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重为话题的作文
以尊重为话题的作文
文/张洁[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
我们每个人都曾试图去帮助别人,但常常事与愿违,明明是善意的举动,结果却给别人造成困扰;更有甚者,还给自己带来了伤害。善意,为什么被扭曲了?
富兰克林站在那位摔倒的女士的角度上,在确定了她不需要搀扶的情况下,躲到一边,给那位女士留下自己站起来的空间,也留下恢复优雅风度的时间。他虽没有扶起那位女士的躯体,但扶起了她的自尊。这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极大的尊重。
这个社会需要善良,需要能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来温暖久居钢筋丛林的人的心。但是,行善并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简单粗暴地将善意强加在别人身上,而是从他人角度着想,带着理解和尊重,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做最重要的事。这是很有社会意义的。因为在当今这个喜剧悲剧惨剧闹剧交替上演并不断转化的年代里,如果未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行善,其结果与初衷往往会背道而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陈光标的“善行”不那么纯正、不那么让人愉悦的原因。行善者唯有带着理解和尊重地去表达善意,才能真正让善惠及他人。
富兰克林的“不扶”成全了受善者的风度,而中国彭宇的“扶”却寒了行善者的心。同样是看见有人摔倒,彭宇选择了扶,这是因为此时老太太无法独立站起来,彭宇的搀扶对她来说是必需的,那么彭宇基于良心的指引去搀扶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老太太的指责却让这件小事变得扑朔迷离。人们对行善者反被诬蔑的同情有之,对揪出真相的激情有之,对司法部门疑似一手遮天颠倒黑白的愤慨亦有之——一个“扶”引出的蝴蝶效应让天下行善者变得犹豫和畏缩:当看见老人摔倒在地,到底是扶还是不扶?我认为,让这个本该无须考虑的选择成为难题的很大原因恰在于被扶的人。从古至今,寓言和童话中总不乏诸如伤害恩人的蛇,出卖九色鹿的人之类的忘恩负义的形象。这些故事反复言说着一个道理:助人者也要顾及一下自身的安全。而更残酷的显然是现实。因此,当我们要求行善者给予受善者更多的尊重时,是否也能尊重并呵护行善者的善心呢?受善者可以不接受别人的善意,但是也应学会尊重善意。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为了表现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劳,他故意松开了鞋带。可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鞋带松了。他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人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弄松。有位记者请教他原因,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那位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当行善者给予了善的温暖时,受善者也回赠了感谢的热量,这样双方都得到被尊重的满足。湖南小伙邓锦杰下水救人,自己却被河水吞没。被救者上岸后即欲离开,当被人提醒“救你的人还没上来时”,被救者竟然回了一句“关我屁事”便扬长而去。即使后来迫于舆论压力,被救者到邓锦杰墓前致歉,但一句迟到的“对不起”,怎么暖得了善良的心?纵使彭宇案查明了真相,又怎么治愈得了群众心中的伤痕?又怎么拯救得了道德败坏的土地?
千年前,孟子便指出“人性本善”,但即便如此,善的本心也需要后天的教化和细致的呵护。无论是行善者还是受善者,都需要相互的尊重和理解。人,有别于群居动物,就在于群居动物的团结是为了生存,而人是为了得到尊重和给予尊重。 《以尊重为话题的作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6286.html
文/张洁[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
我们每个人都曾试图去帮助别人,但常常事与愿违,明明是善意的举动,结果却给别人造成困扰;更有甚者,还给自己带来了伤害。善意,为什么被扭曲了?
富兰克林站在那位摔倒的女士的角度上,在确定了她不需要搀扶的情况下,躲到一边,给那位女士留下自己站起来的空间,也留下恢复优雅风度的时间。他虽没有扶起那位女士的躯体,但扶起了她的自尊。这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极大的尊重。
这个社会需要善良,需要能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来温暖久居钢筋丛林的人的心。但是,行善并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简单粗暴地将善意强加在别人身上,而是从他人角度着想,带着理解和尊重,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做最重要的事。这是很有社会意义的。因为在当今这个喜剧悲剧惨剧闹剧交替上演并不断转化的年代里,如果未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行善,其结果与初衷往往会背道而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陈光标的“善行”不那么纯正、不那么让人愉悦的原因。行善者唯有带着理解和尊重地去表达善意,才能真正让善惠及他人。
富兰克林的“不扶”成全了受善者的风度,而中国彭宇的“扶”却寒了行善者的心。同样是看见有人摔倒,彭宇选择了扶,这是因为此时老太太无法独立站起来,彭宇的搀扶对她来说是必需的,那么彭宇基于良心的指引去搀扶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老太太的指责却让这件小事变得扑朔迷离。人们对行善者反被诬蔑的同情有之,对揪出真相的激情有之,对司法部门疑似一手遮天颠倒黑白的愤慨亦有之——一个“扶”引出的蝴蝶效应让天下行善者变得犹豫和畏缩:当看见老人摔倒在地,到底是扶还是不扶?我认为,让这个本该无须考虑的选择成为难题的很大原因恰在于被扶的人。从古至今,寓言和童话中总不乏诸如伤害恩人的蛇,出卖九色鹿的人之类的忘恩负义的形象。这些故事反复言说着一个道理:助人者也要顾及一下自身的安全。而更残酷的显然是现实。因此,当我们要求行善者给予受善者更多的尊重时,是否也能尊重并呵护行善者的善心呢?受善者可以不接受别人的善意,但是也应学会尊重善意。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为了表现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劳,他故意松开了鞋带。可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鞋带松了。他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人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弄松。有位记者请教他原因,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那位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当行善者给予了善的温暖时,受善者也回赠了感谢的热量,这样双方都得到被尊重的满足。湖南小伙邓锦杰下水救人,自己却被河水吞没。被救者上岸后即欲离开,当被人提醒“救你的人还没上来时”,被救者竟然回了一句“关我屁事”便扬长而去。即使后来迫于舆论压力,被救者到邓锦杰墓前致歉,但一句迟到的“对不起”,怎么暖得了善良的心?纵使彭宇案查明了真相,又怎么治愈得了群众心中的伤痕?又怎么拯救得了道德败坏的土地?
千年前,孟子便指出“人性本善”,但即便如此,善的本心也需要后天的教化和细致的呵护。无论是行善者还是受善者,都需要相互的尊重和理解。人,有别于群居动物,就在于群居动物的团结是为了生存,而人是为了得到尊重和给予尊重。 《以尊重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