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弱势群体倾注了较多的关心,十分注重做好走访困难家庭工作,开展了如节假日走访慰问,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等,尤其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双结对、双促进”、“结对共建”和“实事工程”等活动,建立了一些长效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当前的结对帮扶也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接济式”帮扶。目前帮扶措施,多数局限于慰问式、接济式的帮扶,给一些慰问金,送一些粮、油物品等,虽然投入了不少财力,但只能解决困难家庭几天或节日的生活问题。没有通过调查研究,从个体实际情况来分析面上原因,没有以发展的观点来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帮助困难家庭提高自身脱贫能力。
二是“应付式”帮扶。在开展结对帮扶过程中,有些结对部门或党员领导干部年初下来认认“门”,年中下来做做样,年底总结造数字,把帮扶作为上级布置的任务来对待,解决困难家庭平时的实际困难不够,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有关部门对帮扶的监督检查力度也不够。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当前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出发,积极探索帮扶的形式和机制,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社会调查,建立动态需求档案
社区和结对部门、单位、个人应联动开展多种形式调查活动,对贫困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收入结构作全面分析比较,查找个体致贫原因,了解贫困群体对帮扶工作的不同需求,建立贫困家庭档案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按贫困群体的不同类别,制定出短期、中期、长期的帮扶规划,列出帮扶重点项目,为贫困群体的彻底脱贫打基础。特别是对其中的收入结构、致贫原因、发展需求要作详细的动态记载,使帮扶工作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检验具体帮扶效果。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一是要制定和实施全方位、多层面的帮扶措施,加快“一对一”结对子建设,建立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机关干部与贫困家庭之间相对稳定的“对子”,大力倡导“党员义工”、“邻里守望”服务,加大日常帮扶力度,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逐步实现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相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在送技能、送岗位、送出路上有制度保障,在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上能够有更大作为;三是要在寻求扶贫帮困能够达到长期效果上拓展更宽渠道,例如帮助一些特殊的弱势群体投“医疗保险”,功在平时,利在长远;建立教育学习基金,能起到辐射作用。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得不起病”、“上不起学”的实际困难。四是建立结对帮扶督查制度,把帮扶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结对帮扶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
三、建立应急机制,保障救助途径畅通
当贫困家庭在实际生活中遭遇到意外灾害、疾病、家庭变故等情况时,单凭“一对一”帮扶往往远水难解近渴,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支持和帮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所以,在加强长效帮扶建设的同时,对特困群体应采取临时保护、临时救济的应急措施,使他们能顺利渡过难关。
一是筹措救济资金。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应积极通过自身筹集、争取上级党费支持等措施筹措资金,使临时救助能及时生效。二是确定救助标准。对特困家庭按照其家庭人口、收入水平等状况,合理制定临时救助标准,使他们在遭受困难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顺利渡过难关。同时明确的临时救助标准有利于临时救助能自动生效,有利于形成“应救必救”的救助模式。三是及时发放资金。在资金到位、标准明确的前提下,应简化手续,确保临时救助资金能及时发放。
当前,探索帮扶制度和体系建设,引导多方力量来帮扶困难群体是实现有效帮扶的关键所在,为此,我认为党员干部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全面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真正起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党员模范作用,使得“永葆党员先进性”教育效果得到更好的巩固和扩大。
《结对帮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2004.html
一是“接济式”帮扶。目前帮扶措施,多数局限于慰问式、接济式的帮扶,给一些慰问金,送一些粮、油物品等,虽然投入了不少财力,但只能解决困难家庭几天或节日的生活问题。没有通过调查研究,从个体实际情况来分析面上原因,没有以发展的观点来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帮助困难家庭提高自身脱贫能力。
二是“应付式”帮扶。在开展结对帮扶过程中,有些结对部门或党员领导干部年初下来认认“门”,年中下来做做样,年底总结造数字,把帮扶作为上级布置的任务来对待,解决困难家庭平时的实际困难不够,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有关部门对帮扶的监督检查力度也不够。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当前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出发,积极探索帮扶的形式和机制,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社会调查,建立动态需求档案
社区和结对部门、单位、个人应联动开展多种形式调查活动,对贫困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收入结构作全面分析比较,查找个体致贫原因,了解贫困群体对帮扶工作的不同需求,建立贫困家庭档案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按贫困群体的不同类别,制定出短期、中期、长期的帮扶规划,列出帮扶重点项目,为贫困群体的彻底脱贫打基础。特别是对其中的收入结构、致贫原因、发展需求要作详细的动态记载,使帮扶工作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检验具体帮扶效果。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一是要制定和实施全方位、多层面的帮扶措施,加快“一对一”结对子建设,建立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机关干部与贫困家庭之间相对稳定的“对子”,大力倡导“党员义工”、“邻里守望”服务,加大日常帮扶力度,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逐步实现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相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在送技能、送岗位、送出路上有制度保障,在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上能够有更大作为;三是要在寻求扶贫帮困能够达到长期效果上拓展更宽渠道,例如帮助一些特殊的弱势群体投“医疗保险”,功在平时,利在长远;建立教育学习基金,能起到辐射作用。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得不起病”、“上不起学”的实际困难。四是建立结对帮扶督查制度,把帮扶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结对帮扶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
三、建立应急机制,保障救助途径畅通
当贫困家庭在实际生活中遭遇到意外灾害、疾病、家庭变故等情况时,单凭“一对一”帮扶往往远水难解近渴,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支持和帮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所以,在加强长效帮扶建设的同时,对特困群体应采取临时保护、临时救济的应急措施,使他们能顺利渡过难关。
一是筹措救济资金。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应积极通过自身筹集、争取上级党费支持等措施筹措资金,使临时救助能及时生效。二是确定救助标准。对特困家庭按照其家庭人口、收入水平等状况,合理制定临时救助标准,使他们在遭受困难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顺利渡过难关。同时明确的临时救助标准有利于临时救助能自动生效,有利于形成“应救必救”的救助模式。三是及时发放资金。在资金到位、标准明确的前提下,应简化手续,确保临时救助资金能及时发放。
当前,探索帮扶制度和体系建设,引导多方力量来帮扶困难群体是实现有效帮扶的关键所在,为此,我认为党员干部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全面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真正起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党员模范作用,使得“永葆党员先进性”教育效果得到更好的巩固和扩大。
《结对帮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