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正文

谈关于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现状



文章标题:谈关于凡村新农村建设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党新的领导集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破解“三农”解决的重大措施。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实在的措施来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作为县委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带着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这个课题,我们于8月初来到了蔡家桥镇凡村进行调研。
一、凡村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走访察看了该村村容村貌和与该村部分村干部的座谈后获悉,该村有12个村民组370余户1054口人,水田1113亩,有林山场3600多亩,2005年该村农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认为当前在该村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该村只有集体林场300余亩,主要是松、杉、杂木和毛竹林,但每年的林场收入也只能应付山场的管护费用;村集体养猪场和水面养鱼等收入每年也只有二、三千元,微不足道,除此没有其他经济实体。农民人均只有1亩水田、3.5亩山场,正常年景全年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农业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差,向农民筹资筹劳等操作性弱,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难度很大。这个村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长达10公里的村级道路,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贯通,但路面窄,路面硬化率却为零,长期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第三,村庄建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农民建房普通缺乏规划,房舍散而零乱,渠、路、林不配套,柴草乱堆滥放,农家肥门口“看家”,“露天厕”,“鸡鸭院”,猪栏牛圈随意建,家禽牲畜满街跑,垃圾随处见的现象很普遍。

第四,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度大。该村有劳动力600余人,凡有一技之长或体力强壮的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和文化技能较低的群体。因此他们就业培训的可塑性不强,从业单一,管理难度较大。

第五,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三农”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收缩,农民贷款难;二是科技服务组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服务不到位;三是农资市场管理不到位,坑农误农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既使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富余的农产品也没有好的销路,或低价贱卖,或烂掉倒掉,增产却不能增收。

综上所述,凡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可喜的是通过接触和群众反映该村有一个团结齐心的村领导班子,村支书杨金友踏实稳重,在书记岗位上30年来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走多种经营发展的路子并小有规模,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贯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开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富有开拓精神,在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肯动脑、有点子。

二、思路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良好状态,它函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内容。具体的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凡村的新农村建设,必须着重从抓好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做好村庄规划。凡村是一个自然村较多(12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对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编制凡村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换新、以旧改新,规划区内新建民房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手段,不能简单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千房一面”,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在建牛栏、猪圈、鸡鸭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村庄建设或改造要逐步实现水、电、道路、电视、电话“五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和我县大多地方一样,凡村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青山绿水


、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们非常向往的所在。他们有意在这里安营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农家乐”。目前已有一范姓沪商决定在凡村丁岭向该村租用土地依两个山丘建设“生态园”,园内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兴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沪人一年四季来村小住。我认为这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充分发挥其作用。建好“生态新村”起码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实现城市人与农民的直接融合与思想观念及信息的交流,互为取长补短,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可以拓宽农民辛苦劳动收获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生态新村”不但本身是一个亮点,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和改善凡村的基础设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议全县在凡村先行试点,根据皖政(2002)60号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体土地流转形式解决,或“租赁”,或“入股”。这项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农民的收成,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修缮、改造和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质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损坏,需维修、扩容),确保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好凡村剩下的1/3人口卫生饮用水问题。改厕方面:使用政府拨付的每户800元的发展农村沼气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结合“沼气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改建水冲式卫生厕所。今年政府安排的首期150户的沼气建设任务要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改路方面: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改建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一年内力争做到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

(二)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宽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凡村的土地资源布局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滩涂”,因此,凡村的农业生产重点应该放在“山”和“田”上。

1、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

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本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立体农业,修建围栏,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在经济林中养畜禽,既能灭食害虫,又能为林地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林畜双收。

3、做好“山”文章,突出抓好经济林建设。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有村、村内有山”的行政村,山场面积大,且大多为低矮山丘,且坡度小,这类山地因为便于人工劳作,对种植经济林极为有力,这是凡村的比较优势。通过该村两委班子的多年努力和极力引导,竹子(400余亩)、板栗(200多亩)、柿子等经济林小有规模,我认为还可以扩大面积,力争人均种植1.5亩经济林,将其做大做强。

4、组建公司,注册商标,搞好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增加农产品的存储时间和销售渠道。腌制品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县城菜市场的腌尖椒、腌豇豆,腌制雪里红等大多来自该村,每年该村的腌制品出售达3—4吨,而且这些腌制品鲜嫩香脆,口感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可以注册“登云”(产地之名)牌商标,村集体组建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加上板栗、柿子、竹笋、吊瓜子等可以搞真空包装,有组织地向市场提供系列特色产品,实现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

5、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主要有:①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增收;②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有组织地输出劳力外出务工增收;③打造“生态新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农民群众旅游业收入等。

(三)以提高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努力增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这是县、乡两级政府需要抓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按照“围绕产业抓培训,依托平台搞培训”的思路,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有计划、有针性地围绕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从业技能,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积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利用所学技能技术回乡创业。具体到凡村,要大力加强板栗病虫防治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的真空包装技术的培训等。

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难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远,作为整治村—凡村的帮扶单位,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基本的思路,并力所能及的为她出资出力,但更重要的还需凡村全体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长期努力。

以上是笔者对凡村开展调查座谈后的一些基本思路,但愿对凡村今后几年的有所启迪。


《谈关于凡村新农村建设现状》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谈关于凡村新农村建设现状。KSa



、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们非常向往的所在。他们有意在这里安营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农家乐”。目前已有一范姓沪商决定在凡村丁岭向该村租用土地依两个山丘建设“生态园”,园内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兴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沪人一年四季来村小住。我认为这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充分发挥其作用。建好“生态新村”起码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实现城市人与农民的直接融合与思想观念及信息的交流,互为取长补短,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可以拓宽农民辛苦劳动收获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生态新村”不但本身是一个亮点,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和改善凡村的基础设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议全县在凡村先行试点,根据皖政(2002)60号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体土地流转形式解决,或“租赁”,或“入股”。这项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农民的收成,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修缮、改造和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质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损坏,需维修、扩容),确保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好凡村剩下的1/3人口卫生饮用水问题。改厕方面:使用政府拨付的每户800元的发展农村沼气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结合“沼气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改建水冲式卫生厕所。今年政府安排的首期150户的沼气建设任务要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改路方面: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改建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一年内力争做到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

(二)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宽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凡村的土地资源布局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滩涂”,因此,凡村的农业生产重点应该放在“山”和“田”上。

1、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

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本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立体农业,修建围栏,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在经济林中养畜禽,既能灭食害虫,又能为林地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林畜双收。

3、做好“山”文章,突出抓好经济林建设。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有村、村内有山”的行政村,山场面积大,且大多为低矮山丘,且坡度小,这类山地因为便于人工劳作,对种植经济林极为有力,这是凡村的比较优势。通过该村两委班子的多年努力和极力引导,竹子(400余亩)、板栗(200多亩)、柿子等经济林小有规模,我认为还可以扩大面积,力争人均种植1.5亩经济林,将其做大做强。

4、组建公司,注册商标,搞好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增加农产品的存储时间和销售渠道。腌制品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县城菜市场的腌尖椒、腌豇豆,腌制雪里红等大多来自该村,每年该村的腌制品出售达3—4吨,而且这些腌制品鲜嫩香脆,口感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可以注册“登云”(产地之名)牌商标,村集体组建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加上板栗、柿子、竹笋、吊瓜子等可以搞真空包装,有组织地向市场提供系列特色产品,实现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

5、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主要有:①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增收;②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

《谈关于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现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242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调查报告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