚的假的,不好好读书,怎么考个好大学,以后怎么挣钱养家。于是,我们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世界早已不是当初美好的样子。
这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他所取得的金钱和社会地位,人们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削尖了脑袋去拼去争。那个曾经满脑子不切实际梦想的自己早已走失在岁月里。
周国平说,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生活本该如此。
生命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丢了的自己要记得捡回来。
其实,生活活得是一种心态,少一分欲望,多一分知足,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走远。
最后,想引用张晓风的一句话: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归属》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4223.html
从朋友那里听了世界上最悲哀的一个故事,只有四句话:
从前有个小孩,
后来他长大了
长大了,
世界就不一样了。
当你跑着,跳着,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时,才发现儿时的玩伴不知什么时候都消失不见了。曾经听过的童话,哼过的歌谣,都在记忆里渐渐模糊了。
是我们离他们越来越远,还是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
身体的归属
“流浪。”
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浪漫到神秘的词语。
曾经也想过背着行囊,独自踏上异乡的征途,沿途看陌生的风景,听拗口的方言,用事不关己的眼光品味别人的喜怒哀乐,然后收拾整理自己的心情,启程,离开。也许他们都不曾注意到我,而我已经走过他们的生活。
然而,当火车载着我慢慢驶离我熟悉的土地时,我却感到了一种被抛弃的无助与孤独。
原来,有些东西早已在我心里根深蒂固,原来,只有远离家乡,才能体会到落叶归根,狐死首丘的那份执着与感动。
据说,有些民族在人死后采用屈身葬,因为他们认为死亡而埋人大地,恰如婴儿重回母胎,胎儿在子宫中是屈身的,所以人死人土也该屈身。
《素问》上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宇宙洪荒,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源与归属。
我想可能人对自己的本源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和眷恋,不然马致远那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来就不会那么令人无奈和伤怀;而“客死异乡”也不至让旁人为之扼腕痛惜,怆然涕下。
其实,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注定要在时光里漂泊,流浪。只是,别忘了回来,好么?
心灵的归属
感觉,最是妙不可言。
可能是午后透过窗子落在你摊开的书页上的一缕阳光,那么不经意的,却让你再也无心醉于文字,只顾贪恋这片刻闲适的光景与只属于你的这一米阳光。
可能是路过街角时偶尔听到的一段旋律,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便再也迈不开脚步,连目的地都变得模糊。
可能是你倾慕已久的那个人的惊鸿一瞥或是莞尔一笑,这一刻,你便甘愿跳出世间的繁华与虚无,从此只在他宠溺的眼神里平淡一生……
总有些什么,当我们与之触及时,那颗原本漂浮不定躁动不安的心,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国庆跟几个朋友去了一个以前都没听说过的地方旅行,不是著名景点,就是在国庆黄金周也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蓝天兀自蓝的纯粹,蓝得让人忘了身在异乡,周嗣是环绕的群山,偶尔飘过的一两片云遮住了太阳,便在山上投下明明灭灭的阴影。阳光浮在树叶上,风吹过,整个世界就安静了,静得只听得到自己的心跳,便想漂成这天空上的一片浮云,不问今生,不管来世,离自己很近,离其他很远。
有朋友跟我说这才是归属,自己的归属。其实很感念他经常催我写些东西,感念他从远山带来给我的一捧山泉和山上被时光打磨得光滑圆润的小石子,让我没有身临其境就感受到丁大山的气息。一个心灵契和的朋友谁说不是心灵的一种归属呢?
从小就有人教我们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于是我们努力按着他们希望我们的样子成长,终于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样。
现在,我们是不是该停下脚步,率性而为。
归心之所想,属心之所向。
灵魂的归属
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人的灵魂可能在最美好的地方居住过,随着人的物欲膨胀,灵魂离开了他的故乡,
世界在孩子眼中本是童话般美好的天堂。
小学时,老师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初中时,老师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高中时,老师说,别说那些虚的假的,不好好读书,怎么考个好大学,以后怎么挣钱养家。于是,我们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世界早已不是当初美好的样子。
这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他所取得的金钱和社会地位,人们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削尖了脑袋去拼去争。那个曾经满脑子不切实际梦想的自己早已走失在岁月里。
周国平说,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生活本该如此。
生命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丢了的自己要记得捡回来。
其实,生活活得是一种心态,少一分欲望,多一分知足,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走远。
最后,想引用张晓风的一句话: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