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恩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培养干部的角度看,让给年轻干部更合适。”时任盘锦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的李旭评价周恩义说,“很多人当官是能上不能下,周恩义是能上亦能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无论上还是下,都能一如既往干得那么好。”
2007年元宵节,周恩义迎着暴风雪走了4个多小时,检查完灯展情况,左腿再也迈不动了。28年军旅生涯,一次次特殊环境的抢险,在周恩义身上留下很多伤痕。35年前在一次军事演习跳越障碍时,左膝关节受伤,韧带撕裂,半月板裂开。转业时,他怀揣着六等伤残军人证。多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左膝的旧疾越发严重,左腿时常肿得老粗,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都得去医院抽出一二百毫升的积液……同志们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医生当场下了诊断:“左膝半月板断裂,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周恩义心里早已盘算好:抓紧时间做好工作,利用“五·一”长假做手术,不影响工作。主意打定后,他拖着伤腿,奔忙在各个街道社区、乡村。4月26日,他向区委书记姜冰请假说去检查身体,悄悄赶到北京301医院。医院骨四科主任王志刚检查了他的伤势之后,告诉他半月板已经破碎,必须马上摘除!当时医院已没有空床位,周恩义做完手术,就躺在医院的走廊里。痛苦稍有减轻,就拿起本子,写起理论辅导材料。王志刚看到这一切,对前来探望的区领导大声感叹:“周恩义,铁人哪!”
周恩义工作作风扎实,雷厉风行。为了使全区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他利用休息日带领大家深入社区摸底调查,帮助基层总结经验。他总结出的“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大局意识;健全责任机制、强化阵地意识;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竞争意识;健全投入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的工作方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张行湘在盘锦考察工作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把兴隆台区的模式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为了胜任工作,他每天回到家里,都要学理论、记笔记。多年的积累,他写下了6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100多万字的讲课教材。
今年,兴隆台区再一次承办了盘锦市元宵节大型文化系列活动,区领导想到周恩义连续多年负责这项工作,经验丰富,就请他做顾问。他二话没说,帮助做好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选择彩灯样式、查看焰火燃放地点……
周恩义的“有为”,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宣传队伍,宣传部80%以上的同志都立过功、受过奖,宣传部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机关”、领导班子年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14名青年干部相继走上了科级和县处级领导岗位。
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是乐于奉献的好榜样
周恩义常说:“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他每年都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搞调研,联系群众,准确把握群众期待,努力实现群众愿望,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在群众中树立起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良好形象。
1994年冬天,周恩义骑着自行车到裴家村调研,发现村支书裴昌学愁眉苦脸,连忙问起原因。裴昌学说:“农村水稻丰收了,可农民家中的大米却卖不出去。这么多粮食老在家里堆着换不回来钱,老百姓都没心思过年,我这个支书束手无策,着急上火啊。”周恩义当场表态:“老百姓是咱们的衣食父母,百姓的事就是我们干部的事。放心吧,我来想办法。”说完,他骑上破旧的自行车,顶着寒风跑了4次邮局,向他在部队时的驻地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石矿、美术公司等单位连发9封电报,请老朋友帮忙。最后一封电报拍过去第5天,两台大挂车急匆匆开进了村,村民的12万公斤大米以每市斤高于市场2分钱的价格卖了出去。村民们喜出望外,交口称赞:“周部长可帮了我们大忙了。”“周恩义是咱百姓的贴心人”。
赵家村是个特殊的村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它成了“城中村”。城市在长大,耕地在减少,村民要变成市民,出路在何方?1993年,周恩义主动来到赵家村蹲点,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赵家村的实际,结合发达地区经验,给村里出了三条计:“发展路边经济带,引领农民包商网,转移剩余劳动力。”接着又结合华西村经验,提出建设“赵家新村”。这几条计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谓惊人之语。在他的鼓励下,支书崔再仁、主任张国荣带领村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几年时间,建起闻名遐迩的“瀚新花园”,率先进入全市第一批小康村、第一批文明村行列,成为全市第一个亿元村。现在赵家村有事,村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们的“高参”周恩义。
周恩义曾先后与3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东跃村的朱景武因肠道疾病做过大手术,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一贫如洗,住在别人家的仓库里。周恩义就自己掏腰包拿出三千元钱,协调乡党委、政府和村里给予帮助,为朱家盖上了新房。然后又给他们出主意,协调区民政部门出资,帮助朱家办起建材店,过上好日子。朱景武致富后,总想请周恩义吃顿饭或是送点东西表达谢意,都被周恩义谢绝了。后来,朱景武想到了一个“报恩”的办法:请周恩义给他找个贫困户。他说:“您帮我们脱了贫,我们也要帮助帮助别人。”
2012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大年之日,陈屯村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周恩义带着儿子周雷、儿媳张放和7岁的孙子周炜强,抬着大米、豆油、黄花鱼,拿着干果、糖果、对联,来到他的帮扶对子、72岁的张素兰家,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贴上对联后,周恩义照旧送给张大姐500元钱。张大姐说:“老周啊,你都退休了,就别来了。”周恩义把儿子、孙子拉到她跟前,诚恳地说:“大姐,我人虽然退休了,但是扶贫的责任不能退。等到有一天我走不动了,我的儿子、孙子会接着照顾您。”
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是工作创新的好榜样
周恩义有很多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其中最有名的,是“围绕中心转,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吃饭”、“要有主动性,不能有惰性;要有创造性,才有先进性”。工作中,他大胆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了使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周恩义把帮助农民致富当做头号工程,提出培养政治理论加致富技能的新型党员,每年拿出详尽计划,组织农村党员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他精心挑选致富课题,走遍全市所有的种植养殖基地为农民选项目,带领全区300多名农民代表和村民组长以上干部走出去参观学习。他亲自上门邀请高级农艺师王京平、养河蟹专家曹景方等各方面专家,为农民上课传授技术。一次办河蟹 《学习周恩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4854.html
2007年元宵节,周恩义迎着暴风雪走了4个多小时,检查完灯展情况,左腿再也迈不动了。28年军旅生涯,一次次特殊环境的抢险,在周恩义身上留下很多伤痕。35年前在一次军事演习跳越障碍时,左膝关节受伤,韧带撕裂,半月板裂开。转业时,他怀揣着六等伤残军人证。多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左膝的旧疾越发严重,左腿时常肿得老粗,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都得去医院抽出一二百毫升的积液……同志们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医生当场下了诊断:“左膝半月板断裂,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周恩义心里早已盘算好:抓紧时间做好工作,利用“五·一”长假做手术,不影响工作。主意打定后,他拖着伤腿,奔忙在各个街道社区、乡村。4月26日,他向区委书记姜冰请假说去检查身体,悄悄赶到北京301医院。医院骨四科主任王志刚检查了他的伤势之后,告诉他半月板已经破碎,必须马上摘除!当时医院已没有空床位,周恩义做完手术,就躺在医院的走廊里。痛苦稍有减轻,就拿起本子,写起理论辅导材料。王志刚看到这一切,对前来探望的区领导大声感叹:“周恩义,铁人哪!”
周恩义工作作风扎实,雷厉风行。为了使全区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他利用休息日带领大家深入社区摸底调查,帮助基层总结经验。他总结出的“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大局意识;健全责任机制、强化阵地意识;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竞争意识;健全投入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的工作方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张行湘在盘锦考察工作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把兴隆台区的模式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为了胜任工作,他每天回到家里,都要学理论、记笔记。多年的积累,他写下了6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100多万字的讲课教材。
今年,兴隆台区再一次承办了盘锦市元宵节大型文化系列活动,区领导想到周恩义连续多年负责这项工作,经验丰富,就请他做顾问。他二话没说,帮助做好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选择彩灯样式、查看焰火燃放地点……
周恩义的“有为”,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宣传队伍,宣传部80%以上的同志都立过功、受过奖,宣传部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机关”、领导班子年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14名青年干部相继走上了科级和县处级领导岗位。
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是乐于奉献的好榜样
周恩义常说:“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他每年都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搞调研,联系群众,准确把握群众期待,努力实现群众愿望,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在群众中树立起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良好形象。
1994年冬天,周恩义骑着自行车到裴家村调研,发现村支书裴昌学愁眉苦脸,连忙问起原因。裴昌学说:“农村水稻丰收了,可农民家中的大米却卖不出去。这么多粮食老在家里堆着换不回来钱,老百姓都没心思过年,我这个支书束手无策,着急上火啊。”周恩义当场表态:“老百姓是咱们的衣食父母,百姓的事就是我们干部的事。放心吧,我来想办法。”说完,他骑上破旧的自行车,顶着寒风跑了4次邮局,向他在部队时的驻地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石矿、美术公司等单位连发9封电报,请老朋友帮忙。最后一封电报拍过去第5天,两台大挂车急匆匆开进了村,村民的12万公斤大米以每市斤高于市场2分钱的价格卖了出去。村民们喜出望外,交口称赞:“周部长可帮了我们大忙了。”“周恩义是咱百姓的贴心人”。
赵家村是个特殊的村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它成了“城中村”。城市在长大,耕地在减少,村民要变成市民,出路在何方?1993年,周恩义主动来到赵家村蹲点,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赵家村的实际,结合发达地区经验,给村里出了三条计:“发展路边经济带,引领农民包商网,转移剩余劳动力。”接着又结合华西村经验,提出建设“赵家新村”。这几条计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谓惊人之语。在他的鼓励下,支书崔再仁、主任张国荣带领村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几年时间,建起闻名遐迩的“瀚新花园”,率先进入全市第一批小康村、第一批文明村行列,成为全市第一个亿元村。现在赵家村有事,村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们的“高参”周恩义。
周恩义曾先后与3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东跃村的朱景武因肠道疾病做过大手术,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一贫如洗,住在别人家的仓库里。周恩义就自己掏腰包拿出三千元钱,协调乡党委、政府和村里给予帮助,为朱家盖上了新房。然后又给他们出主意,协调区民政部门出资,帮助朱家办起建材店,过上好日子。朱景武致富后,总想请周恩义吃顿饭或是送点东西表达谢意,都被周恩义谢绝了。后来,朱景武想到了一个“报恩”的办法:请周恩义给他找个贫困户。他说:“您帮我们脱了贫,我们也要帮助帮助别人。”
2012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大年之日,陈屯村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周恩义带着儿子周雷、儿媳张放和7岁的孙子周炜强,抬着大米、豆油、黄花鱼,拿着干果、糖果、对联,来到他的帮扶对子、72岁的张素兰家,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贴上对联后,周恩义照旧送给张大姐500元钱。张大姐说:“老周啊,你都退休了,就别来了。”周恩义把儿子、孙子拉到她跟前,诚恳地说:“大姐,我人虽然退休了,但是扶贫的责任不能退。等到有一天我走不动了,我的儿子、孙子会接着照顾您。”
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是工作创新的好榜样
周恩义有很多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其中最有名的,是“围绕中心转,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吃饭”、“要有主动性,不能有惰性;要有创造性,才有先进性”。工作中,他大胆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了使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周恩义把帮助农民致富当做头号工程,提出培养政治理论加致富技能的新型党员,每年拿出详尽计划,组织农村党员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他精心挑选致富课题,走遍全市所有的种植养殖基地为农民选项目,带领全区300多名农民代表和村民组长以上干部走出去参观学习。他亲自上门邀请高级农艺师王京平、养河蟹专家曹景方等各方面专家,为农民上课传授技术。一次办河蟹 《学习周恩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