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乡镇集体企业改制调查报告
***的乡镇企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乡村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的特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其主要特征。由于这些企业基本上集中在***的苏、锡、常地区,人们习惯称其为“苏南模式”。它是苏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它的孕育和成型不仅推动了苏南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起到了突破作用,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表现为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大中型乡镇企业改革成效显著,“二次改革”全面展开,企业制度创新开始起步。外向型经济和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1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78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79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37亿元,实交税金298亿元,外贸出口1454亿元。全省乡村工业企业中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改革企业共84687家,占全省93.85%,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变更的企业共79599家,改制面占88.21%;产权结构改革和所有制改革企业的工商变更登记率达95%左右。列入改革统计的大型乡镇企业共1530家,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变更的企业达1476家,占大中型企业的96.5%,改制后经工商变更重新登记占改制企业总数的90%。全省乡镇企业资本金总额1823亿元,乡村集体资本占19.2%,个体、外商和法人资本占80.8%;个人资本金中,经营管理层持股比例接近50%。
一、***乡镇企业的产生、发展及存在困难
(一)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阶段
***的乡镇企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时间里,主要是通过实现对内开放、把县内外、市内外、省内外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组织到本地区来发展经济。1980年***的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了100亿元。从1976--1986年的11年间,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农村农副工总产值增长了8倍以上。乡镇工业总产值猛增了17倍。三市农村乡村工业总产值由25.93亿元增长为270.26亿元,增长了9.42倍,年递增率达34%。1986年,***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
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主要是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来发展经济,由原来的内向型经济逐步转为内向与外向结合发展的经济形态。
90年代以后,由于深圳、珠海等沿海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税制改革,银行整顿等因素,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市场发生变化,地税、国税分家后,税收从严、从紧,地方调节力度减弱,企业资金融通不再像以往那么方便,发展势头慢了下来。1994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617.97亿元,乡村工业销售收入4283.11亿元,利税263.35亿元,亏损企业达到6700多个。1995年,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企业自身机制老化及负担过重等因素,***的亏损企业继续增加,达到9060多个,比1994年增加25%。
针对这个状况,***的乡镇企业以变应变,开始了“抓大放小”的工作,乡镇企业改制拉开了序幕。以资产为纽带、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一批企业集团组建了起来。至1994年底,***的大中型企业已由1990年的67个、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加到502个,工业总产值604亿元。小型企业则采取分别对待的改制方法,有的实行承包责任制,有的转为股份合作制,“小微亏”企业采取租赁、兼并的办法,扭亏无望的企业则进行拍卖。“抓大放小”促进了企业的改制,调整了产业结构,拉动了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扼制了亏损面的增加。
“八五”后期,***的乡镇企业尽管出现下滑,但仍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乡镇工业在全省工业总量中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开,无锡县(现锡山市)堰桥乡在农村的企业中创立了“一包三改”的经验,吴江县铜罗乡创立了“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的经验。这些经验突破了人们思想上的束缚。省里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些经验,推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乡镇企业的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视察,当他听到***从1977年到1982年,花了6年时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重要原因是在农村中发展了集体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即乡镇企业)后,十分高兴地说:“看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从战略高度确立了乡镇企业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四号文件,号召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987年6月,邓小平看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材料,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从此,“异军突起”成为乡镇企业的代名词。***乡镇企业坚持按劳分配,积极探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缩小了城乡差距,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拉开了劳动者分配的差距,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 《**省乡镇集体企业改制调查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743.html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表现为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大中型乡镇企业改革成效显著,“二次改革”全面展开,企业制度创新开始起步。外向型经济和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1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78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79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37亿元,实交税金298亿元,外贸出口1454亿元。全省乡村工业企业中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改革企业共84687家,占全省93.85%,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变更的企业共79599家,改制面占88.21%;产权结构改革和所有制改革企业的工商变更登记率达95%左右。列入改革统计的大型乡镇企业共1530家,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变更的企业达1476家,占大中型企业的96.5%,改制后经工商变更重新登记占改制企业总数的90%。全省乡镇企业资本金总额1823亿元,乡村集体资本占19.2%,个体、外商和法人资本占80.8%;个人资本金中,经营管理层持股比例接近50%。
一、***乡镇企业的产生、发展及存在困难
(一)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阶段
***的乡镇企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时间里,主要是通过实现对内开放、把县内外、市内外、省内外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组织到本地区来发展经济。1980年***的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了100亿元。从1976--1986年的11年间,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农村农副工总产值增长了8倍以上。乡镇工业总产值猛增了17倍。三市农村乡村工业总产值由25.93亿元增长为270.26亿元,增长了9.42倍,年递增率达34%。1986年,***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
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主要是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来发展经济,由原来的内向型经济逐步转为内向与外向结合发展的经济形态。
90年代以后,由于深圳、珠海等沿海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税制改革,银行整顿等因素,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市场发生变化,地税、国税分家后,税收从严、从紧,地方调节力度减弱,企业资金融通不再像以往那么方便,发展势头慢了下来。1994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617.97亿元,乡村工业销售收入4283.11亿元,利税263.35亿元,亏损企业达到6700多个。1995年,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企业自身机制老化及负担过重等因素,***的亏损企业继续增加,达到9060多个,比1994年增加25%。
针对这个状况,***的乡镇企业以变应变,开始了“抓大放小”的工作,乡镇企业改制拉开了序幕。以资产为纽带、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一批企业集团组建了起来。至1994年底,***的大中型企业已由1990年的67个、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加到502个,工业总产值604亿元。小型企业则采取分别对待的改制方法,有的实行承包责任制,有的转为股份合作制,“小微亏”企业采取租赁、兼并的办法,扭亏无望的企业则进行拍卖。“抓大放小”促进了企业的改制,调整了产业结构,拉动了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扼制了亏损面的增加。
“八五”后期,***的乡镇企业尽管出现下滑,但仍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乡镇工业在全省工业总量中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开,无锡县(现锡山市)堰桥乡在农村的企业中创立了“一包三改”的经验,吴江县铜罗乡创立了“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的经验。这些经验突破了人们思想上的束缚。省里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些经验,推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乡镇企业的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视察,当他听到***从1977年到1982年,花了6年时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重要原因是在农村中发展了集体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即乡镇企业)后,十分高兴地说:“看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从战略高度确立了乡镇企业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四号文件,号召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987年6月,邓小平看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材料,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从此,“异军突起”成为乡镇企业的代名词。***乡镇企业坚持按劳分配,积极探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缩小了城乡差距,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拉开了劳动者分配的差距,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 《**省乡镇集体企业改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