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基本礼仪规范
应于买鱼肉时避免买活的、现杀的,应买已杀的,所谓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己杀)也,亦能减少与众生所结之恶缘。所以,信佛学佛不一定要立即吃素的。
第十一节、法供养
吾等佛弟子于菩提道中,应常修供养法以积福慧,以与众生广结善缘。而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因供养财物仅养其色身,而供养法教成就法身。色身有苦,尽时而销。法身安乐,虽无尽藏。故我等应常以佛法供养于人。又须知,一人信受佛法,地狱三途门前即少一苦难众生,人天圣道乐法中;则多一妙乐之人。故若能度一人信佛学佛,则成就功德无边。是故佛弟子须常随缘尽分,度人学佛。
又须知,“法在人弘”。此佛法乃释迦牟尼佛千生累劫之所修集。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之所延传,而我今亦有延传之责,不可令其衰微。又常思吾人今日得入佛道,皆是他人供养佛法与我之恩,故我亦不能无视他人之无知沉溺,应常怀供养,欲令安乐之心。故常怀报恩、传灯、续佛慧命之心,度一人信佛学佛,则增佛慧一分光明。
然众生信佛学佛亦有其时节因缘,不可强求。佛弟子但应从己身修起,自身行佛道,自修身口意,常检点自己有无恶法。口不言是非,不出恶言,身常行善法,布施欢喜与人,则人见佛子皆善,自然而心生仰慕。此为从身教度人,不度而度。再者,未传教之前,应先行四摄法以亲近之。四报法即布施、受语、利行、同事。所谓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彼此相熟相知,其对吾人之言,方能信受。
而佛弟子劝度人,信佛学佛,供养佛法与人,应从家人做起,广及亲朋眷属、同事。始则不必汲汲令其有皈依,礼拜之行,但重于自行自修,广结善缘,即时现前上妙供养也。
第十二节、受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故经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命,赖以修行。如王法,为世间善恶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如大海水,须弥山,最为尊胜。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1、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2、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密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
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第十三节、打七
佛弟子修学佛法之本目的,在于解脱生死轮回,开智慧,证法身。而众生轮回之根本,即是久为无明烦恼所障之第七识——又称末那识,执此色身苦报、血肉屎尿之躯为自身。执贪欲、嗔害、骄慢等妄想瀑流为自心,而安于此斗争、杀害、邪淫、欺诈之恶世。今众生得闻佛法,应知此皆虚妄非真,若欲脱免之而得以出离此身心之牢狱,唯有进修圣法。
佛法中有一短期精进修法之法会,俗称打七。打七即是打第七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本,彼执身心为自我,是轮回之祸首,故若未能除此心识,则永恒执取身心而轮回六道。故打七,即为破除此第七识,故称打七识。又谓,此精进修道之法,一般皆以七日为期,故云打七。
打七可以视为用一法门而专修解脱之法会者。打七往往以大众共修之方式举行,又因使用之法门不同,而分不同七期。如用禅宗法者叫禅七,用念佛净土法者叫佛七,修观音法者叫观音七,修楞严法者叫楞严七。或有以七日太短而加功者,或延三七日为一期,或七七、或十七皆可。七期长短要以行者身心之所能堪受者行之。固然七期为一加功用行之时,但若专以七期用功则有一曝十寒之讥。须知修道非是短时日可得,而是发长远心方堪。故虽打七精进用功,而仍须有日常积久之蕴习方有水到渠成,功行成满之精进力量。打七往往因加功用行,精进不懈,方法得力,心念成片,因而有人善根深厚,禅境现前,有人业障缠身而魔怨障碍。种种境界,非常人所知,故须有善知识之指引方宜。若无善知识,但能发正解脱之心而依正确法门修者,亦可努力而前,一切魔怨无能阻碍。但切记,须发心正、法门正为上!
第十四节、佛教的节日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象,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盘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届时九华山地藏道场将举行盛大地藏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日,普陀山观音圣地将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佛门基本礼仪规范(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2116.html
第十一节、法供养
吾等佛弟子于菩提道中,应常修供养法以积福慧,以与众生广结善缘。而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因供养财物仅养其色身,而供养法教成就法身。色身有苦,尽时而销。法身安乐,虽无尽藏。故我等应常以佛法供养于人。又须知,一人信受佛法,地狱三途门前即少一苦难众生,人天圣道乐法中;则多一妙乐之人。故若能度一人信佛学佛,则成就功德无边。是故佛弟子须常随缘尽分,度人学佛。
又须知,“法在人弘”。此佛法乃释迦牟尼佛千生累劫之所修集。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之所延传,而我今亦有延传之责,不可令其衰微。又常思吾人今日得入佛道,皆是他人供养佛法与我之恩,故我亦不能无视他人之无知沉溺,应常怀供养,欲令安乐之心。故常怀报恩、传灯、续佛慧命之心,度一人信佛学佛,则增佛慧一分光明。
然众生信佛学佛亦有其时节因缘,不可强求。佛弟子但应从己身修起,自身行佛道,自修身口意,常检点自己有无恶法。口不言是非,不出恶言,身常行善法,布施欢喜与人,则人见佛子皆善,自然而心生仰慕。此为从身教度人,不度而度。再者,未传教之前,应先行四摄法以亲近之。四报法即布施、受语、利行、同事。所谓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彼此相熟相知,其对吾人之言,方能信受。
而佛弟子劝度人,信佛学佛,供养佛法与人,应从家人做起,广及亲朋眷属、同事。始则不必汲汲令其有皈依,礼拜之行,但重于自行自修,广结善缘,即时现前上妙供养也。
第十二节、受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故经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命,赖以修行。如王法,为世间善恶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如大海水,须弥山,最为尊胜。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1、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2、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密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
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第十三节、打七
佛弟子修学佛法之本目的,在于解脱生死轮回,开智慧,证法身。而众生轮回之根本,即是久为无明烦恼所障之第七识——又称末那识,执此色身苦报、血肉屎尿之躯为自身。执贪欲、嗔害、骄慢等妄想瀑流为自心,而安于此斗争、杀害、邪淫、欺诈之恶世。今众生得闻佛法,应知此皆虚妄非真,若欲脱免之而得以出离此身心之牢狱,唯有进修圣法。
佛法中有一短期精进修法之法会,俗称打七。打七即是打第七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本,彼执身心为自我,是轮回之祸首,故若未能除此心识,则永恒执取身心而轮回六道。故打七,即为破除此第七识,故称打七识。又谓,此精进修道之法,一般皆以七日为期,故云打七。
打七可以视为用一法门而专修解脱之法会者。打七往往以大众共修之方式举行,又因使用之法门不同,而分不同七期。如用禅宗法者叫禅七,用念佛净土法者叫佛七,修观音法者叫观音七,修楞严法者叫楞严七。或有以七日太短而加功者,或延三七日为一期,或七七、或十七皆可。七期长短要以行者身心之所能堪受者行之。固然七期为一加功用行之时,但若专以七期用功则有一曝十寒之讥。须知修道非是短时日可得,而是发长远心方堪。故虽打七精进用功,而仍须有日常积久之蕴习方有水到渠成,功行成满之精进力量。打七往往因加功用行,精进不懈,方法得力,心念成片,因而有人善根深厚,禅境现前,有人业障缠身而魔怨障碍。种种境界,非常人所知,故须有善知识之指引方宜。若无善知识,但能发正解脱之心而依正确法门修者,亦可努力而前,一切魔怨无能阻碍。但切记,须发心正、法门正为上!
第十四节、佛教的节日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象,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盘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届时九华山地藏道场将举行盛大地藏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日,普陀山观音圣地将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佛门基本礼仪规范(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