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县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一、工业强县政策的现状
为了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璧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不少工业强县(工业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总政策,主要对一定时期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方向、目标和措施。例如《关于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关于加快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例如《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决定》、《关于开展璧山工业10强评选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县鞋业发展的决定》、印发《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快园区建设若干优惠政策的决定》、《关于加强县内企业为青山、红宇、大江公司协作配套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三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例如《关于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若干优惠政策的规定》、《关于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及领导联系重点企业考核办法》、《璧山县工业强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县境内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优惠办法》、《严格控制对重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通知》等。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到用地、招商、融资、行政审批、税费减免、水电气供应、人才招聘等方方面面。
二、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通过出台以上这些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璧山工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有三个政策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
一是199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从分析我县县情入手,利用紧靠大城市的地域优势和经济上的互补关系,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调整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提出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我县正是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制鞋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到1999年,全县有机械加工企业140余户,年产值达3亿元;年产水泥40多万吨,建筑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入重庆、绵阳等大中城市;皮鞋产量3000多万双,产值10余亿元。1991年到1999年期间,璧山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32.8%,遥居全市第一。1999年全县GDP达到28.0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1999年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在璧山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小、散、低、弱”的差距,及时做出了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要求用3至5年的时间,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使其成为规模大、档次高、机制活、效益好、年工业产值或营业收入上5000万元、年入库税金超过500万元的重点企业。县里成立了重点企业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计经委),具体负责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考核办法,建立了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重点企业的政策措施,并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县重点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由2000年的18户增至2004年的30户,认定标准也由入库税金50万元左右提高到2004年的150万元以上。
三是200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这个《决定》对工业强县的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管理服务都作了全面部署。在《决定》的指导下,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1、全县工业经济加快了战略性调整,以璧青公路为重点的经济走廊带基本形成。2003年,璧城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青杠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17.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040万元,璧城、青杠街道办事处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璧城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综合经济实力50强乡镇,青杠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百强镇”。2、全县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举办了“鞋博会”、“花博会”等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了璧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引进了顾地公司、乐百氏公司、奥康集团、巨立水泥、宗申三轮、红旗缸盖、榄菊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璧山。3、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璧城工业园区是重庆市首批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1.4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34万元,引进企业22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建成投产的有13家。2003年园区被评为市级十佳重点建设园区。4、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县“七个一批”措施,使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亿元,工业总产值87亿元,财政总收入4.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2亿元,全县企业技改项目347个技改总投资1.03亿元,当年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重点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达到1.2亿元,其中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
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过程中,我县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重要转变,初步建成了渝西地区新兴工业基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核评价中,我县1998年排名全市40个区县(市)第7位, 《浅析我县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3866.html
为了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璧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不少工业强县(工业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总政策,主要对一定时期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方向、目标和措施。例如《关于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关于加快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例如《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决定》、《关于开展璧山工业10强评选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县鞋业发展的决定》、印发《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快园区建设若干优惠政策的决定》、《关于加强县内企业为青山、红宇、大江公司协作配套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三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例如《关于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若干优惠政策的规定》、《关于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及领导联系重点企业考核办法》、《璧山县工业强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县境内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优惠办法》、《严格控制对重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通知》等。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到用地、招商、融资、行政审批、税费减免、水电气供应、人才招聘等方方面面。
二、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通过出台以上这些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璧山工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有三个政策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
一是199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从分析我县县情入手,利用紧靠大城市的地域优势和经济上的互补关系,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调整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提出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我县正是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制鞋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到1999年,全县有机械加工企业140余户,年产值达3亿元;年产水泥40多万吨,建筑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入重庆、绵阳等大中城市;皮鞋产量3000多万双,产值10余亿元。1991年到1999年期间,璧山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32.8%,遥居全市第一。1999年全县GDP达到28.0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1999年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在璧山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小、散、低、弱”的差距,及时做出了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决定,要求用3至5年的时间,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使其成为规模大、档次高、机制活、效益好、年工业产值或营业收入上5000万元、年入库税金超过500万元的重点企业。县里成立了重点企业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计经委),具体负责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考核办法,建立了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重点企业的政策措施,并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县重点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由2000年的18户增至2004年的30户,认定标准也由入库税金50万元左右提高到2004年的150万元以上。
三是2001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县的决定》。这个《决定》对工业强县的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管理服务都作了全面部署。在《决定》的指导下,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1、全县工业经济加快了战略性调整,以璧青公路为重点的经济走廊带基本形成。2003年,璧城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青杠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业总产值17.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040万元,璧城、青杠街道办事处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璧城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综合经济实力50强乡镇,青杠街道办事处进入“重庆市百强镇”。2、全县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举办了“鞋博会”、“花博会”等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了璧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引进了顾地公司、乐百氏公司、奥康集团、巨立水泥、宗申三轮、红旗缸盖、榄菊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璧山。3、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璧城工业园区是重庆市首批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1.4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34万元,引进企业22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建成投产的有13家。2003年园区被评为市级十佳重点建设园区。4、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县“七个一批”措施,使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亿元,工业总产值87亿元,财政总收入4.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2亿元,全县企业技改项目347个技改总投资1.03亿元,当年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重点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达到1.2亿元,其中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
在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过程中,我县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重要转变,初步建成了渝西地区新兴工业基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核评价中,我县1998年排名全市40个区县(市)第7位, 《浅析我县工业强县政策的作用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