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读后感
紧扣“感”点 借“感”发挥——例谈怎样写“读后感”
作者/王晓媛
摘要: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的看法。
读后感的结构般由“述读、发感、结论”三部分组成。
关键词:读后感感点出奇制胜
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听了一场报告后引发感想,用语言文字把这种感想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的看法。
读后感的结构般由“述读、发感、结论”三部分组成。“述读”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作简要概括的复述,并从中引出要议论的观点;“发感”就是由引出的观点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论”就是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归纳要旨。
具体说来,写读后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先读后感
从大的方面讲,读后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读,二是感。二者的关系是:读是基础,感是主体和关键。只读不感,感想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和感是相辅相成的,读之愈深,感之愈透;读感结合,恰到好处,方能升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两者的比例关系,既不能通篇不对所读的作品做任何介绍,空发议论,与所读作品完全脱节;也不能用大量的篇幅复述原文,结尾加上三言两语的议论。恰当的做法是:在读后感的开头,“复述”部分中,用少量的文字介绍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起到触发思考的作用,使感有所起,进而转入“发感”部分展开议论,阐明观点。
二、要有的放矢,联系实际
读后感的生命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即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能带有普遍意义,才能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所谓实际,就是社会的实际、个人的实际。联系社会应触及时事,但不要牵强附会;联系个人,应说实话,而不要无病呻吟。例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读“鹦鹉之死”有感》的读后感,文章从婴鹉之死的材料引申到父母溺爱子女,学校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教育,阐明了味溺爱、包办,是害了下一代的道理,用典型而生动的事例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培养自强精神、自立能力。例如下面的材料:家养的一只虎皮鹦鹉,几天前,主人打开鸟笼,把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鹦鹉飞走后,主人心有余虑,生怕它不会生存,几天后到田野里转悠,结果在山坡的树林里发现了它的尸体,主人很惋惜,把它带回家中。主人想弄个究竟,就剥开它的嗉子,发现里面空空的,主人痛心疾首,感慨万千。那么,它为什么不吃食呢,怎么会饿死呢?
再看据此材料写的读后感段落: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
这只虎皮鹦鹉饿死的原因很清楚,长期的笼养,使它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它原有的锐气,再回到大自然时,已无能力觅食了。
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涵逸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近些年采,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让“小皇帝”干活,哪怕是穿衣吃饭。这样的溺爱所产生的后果又是怎样呢?当然是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一旦离开父母,“小皇帝”们就手足无措了。“鸡蛋没有缝怎么剥”的笑话早已为人熟知了,最近在报纸上又见到一则新闻:一名女生在上高中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宿舍坐了一宿,因为在家时妈妈曾说过:铺床应先铺报纸,再铺席子。可是她当时没有找到报纸,也就无法铺床,只好在床上坐了一夜。
生活中的这些“小皇帝”与死去的那只鹦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鹦鹉由于主人的禁锢和喂养,丧失了鸟的本能,回到大自然中悲惨地死去了;“小皇帝”们由于父母的溺爱,经不起点风吹雨打,在社会中终不能自立。有的一事无成,有的竟沦为少年犯。鹦鹉的死,是自然界“适者生存”规律的必然结果。“小皇帝”们在社会中的境遇,则是给那些无知父母的一副清醒剂:这样的爱,其实是害!
三、要吃透原文,找准感点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之前,不去认真阅读原文,结果写出的读后感是与原文毫不相干的文字。只有认真研读原文: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掌握其本义、比喻义、引申义,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找准感点。也只有首先受原文内容的感染和触动,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感想。例如《事事关心》一文,作者对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那副对联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感点。这个感点选得准,选得好。准,是准确地反映了对联的精华;好,是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普遍议论的问题,纠正了某些人在“政治与读书”的关系上所存在的模糊认识。
四、要多向思维,出奇制胜
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读过之后,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有文野之别、雅俗之分。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努力开拓思路,多向思维,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陈见,细读深思,使写出的文章新意盎然。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鱼效应”的 《怎样写好读后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2561.html
作者/王晓媛
摘要: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的看法。
读后感的结构般由“述读、发感、结论”三部分组成。
关键词:读后感感点出奇制胜
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听了一场报告后引发感想,用语言文字把这种感想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的看法。
读后感的结构般由“述读、发感、结论”三部分组成。“述读”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作简要概括的复述,并从中引出要议论的观点;“发感”就是由引出的观点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论”就是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归纳要旨。
具体说来,写读后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先读后感
从大的方面讲,读后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读,二是感。二者的关系是:读是基础,感是主体和关键。只读不感,感想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和感是相辅相成的,读之愈深,感之愈透;读感结合,恰到好处,方能升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两者的比例关系,既不能通篇不对所读的作品做任何介绍,空发议论,与所读作品完全脱节;也不能用大量的篇幅复述原文,结尾加上三言两语的议论。恰当的做法是:在读后感的开头,“复述”部分中,用少量的文字介绍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起到触发思考的作用,使感有所起,进而转入“发感”部分展开议论,阐明观点。
二、要有的放矢,联系实际
读后感的生命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即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能带有普遍意义,才能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所谓实际,就是社会的实际、个人的实际。联系社会应触及时事,但不要牵强附会;联系个人,应说实话,而不要无病呻吟。例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读“鹦鹉之死”有感》的读后感,文章从婴鹉之死的材料引申到父母溺爱子女,学校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教育,阐明了味溺爱、包办,是害了下一代的道理,用典型而生动的事例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培养自强精神、自立能力。例如下面的材料:家养的一只虎皮鹦鹉,几天前,主人打开鸟笼,把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鹦鹉飞走后,主人心有余虑,生怕它不会生存,几天后到田野里转悠,结果在山坡的树林里发现了它的尸体,主人很惋惜,把它带回家中。主人想弄个究竟,就剥开它的嗉子,发现里面空空的,主人痛心疾首,感慨万千。那么,它为什么不吃食呢,怎么会饿死呢?
再看据此材料写的读后感段落: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
这只虎皮鹦鹉饿死的原因很清楚,长期的笼养,使它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它原有的锐气,再回到大自然时,已无能力觅食了。
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涵逸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近些年采,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让“小皇帝”干活,哪怕是穿衣吃饭。这样的溺爱所产生的后果又是怎样呢?当然是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一旦离开父母,“小皇帝”们就手足无措了。“鸡蛋没有缝怎么剥”的笑话早已为人熟知了,最近在报纸上又见到一则新闻:一名女生在上高中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宿舍坐了一宿,因为在家时妈妈曾说过:铺床应先铺报纸,再铺席子。可是她当时没有找到报纸,也就无法铺床,只好在床上坐了一夜。
生活中的这些“小皇帝”与死去的那只鹦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鹦鹉由于主人的禁锢和喂养,丧失了鸟的本能,回到大自然中悲惨地死去了;“小皇帝”们由于父母的溺爱,经不起点风吹雨打,在社会中终不能自立。有的一事无成,有的竟沦为少年犯。鹦鹉的死,是自然界“适者生存”规律的必然结果。“小皇帝”们在社会中的境遇,则是给那些无知父母的一副清醒剂:这样的爱,其实是害!
三、要吃透原文,找准感点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之前,不去认真阅读原文,结果写出的读后感是与原文毫不相干的文字。只有认真研读原文: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掌握其本义、比喻义、引申义,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找准感点。也只有首先受原文内容的感染和触动,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感想。例如《事事关心》一文,作者对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那副对联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感点。这个感点选得准,选得好。准,是准确地反映了对联的精华;好,是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普遍议论的问题,纠正了某些人在“政治与读书”的关系上所存在的模糊认识。
四、要多向思维,出奇制胜
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读过之后,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有文野之别、雅俗之分。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努力开拓思路,多向思维,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陈见,细读深思,使写出的文章新意盎然。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鱼效应”的 《怎样写好读后感》