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场部队工作汇报材料
学教学楼,投资130余万元改造完善医院、幼儿园设施、设备。投资3550余万元兴建5幢居民楼和文化广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建设职工住房4.8万平方米,完成危旧住房改造216户、1.8万平方米,尤其在7连、14连、19连等单位兴建“别墅式”住宅74套,实现种养结合、水电配套,极大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市场经济不断改革的今天,三团党委仍坚持福利于民,坚持平价粮油供应;重大节日给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发放大肉62.6吨、价值94万元,发月饼10吨;人均财政支付转移200元,提供低保金近60万元。
(五)依靠科技,实施“四大工程”促发展
第一,基地示范工程。围绕建设10万亩优质棉基地,与中科院、辽棉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四个专家育种工作站,引进抗病品种试材1000多个,推广种植新陆中14、辽棉19、9757等抗病品种7万亩次,枯黄萎病发病面积、发病率分别下降45%、67%。围绕2万亩干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果品,特别是荒漠涌泉灌定植核桃,为治理荒漠提供了成功范例。大力推广冻精冷配、高频繁殖技术,投资70多万元,引进萨福克种羊20只,计划建设种羊繁殖基地80个,以每年改良肉羊1.6万只的速度,用3—5年时间把三团建成10万只肉用羊生产基地。
第二,信息化带动工程。从2003年起,先后投资1998万元,引进推广了地埋式自动化测水测肥渗灌系统、微机决策平衡施肥、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智能日光温室、可视农业信息监测、AFS采棉机测产系统等12项农业信息技术,提升了我团科技强团竞争力。在科技连1000亩棉田内,对以上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使每位职工的管理定额提高到200亩,节水23%、节肥8%以上,职均产值32万元,职均收入可达6万元。
第三,人才开发工程。借智借脑,与14个科研院所及大学进行广泛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新技术合作项目达23个;聘请专家,组建专家工作站,对棉花枯黄萎病进行重点攻关;引进本科生50名,建立了“专家公寓”和“大学生公寓”,给每个人提供价值2000元的生活必需品,安排他们挂职锻炼,重点对他们进行培养,目前已有6人走上领导岗位。2004年引进大学本科毕业生19名,其中16名充实基层领导班子,担任连队农业技术员、政工员。
第四,素质提升工程。以“2005年基层干部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机关干部全部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为目标,大力实施各级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各级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65%。积极开展职工全员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连续2年对职工进行军事训练;组织“职工绿色证书”培训,给全团职工发放《棉花苗期诊断图谱》、《棉花高产栽培》等书籍8000余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六)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求发展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近两年,三团之所以打了翻身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把兵、师党委的决策与三团实际紧密结合,在结合中抓创新,在结合中抓落实,取得了一些实效。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兵、师党委关于结构调整、土地长期固定、两费自理、发展庭院经济、危旧住房改造等方面决策中,始终注意与三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照搬照抄,不唯上,不唯书,始终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职工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确保发展为根本目标。
第二,坚持以制度促管理,确保决策的落实。我们以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各行各业自上而下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量化、细化标准,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如:农业生产上,我们根据阶段生产特点,对挂钩科室、连队和职工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考核、有落实,把管理措施贯穿到阶段工作的始终,使决策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在结构调整方面,在林果畜牧业及庭院经济发展上,从团领导到连队干部以及每一位职工,人人身上都有任务、有指标,有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党委重大决策的落实。
第三,坚持一个落脚点,致富职工不动摇。在2002年起,
全团承包职工上缴指标平均下浮7%,团里每年少收1550万元,职均增收3500元的基础上;2004年出台9项兑现政策,给职工让利1160万元,职均增收3480元,通过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强化管理,节本降耗,提高单总产水平,发展庭院经济,使职均收入由2001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03年的2.35万元、2004年的1.65万元。目前,全团职工银行存款达1.4亿元。全团职工生活富裕,上下形成了求发展、讲稳定的大好局面。
纵观2004年的工作有以下六点成功经验:一是脚踏实地抓棉花是团场的发展之本;二是千方百计抓项目是团场发展之策;三是一心为民办实事是团场发展之重;四是敢为人先抓科技是团场发展之计;五是招商引资办工业是团场发展之力;六是政通人和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2005年工作的思路
2005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525218”,即:确保籽棉总产5000万公斤,力争实现5500万公斤;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5亿元,财务利润2000万元,职均收入1.8万元。
(一)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1、做大棉花:
一是大力实施六项重点措施。大力实施精准农业技术,实施精准播种7万亩,出苗率达到95%左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好12万亩滴灌,加大培训职工的力度,提高应用水平,降低用水量,提高单产;大力推广抗病品种。今年主栽中——35品种,大力推广新陆中14抗病品种5万亩,9757抗病品种5000亩,99B 《团场部队工作汇报材料(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1426.html
(五)依靠科技,实施“四大工程”促发展
第一,基地示范工程。围绕建设10万亩优质棉基地,与中科院、辽棉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四个专家育种工作站,引进抗病品种试材1000多个,推广种植新陆中14、辽棉19、9757等抗病品种7万亩次,枯黄萎病发病面积、发病率分别下降45%、67%。围绕2万亩干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果品,特别是荒漠涌泉灌定植核桃,为治理荒漠提供了成功范例。大力推广冻精冷配、高频繁殖技术,投资70多万元,引进萨福克种羊20只,计划建设种羊繁殖基地80个,以每年改良肉羊1.6万只的速度,用3—5年时间把三团建成10万只肉用羊生产基地。
第二,信息化带动工程。从2003年起,先后投资1998万元,引进推广了地埋式自动化测水测肥渗灌系统、微机决策平衡施肥、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智能日光温室、可视农业信息监测、AFS采棉机测产系统等12项农业信息技术,提升了我团科技强团竞争力。在科技连1000亩棉田内,对以上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使每位职工的管理定额提高到200亩,节水23%、节肥8%以上,职均产值32万元,职均收入可达6万元。
第三,人才开发工程。借智借脑,与14个科研院所及大学进行广泛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新技术合作项目达23个;聘请专家,组建专家工作站,对棉花枯黄萎病进行重点攻关;引进本科生50名,建立了“专家公寓”和“大学生公寓”,给每个人提供价值2000元的生活必需品,安排他们挂职锻炼,重点对他们进行培养,目前已有6人走上领导岗位。2004年引进大学本科毕业生19名,其中16名充实基层领导班子,担任连队农业技术员、政工员。
第四,素质提升工程。以“2005年基层干部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机关干部全部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为目标,大力实施各级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各级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65%。积极开展职工全员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连续2年对职工进行军事训练;组织“职工绿色证书”培训,给全团职工发放《棉花苗期诊断图谱》、《棉花高产栽培》等书籍8000余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六)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求发展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近两年,三团之所以打了翻身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把兵、师党委的决策与三团实际紧密结合,在结合中抓创新,在结合中抓落实,取得了一些实效。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兵、师党委关于结构调整、土地长期固定、两费自理、发展庭院经济、危旧住房改造等方面决策中,始终注意与三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照搬照抄,不唯上,不唯书,始终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职工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确保发展为根本目标。
第二,坚持以制度促管理,确保决策的落实。我们以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各行各业自上而下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量化、细化标准,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如:农业生产上,我们根据阶段生产特点,对挂钩科室、连队和职工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考核、有落实,把管理措施贯穿到阶段工作的始终,使决策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在结构调整方面,在林果畜牧业及庭院经济发展上,从团领导到连队干部以及每一位职工,人人身上都有任务、有指标,有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党委重大决策的落实。
第三,坚持一个落脚点,致富职工不动摇。在2002年起,
全团承包职工上缴指标平均下浮7%,团里每年少收1550万元,职均增收3500元的基础上;2004年出台9项兑现政策,给职工让利1160万元,职均增收3480元,通过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强化管理,节本降耗,提高单总产水平,发展庭院经济,使职均收入由2001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03年的2.35万元、2004年的1.65万元。目前,全团职工银行存款达1.4亿元。全团职工生活富裕,上下形成了求发展、讲稳定的大好局面。
纵观2004年的工作有以下六点成功经验:一是脚踏实地抓棉花是团场的发展之本;二是千方百计抓项目是团场发展之策;三是一心为民办实事是团场发展之重;四是敢为人先抓科技是团场发展之计;五是招商引资办工业是团场发展之力;六是政通人和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2005年工作的思路
2005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525218”,即:确保籽棉总产5000万公斤,力争实现5500万公斤;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5亿元,财务利润2000万元,职均收入1.8万元。
(一)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1、做大棉花:
一是大力实施六项重点措施。大力实施精准农业技术,实施精准播种7万亩,出苗率达到95%左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好12万亩滴灌,加大培训职工的力度,提高应用水平,降低用水量,提高单产;大力推广抗病品种。今年主栽中——35品种,大力推广新陆中14抗病品种5万亩,9757抗病品种5000亩,99B 《团场部队工作汇报材料(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